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2篇
  免费   114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13篇
  252篇
综合类   337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81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392篇
  2025年   24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fertilizer nitrogen (N) is critical to design appropriate 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plastic-mulched croplands.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plastic mulch on urea-N recovery by crops and loss from soil in furrow-ridge plots, with and without maize (Zea mays L.) cropping, in a semi-arid rain-fed site in China. We applied the same rate of urea-N (281 kg ha−1) to all treatments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furrow-ridges in 2011 and 2012 but 15N-labeled the urea in 2011 only. We used transparent film to cover all soil surfaces in the mulched treatments and seeded maize in furrows in treatments with crop. In 2011, plastic mulch increased the total N uptake i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maize by 53%, whereas it decreased the in-season labeled-N uptake by 19%, compared to non-mulched treatment. At harvest in 2011, in mulched treatments the total labeled-N remaining in the 0−170 cm soil layer was 25% greater whereas unaccounted labeled-N was 69% less, than in non-mulched treatments, regardless of whether maize was cropped. In 2012 the effect of mulch on total maize N uptake was comparable to that in 2011, but the residual soil labeled-N uptake by maize was 63% higher in mulched compared to non-mulched treatment. At harvest in 2012, plastic mulch increased total labeled-N remaining in the 0−170 cm depth in cropped soils and unaccounted labeled-N in non-cropped soils, compared with no mulch.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lastic mulch profoundly changes the fate of urea-N in maize production in cold and dry croplands.  相似文献   
2.
小麦持久抗条锈病品种的定量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陇南地区多年种植没有丧失抗病性和已丧失抗病性的9个品种进行了田间成株期条锈病发生情况及特点的比较研究,测定了潜育期、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和侵染机率等抗性组分。结果表明,持久抗性品种与感病品种的抗性组分大不相同。运用DPS统计软件依上述抗性组分对试验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初步建立了判断小麦持久抗条锈性品种的判别函数,其回判结果符合率100%,表明利用抗性组分在成株期进行持久抗性品种的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 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 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本文在讨论了甘肃省政府信息化的现状后,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夏  李媛  孙瑞玲 《绿色科技》2022,(2):126-129,133
选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硝酸-盐酸-氢氟酸-高氯酸2种消解体系,建立了石墨炉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校正法测定土壤中镉的方法,能够实现对土壤镉的准确测定.以硝酸钯为基体改进剂,优化灰化温度为550℃,原子化温度为1600℃.分别取土壤标准样品GBW07452、GBW07388经微波消解或全自动消解后,定量加入到标准溶液系列中...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态区8种芸芥根系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管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区8个芸芥类型(高抗旱类型的会宁芸芥、陇西芸芥,中抗旱类型的张北芸芥、Varomin芸芥、兴和芸芥、和田芸芥,低抗旱类型的西凉芸芥、四川芸芥)的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芸芥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层次分布模型可用多项式y=a bx cx2 dx3描述;会宁、陇西、兴和、西凉芸芥与张北、和田、Varomin、四川芸芥的各参数值(a、b、c、d)总体相差较大且根系总生物量、各层次的生物量和根/冠比前者均低于后者;各层次根系生物量的百分含量也呈现不同的垂直变化规律。无论是总的还是各层次的根系生物量,强抗旱芸芥类型的趋于中等大小,中抗芸芥类型的有大也有小,低抗芸芥类型的均较大。  相似文献   
7.
甘肃河东旱作小麦农田干旱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肃河东地区当前作物旱情指标的分析,选取了依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而建立的作物水分供需比作为作物旱情指标,利用田问试验资料,建立了旱作小麦农田干旱监测预警指标模型,并确定出小麦旱情分级标准。以此为基础,编制了甘肃河东旱作小麦农田干旱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操作环境,并对预测精度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多浆旱生植物霸王高频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多浆旱生植物霸王为材料,通过对不同激素组合和外植体(子叶、茎、茎节、下胚轴)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稳定、高效的霸王组培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霸王子叶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茎节是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外植体;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含有0.1mg/L6-BA和1.0mg/LNAA的MS,子叶在此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诱导时间为20d,优于已报道的30d;霸王茎节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附加1.5mg/L6-BA和0.5mg/LNAA的MS,诱导率高达82.5%,诱导时间为7周,优于已报道的10周;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含1.0mg/LNAA和0.5mg/LIBA的1/2MS,生根率高达86.7%,比已报道的73.3%的生根率提高了13.4%,且在此培养基上13d开始出现不定根,早于已报道的20d;本试验从诱导愈伤组织到再生苗成株需(84±4)d。  相似文献   
9.
在甘南州玛曲县典型高寒草甸区,对不同刈割频次下草地初级生产力基本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物种对多次刈割的耐受性较高,而杂类草较为敏感,部分物种甚至会在高频次刈割下消失,毒害草则会在多次刈割的干扰下得到促进。在生长季内,对草地实施2~3次刈割利用,不仅不会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相反,若仅于生长季后期(9月中旬)刈割1次或刈割次数超过4次,则可对物种多样性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就地上生物量而言,最佳刈割频次为2次(7月15日和9月15日)和3次(6月15日、7月30日和9月15日);就粗蛋白产量而言,最佳刈割频次为3次,且显著高于刈割2次的处理。采用在牧草产量峰值期1次性测产的方法核定草地载畜量,必须考虑在实际利用方式下所产生的草地超补偿效应,并以相应的差异率对牧草产量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0.
“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益严重的草地鼠虫害,己成为引发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威胁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具有探测范围广、信息量大、成本低、受地面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这一技术与地面调查资料的结合,不仅加快了对草地资源的宏观监测速度,而且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草地鼠虫害的变化动态。结合鼠虫害发生的特点,重点概述了运用"3S"技术对草地鼠虫害进行监测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3S"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