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30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4篇
  117篇
综合类   188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水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氨基酸、腐植酸和海藻酸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水氮素动态特征和损失的影响,旨在为增效复合肥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依据。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PK)、常规施肥(CF)、常规施肥减氮20%(CR)、腐植酸复合肥减氮20%(HR)、氨基酸复合肥减氮20%(AR)、海藻酸复合肥减氮20%(SR)。采集水稻生长期不同时间的田面水、径流水和田间渗漏水,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浓度的动态特征和氮素损失。结果表明: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AR、HR和SR)明显降低了田面水TN和NH_4~+-N浓度峰值,峰值分别维持在37.1~49.7 mg·L~(-1)和26.0~28.8 mg·L~(-1),以SR处理田面水TN和NH_4~+-N浓度峰值最低,较CR处理分别降低了38.4%和14.3%,其他减肥处理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施肥一周后,田面水TN与NH_4~+-N浓度逐渐降低至峰值的15%后趋于稳定;各施肥处理NO_3~--N浓度变幅较小,峰值未见明显差异。SR处理0~20 cm土层渗漏液TN浓度最低为16.5 mg·L~(-1),较CR、HR和AR处理分别降低了60.8%、50.1%和54.0%,氮素形态以NH_4~+-N为主,随土层深度增加,渗漏液TN和NH_4~+-N递减。施氮肥处理的氮素流失率大小顺序依次为CFCRHRARSR,SR处理氮素径流损失量最低为6.22 kg·hm~(-2),较CR处理降低了58.5%;增效复合肥氮素减施均明显降低氮素渗漏损失,施氮肥处理氮素淋失率大小顺序依次为ARCFCRHRSR,SR处理渗漏损失最低为7.70 kg·hm~(-2),较CR处理氮素淋失率降低了18.1%;稻田水氮素损失总量也以SR处理为最低,达13.9 kg·hm~(-2),较CR处理降低了22.8%。研究表明,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田面水、土壤渗漏液不同形态氮素浓度有明显影响,可减少稻田水氮素损失风险,以海藻酸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2.
试验采用动态pH值连续监测记录系统对瘤胃pH值进行24h连续监测,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pH值昼夜动态变化的影响。选用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为4期,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瘤胃pH值随着日粮NFC/NDF比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瘤胃pH值<5.2、5.5、5.8、6.0的平均持续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延长,分别由Ⅰ期的0、0、2.42和9.40h/d增加到Ⅳ期的0.33、7.50、17.06和20.53h/d;瘤胃pH值<5.5、5.8、6.0的曲线面积亦逐步加大,分别由Ⅰ期的0、0.21和1.43(pH·h)增加到Ⅳ期的1.09、4.84和8.59(pH·h);而且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最低值所持续的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3.
范秀艳 《北方园艺》2011,(4):138-140
以红地球葡萄试管苗为试材,探讨了光照强度和NH4+-N、NO3--N不同配比对葡萄试管苗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培养基中NH4+-N所占比例和光照强度的升高,GS活力增加。光强为5 000 lx并且NH4+-N:N3--N为5:5时,GS活力最高。硝酸还原酶活性(NR)随着光强和培养基中NO3--N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且随着培养基中NO3--N比例的增加,试管苗体内的NO3--N含量增加。随NR活性升高,体内NO3--N含量降低,NO3--N含量与NR活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索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途径。 [方法]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采自兰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二斑叶螨为敏感种群(S),在室内用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分别对二斑叶螨进行抗性选育;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磷酸三甲苯酯(TPP)、有机硅、噻酮进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二斑叶螨经室内甲氰菊酯和螺螨酯抗性选育45代和30代后,抗性倍数分别达到314.50倍和77.92倍。TPP、PBO、DEM 3种增效剂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分别为12.15、7.78和3.09,推测其抗性机理涉及的主要解毒酶是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 DEM对二斑叶螨抗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大于TPP和PBO,分别为4.87、3.67和1.91,二斑叶螨对螺螨酯产生抗性机理可能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强有关。有机硅和噻酮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指数比分别为1.38、1.42和1.18、0.92,说明二斑叶螨的抗性与表皮通透性改变关系不密切。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二斑叶螨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5.
