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529篇
基础科学   1篇
  31篇
综合类   739篇
农作物   19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5年   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新陆中4号(原代号861579)系新疆农科院经作所1975年用美棉723446(岱字45)与自育品种新陆202杂交,在其后代中连续定向选择培育出80437品系,再从该品系中系统选育而成。1992年7月,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 1988—1990年,新疆纤检所对巴州农科所、四十三团和莎车试点的新陆中4号棉样共测定7次,其平均绒长为30.54mm,单强3.99cN,比军棉1号(3.53cN)高0.46cN,细度6 108m/g,断裂长度24.87km,成熟度1.75;在同一时期内,新疆商检局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陆地棉主要性状对混选—混交育种体系的响应。两轮群体提高了产量、早熟性和降低了麦克隆值的平均数;扩大了纤维品质的变幅;增加了高产株率,但对改进抗枯黄萎病性不明显。一轮群体的效果低于二轮。两次混交扩大了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幅,增加了正末端的个体频率。一次混交的作用不及两次。早代混选相对缩小了群体变幅。一次混交后再经两代开放授粉和对一轮群体再混选,均表现出有益的反响。  相似文献   
3.
特早熟陆地棉新陆早27号,原名康地3033,是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中心早熟棉研究室,以早熟抗病棉品系7147为母本,以美国优质棉贝尔斯诺为父本杂交,经多年南繁北育、重病田筛选、鉴定及品质定向选择培育而成,2006年2月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4.
杨子山 《中国棉花》2009,36(4):44-45
1 陆地棉现状与展望1.1面积与产量。2008/2009年度美棉产量预计在291.75万吨,较上年的400.6万吨减少27.1%,且比近五年平均产量448.5万吨低146万吨。2008/2009年度植棉面积为372万公顷,比上年降12.3%;收获面积预计为311.6万公顷。单产为940kg·hm^-2,高于5年平均单产(910kg·hm^-2)。  相似文献   
5.
苏棉26(原名“盐农1号”)是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所属的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高产、稳产、耐枯、黄萎病,中熟陆地棉新品种。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审定编号:苏审棉200805)。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适应在江苏省枯、黄萎病发病较轻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7.
陆地棉新品系对棉红铃虫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 2 7个陆地棉新品系、新组合为材料 ,在网室条件下对其抗红铃虫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有 13个材料高抗红铃虫 ,占鉴定材料总数的 48.1%;有 14个抗红铃虫 ,占鉴定材料总数的5 1.9%。不同类型棉花材料的抗虫性强度顺序为 :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2 >常规抗虫棉≈常规抗虫杂交棉F1 >常规棉 (CK)。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品种713、百棉1号、百棉3号的115d正常愈伤组织与褐化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SOD酶、CAT酶、IAA氧化酶、PPO酶及棉酚的测定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与PPO的活性和棉酚的含量有关,褐化导致了SOD酶、IAA氧化酶和CAT酶活性的降低及蛋白合成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主要性状对丰产性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陆地棉主要植株性状对选择皮棉产量的效果。结果表明 ,衣分、株高、第一果枝高度、株铃数均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抗倒伏性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伏前桃数、黄萎病指、铃期和铃重均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 ,且伏前桃数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 ,株铃数、衣分、伏前桃数及抗倒伏性可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 ,株高、第一果枝高度、铃重、铃期及黄萎病指不能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 9种植株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选择效果为衣分 >株铃数 >抗倒伏性 >株高 >伏前桃 >第一果枝高度 >铃重 >铃期 >黄萎病指。  相似文献   
10.
定位棉花种子性状的基因对揭示棉花种子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明确棉花种子、产量、纤维品质等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渝棉1号×T586) F2:7重组近交系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在鉴定270个家系3个环境种子物理性状的基础上,利用MQM作图方法,共检测到34个种子物理性状QTL,包括9个种子重(qSW)、5个短绒重(qFW)、3个短绒率(qFP)、8个种仁重(qKW)、6个种子壳重(qHW)和3个种仁率(qKP)QTL,它们可解释4.6%~80.1%的性状表型变异。9个QTL在2个或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包括第12染色体显性光子位点的短绒重与短绒率QTL,以及另外7个微效应QTL。34个QTL分布于15条染色体,其中A染色体组20个,D染色体组14个。有12个染色体区段分布有2个或2个以上的QTL,而且同一染色体区域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不同性状QTL的方向大多数与性状表型相关系数的正负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