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篇 |
免费 | 130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篇 |
农学 | 7篇 |
9篇 | |
综合类 | 163篇 |
农作物 | 8篇 |
水产渔业 | 290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了解湖库水环境变动及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于2021—2022年对千岛湖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进行逐月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旨在为了解千岛湖最新水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藻类8门240种,物种组成以绿藻门(51.67%)、硅藻门(21.67%)和蓝藻门(17.84%)为主,优势种以蓝藻和硅藻为主。2021—2022年均生物密度为(404.21±116.59)×104 cells/L,年均生物量为(0.84±0.22) mg/L,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浮游植物各门类密度和生物量占比最高的是蓝藻门。Shannon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空间上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数无显著时空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温、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RDA分析显示,水温、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影响千岛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生物的功能特性及其间的协同作用,由水生经济植物浮床、芦苇湿地、固定化微生物膜、底栖软体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了多级生物净化系统,除芦苇湿地、滤食性鱼类外,全部设置在多级生物净化水渠中。不仅充分利用了水面,节约了材料、能源,提高了净化效率,而且有效调控和净化了养殖池塘的水质,实现了养殖排放水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养殖效益。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排放水经过多级生物净化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控制在69.114-43.832mg/L,平均减少率为13.44%~0.47%,蓝藻平均减少率为58.41%-51.63%。 相似文献
3.
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及营养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对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浮游植物结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营养现状进行评价。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104种,以绿藻最多(49种),其次蓝藻(25种)、硅藻(18种)。营养指示种结果表明处于中营养化水平。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为182.44×104ind.L-1,生物量为2.92 mg.L-1。各站位的数量显示安邦河湿地处于中、富营养化水平,而生物量表现为中营养化水平(除8#、10#站位外)。生物量以硅藻占优(年平均占40.75%),为硅藻型,属中营养化水平。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Vean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了春季的3#、4#、6#、8#和秋季的4#站位是贫营养外(>3.30),其他均为中营养化水平(0.93~3.30),说明安邦河湿地整体已处于中营养化水平。各季节各站位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在30~50之间,均为中营养化状态,支持了浮游植物评价结果。由此可见,安邦河湿地处于中营养状态,有向富营养化过渡的趋势,通过监测浮游植物可以正确评价其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4.
分别于2010年的7、9月份和2011年的5、7、9月份对辽宁省大伙房水库和汤河水库浮游植物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和汤河水库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大伙房水库硅藻生物量最大(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8.82%),金藻生物量最小(占0.05%),汤河水库硅藻生物量最大(占65.42%),黄藻生物量最小(占0.16%);大伙房水库和汤河水库浮游植物等效球体直径(ESD)分别为1.72 ~93.76、1.72 ~95.86μm,其中两座水库蓝藻的ESD为1.72~15.96μm,硅藻的ESD为8.63 ~95.86 μm,绿藻的ESD为8.58 ~66.46μm,金藻的ESD为18.97~26.94 μm;大伙房水库9月份生物量粒径谱呈“双峰型”,当ESD<15 μm时,生物量随ESD的增大而增加,当ESD为[10~15)μm时生物量出现最大峰值,当ESD为[20~50)μm时生物量出现一个小峰值;汤河水库7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粒径谱呈“双峰型”,当ESD为[10~15)μm时生物量出现最大峰值,当ESD为[20~50)μm时生物量出现一个小峰值;大伙房水库和汤河水库浮游植物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回归线的斜率分别是-0.59和-0.53. 相似文献
5.
于2008年1—6月对大连壹桥海洋苗业股份有限公司4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和初级生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平均值分别为0.31、0.63、0.80 mg/(L.d)(以O2计,下同),分别占各粒级浮游生物总呼吸率的17.88%、36.10%和46.02%;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植物生产率平均值分别为0.27、0.59、0.64mg/(L.d),占各粒级浮游植物总生产率的18.18%、38.98%和42.84%;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生物呼吸率占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生产率的比例分别为113.90%、107.24%、124.39%。(2)>200μm、20~200μm、2~20μm和<2μm的4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75、0.65、3.08、1.26μg/L,分别占总叶绿素a含量的13.15%、11.30%、53.63%和21.92%。 相似文献
6.