挤奶机的节拍比、最大和最小真空时相比是影响挤奶机正常工作、挤奶速度、乳牛健康等的因素,该文利用电测技术,分别在空载和带载两种状态下,测试和分析研究了活塞式挤奶机的节拍比、最大真空时相比和最小真空时相比,通过测试分析表明,所研究活塞式挤奶机的节拍比、最小真空时相比、最大真空时相比均不完全满足标准规定值。  相似文献   
56.
The microbial biomass C, N and P of soils all over China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to study their affecting factors. The results, about 100-417 mg C kg-1 soil, 18-51 mg N kg-1 soil and 4.4-27.3 mg P kg-1 soil, showed the biomass C, N and P in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il total organic C, toal N and soil organic P. The ratios of C: N and C:P, ranging from 5.6 to 9.6 and from 11.2 to 48.4 respectively, were affected by soil pH, texture, crop rotation, macroclimate, etc. The ratio of C:N in soil biomass in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in China.  相似文献   
57.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物油的品质,该研究采用竹材和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为原料,采用金属氧化物和HZSM-5(HZ)为催化剂催化生物质共热解,探索生物质与塑料的混合比例、金属氧化物的种类(HZSM-5、CaO、MgO、CeO_2、La_2O_3和SnO_2)、HZSM-5和MgO的混合比例以及组合方式(分层模式和混合模式)对生物质催化共热解制备生芳烃和生物炭的影响,同时对其添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DPE和金属氧化物的添加可以有效的促进生物质的转化,降低了生物油的产率(9.76%~23.96%),提高生物油的品质和生物炭的石墨化程度,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效果,MgO促进了烷基酚的形成,CaO促进了烯烃的转化,而La_2O_3和SnO_2明显的促进是呋喃的生成。而且混合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芳烃的产率,当生物质:LDPE=1:1,HZSM-5:MgO=2:1时,芳烃含量最高为84.99%,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SBTXE)的总含量达到了60.09%,而甲苯和二甲苯含量分别达到了25.97%和16.91%,混合模式有效促进了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选择性,分层模式有效促进了烷基苯的转化,且MgO的添加明显抑制了稠环芳烃的形成。  相似文献   
58.
土壤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磷酸法分析土壤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对分析方法和制样装置作了叙述,比较了经不同预处理土壤的碳、氧同位素值,指出土壤有机碳的存在不影响碳酸盐同位素组成的精密测定,有氧灼烧预处理土壤样品对分析结果有明显影响,使δ~13C和δ~18O值降低。测定多种标准样品表明,此方法准确、可靠,重复制样测定的标准偏差在0.1‰以内。  相似文献   
59.
钼膦系缓蚀剂协同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钼酸钠(Na2MoO4.2H2O),1-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和硫酸锌(ZnS04.7H20)为原药,分别组成一元、二元和三元等复合缓蚀剂配方,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钼膦系缓蚀剂对碳钢在循环冷却水中的缓蚀协同效应,着重讨论了钼膦系缓蚀剂对不同材质在不同介质中,缓蚀剂对腐蚀速率和缓蚀的影响。通过大量的实验,用三角形图解法研究了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缓蚀率、腐蚀速率与缓蚀剂配方浓度比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开发新一代低成本、高效能的钼磷系复配缓蚀剂提供了经济、高效的配方和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The effects of row spacing (17.5 or 35.0 cm), support plant species (barley or triticale) and the proportion of crops in mixtures (no support plant or support plant 20, 40 or 60 %, respectively) on the seed yield and yield characteristics of Hungarian vetch (Vicia pannonica Crantz) were investigated. Increasing the row spacing increased the seed yield of V. pannonica from 881.0 to 1248.0 kg ha?1. On average, in a pure stand the seed yield of V. pannonica was 1141.0 kg ha?1. In mixtures with barley and triticale, the seed yield of V. pannonica averaged 986.0 and 1143.0 kg ha?1, respectively. In single mixed stands the seed yield of V. pannonica varied between 551.0 kg ha?1 (60 % support plant barley) and 1603.0 kg ha?1 (20 % support plant triticale). The yield advantage of V. pannonica in this triticale mixture was 40 % compared to the V. pannonica pure stand. With respect to the total yield in the mixture with 20 % triticale (1902.0 kg ha?1) the yield advantage over the V. pannonica pure stand was as high as 65.1 %. In the mixed stands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pod and the thousand‐seed weight of V. pannonica were higher than in V. pannonica pure st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