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6篇 |
免费 | 60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篇 |
农学 | 8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13篇 | |
综合类 | 387篇 |
农作物 | 3篇 |
水产渔业 | 717篇 |
畜牧兽医 | 22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生物调控防治池塘蓝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蓝藻对水体的危害 1.蓝藻“水华”中以微囊藻占绝对优势,微囊藻的大量繁殖抑制了其他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对鱼类有利的浮游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就受到很大的影响。2。池塘中出现蓝藻“水华”时,水体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水体的水质开始恶化,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浊度,水面被藻类遮盖, 相似文献
3.
4.
5.
盐碱地鱼池水化学因子与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东黄河两岸和河口地区盐碱地鱼池的水化学因子与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确认鱼池水型属ClⅢ^Na,ClⅡ^Na和ClⅠ^Na型的氯化水,pH变化在7.6-8.9之间,盐度在0.9-8之间,营养盐含量比一般淡水鱼池低,浮植物甚至不如小型水库,湖泊丰富。 相似文献
6.
7.
为摸清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特征,于2018年3-11月对广州市番禺区十六涌3个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开展了逐月调查,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种,主要由硅藻、蓝藻、甲藻、绿藻和裸藻5大门类组成,其中硅藻种类最多(19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65.5%;其次是蓝藻,共5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17.2%;甲藻3种,绿藻和裸藻各1种。共出现优势种16种,主要为直舟形藻(Navicula directa)、奇异菱形藻(Nitzschia paradoxa)、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和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介于2.56×103~189.2×103个·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介于0.468~2.597。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RDA结果表明,营养盐、盐度和pH是影响养殖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博斯腾湖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博斯腾湖近几年面临着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渔业捕捞盲目等关键问题,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有关方法,2004年通过6次有代表性采样,对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数量最低的是4月,最高的是8月;6次采样数量为3.0×10^4~1423.2×10^4个/L,平均为393.7×10^4个/L;生物量为0,064~8,256mg/L,平均为2.969mg/L。全年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为主要的优势种类;微囊藻(Microcystis)是全湖次优势藻,不仅在夏季出现率高,而且在寒冷且水温低的11月也多有出现;钟罩藻(Dinobryon)是喜水温较低的种类,该种类在4月为多个站的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鳙鱼生物饲料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鳙鱼实用饲料有些特殊要求:①微粒饲料具悬浮性状;②饲料的全价性能;③饲料的易消化性④合理的投饵设施。我们知道鳙鱼是吃浮游动物为主的上层滤食性鱼类,它依靠特有的消化器官—海绵状鳃耙滤食50~120微米的浮游动物。它不摄食沉性的颗粒饲料,也不能大量捕获小型浮游植物,但可以吞食人工提供的细颗粒状的悬浮物,如米糠之类食物根据这一原理,制作高蛋白、易消化的粉状料作为鳙鱼饲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改变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域水生生态环境,为了揭示该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状况,分别于2011年6月、7月及9月按对4个代表性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研究,并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及其结合Shannon-Weaver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营养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浮游植物有86种,其中绿藻门最多,34种,占全部浮游植物种类的39.53%;硅藻次之,29种,占总种类的33.73%;蓝藻门14种,占总种类的16.28%。浮游植物总平均密度为9.79×105 ind•L-1,总平均生物量为0.303mg•L-1,调查区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铜陵沙头南>铜陵沙头北>萝卜洲尾南>萝卜洲尾北;平均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铜陵沙头南>铜陵沙头北>萝卜洲尾北>萝卜洲尾南。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水质属于富营养型,处于α-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