为了预防外来浮游植物入侵引发的渤海湾赤潮灾害,基于近20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了渤海湾海域已发现的外来浮游植物物种及具体物种信息,分析了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及可能产生的赤潮灾害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湾海域共发现17种外来浮游植物,其中,甲藻门最多,有10种;硅藻门次之,有5种;金藻门和黄藻门最少,各有1种。研究表明:渤海湾外来浮游植物中,除中华盒形藻外,其余16种均属于赤潮生物,这些物种主要通过压载水引入、传播的方式进入渤海湾海域,应加强港口监控和管理,以防赤潮灾害。 相似文献
7.
绍兴市凡纳滨对虾围垦滩涂养殖池塘的理化环境和浮游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和2017年分别调查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滨海新区的12口凡纳滨对虾围垦滩涂养殖池塘内的理化环境和浮游植物。结果显示:池塘内盐度变化范围为0~2,溶氧为6.2~13.9 mg/L,pH为7.5~9.8,总氨氮(TAN)为0.00~0.72 mg/L,亚硝酸盐氮(NO_2~--N)为0.00~1.70 mg/L,硝酸盐氮(NO_3~--N)为0.18~4.77 mg/L,总氮为1.74~6.08 mg/L,总磷为0.20~2.72 mg/L,总有机碳为1.88~42.57 mg/L,C/N为10~39。池塘内浮游植物种类隶属6门、24科、42属,其中蓝藻和绿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15~2.30)×107cell/L,叶绿素a(Chl.a)为2.62~37.24μg/L。Chl.a与蓝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NO_2~--N和NO3--N均与pH显著负相关。初步分析认为高pH可能是导致2016年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采取措施控制蓝藻生物量和水体的p H应有助于提高对虾养殖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东牙溪水库进行4次浮游植物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25种,隶属6门68属;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6.0×103-167.1×103个·L-1之间;各点位浮游植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东牙溪水库处于贫营养到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亚热带河流型水库-分水江水库蓄水后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其进行了20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分水江水库总氮浓度较高,平均值大于2mg/L,氮污染严重,磷污染较轻,水质总体评价较差,为劣V水体。分水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隐藻和绿藻为主,密度为0.7×10^4-168310×10。个/L,以富营养种类为主。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季以直链藻(Melosira)、实球藻(Pandorina)、盘星藻(Pediastrum)为优势类群;夏季以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脆杆藻(Fragilaria)为优势类群;秋冬季以小环藻(Cyclotella)、针杆藻(Synedra)、蓝隐藻(Chroomonas)为主。分水江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叶绿素a与降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水文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间接说明分水江水库受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浮游植物密度和叶绿素a与水体理化因子也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均与浮游植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Carolina Parada Billy Ernst Sebastián Cornejo-Guzmán Francisco Santa Cruz Marco Sandoval Belmar Pablo Rivara Braulio Tapia Stéphane Gauthier Josefa Pino-Aguilera Ruben Escribano Carmen E. Morales 《水产资源保护:海洋与淡水生态系统》2021,31(2):253-272
- The Juan Fernandez Ridge, a vulnerable marine ecosystem located far off the coast of central Chile and formed by several seamounts, guyots and three islands (Robinson Crusoe, Santa Clara and Alejandro Selkirk), has recently been declared a Coastal Marine Protected Area of Multiple Uses with several National Parks embedded in it.
- Recent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the influence of remote and local oceanographic structures on the hydrographic dynamics of this ridg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gap in understanding how they affect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surrounding insular planktonic communities.
- A hydroacoustic and oceanographic survey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austral spring (October 2016), including hydrographic and zooplankton sampling around Robinson Crusoe Island. Oceanographic features were identified and tracked using satellite data (chlorophyll-a (Chl-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modelling results.
- Two events of Chl-a increase relative to a threshold (>0.45 mg m−3) were forced by different physical processes, both affecting the western side of Robinson Crusoe Island. In event A during the cruise period, Chl-a subsurface maxima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arrival of a coastal meander originating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Chile (remote process); the zooplankton was dominated by copepods and salps, with an evident coastal–oceanic gradient. In event B, Chl-a maxima were linked to a local upwelling forced b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 localized SSW wind. No influence of remote eddies or local Von Kármán vortices on Chl-a distribution was observed.
-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nfluence of remote and local physical processes on the structure of planktonic communities around Robinson Crusoe Island. Understand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se mechanisms and their effects at the base of the pelagic food web is critical in adopting an ecosystem-level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