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30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4篇
  117篇
综合类   188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critical N dilution curve of linseed, which is the minimal total N concentration in shoots necessary to produce the maximal shoot dry matter, and to explain possible differences with other C3 species. One mai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1998/1999 on winter linseed with four levels of fertilizer N. Two plant densities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commended one (600 seeds m−2) and the minimum for canopy closure (150 seeds m−2),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with plant density of the critical N dilution curve. Shoot dry weights (WS) and shoot N contents expressed in percentage (NS) were measur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tical dilution curve, along with organ N percentages and relative weights. The results of four other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critical N dilution curve. Three of these four trials were conducted on winter linseed (one in 1996/1997 and two in 1997/1998) with five levels of fertilizer N, and one on spring linseed in 1999 with six levels of fertilizer N.

The critical N dilution curve of linseed wa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C3 species. The curve was steeper, indicating a greater decrease in the critical shoot N concentration (NSC) as the critical shoot dry weight (WSC) increased. This linseed curve determined with the data of the main experiment was relevant when compared to the data of the four other experiments. Organ weight ratios and N concentration of organ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fertilizer N treatment resulting in NS close to the critical N values, NSC. In this treatment, the decrease in NS was the result of both a decrease in the N percentage of all organs and a decrease in the leaf weight rati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seed and other C3 species was mainly due to an acceleration of the dilution of N when leaf emission stopped and the flower bud emission began. At this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leaf weight ratio of linseed was less than that of wheat, resulting in lower NS. For a given 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S, organ N percentages nor organ weight ratio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plant densit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seed and other C3 species could not result from very high plant densities in linseed. He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inseed N accumulation in shoo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3 species.  相似文献   

42.
覆膜开孔土壤蒸发的水盐分布特征及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干旱半干旱的新疆地区,覆膜灌溉面积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田间地膜覆盖率无法达到100%,同时出苗孔和灌水孔的存在使得研究覆膜灌后地表覆膜开孔率不同时蒸发的水盐运动很有必要。为获得覆膜开孔蒸发的土壤水盐分布特征,采用垂直一维入渗蒸发双层有机玻璃土柱实验系统进行蒸发试验。以概化的覆膜开孔率为上边界条件,针对初始水盐均匀和入渗结束后的蒸发两种处理,研究了覆膜开孔率影响下,蒸发土壤含盐量剖面和盐分浓度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水盐均匀处理,剖面盐分浓度可采用含水率及开孔率的函数关系表达;而对入渗蒸发处理,剖面盐分浓度随覆膜开孔率的范围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指数形式表达。表土10cm返盐量随覆膜开孔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单位膜孔面积的返盐量随覆膜开孔率的增加而减小,呈幂函数关系。此外,相同开孔率条件下,单位膜孔面积上蒸发量(ER)与土表10cm返盐量(Wsm,10)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3.
生物化学复合防腐剂在橙汁防腐保鲜中的协同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天然生物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Nisin)、化学防腐剂山梨酸钾、乙二胺四乙酸(EDTA)以及食品抗氧化剂异Vc钠为原料,对通过复配后得到的各组复合型防腐剂在橙汁保鲜中的协同增效作用进行研究,并且与单一的防腐剂保鲜效果进行比较,得出一组适合在橙汁中使用的高效复合型防腐剂。结果表明,上述各种抑菌剂单独使用时均不能完全抑制橙汁中微生物的生长;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选择0.05 g/kg Nisin、0.1 g/kg山梨酸钾、0.01 g/kg异Vc钠、0.03 g/kg EDTA作为复配型抑菌剂的最佳添加配比时,能显著地抑制橙汁中微生物的生长,第14、17、21 d对菌落总数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9.9%、99.9%和99.6%,其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单一防腐剂的抑菌效果。因此,Nisin与三者复合使用时具有协同增效性,该复合防腐剂添加至橙汁中可起到良好的防腐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44.
甜菜碱和壳聚糖对提高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甜菜碱和壳聚糖混合处理对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碱和壳聚糖对提高香蕉幼苗抗寒性具有正向协同效应,主要是通过协同提高细胞保护酶SOD活性、降低叶片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减少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增加组织水中束缚水的比例、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质膜透性等来增强香蕉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45.
选用CTAB阳离子型和SDBS阴离子型分别与Tween8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通过Zeta电位、吸附等温线以及沉降性能测定,研究了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水相介质中纳米CeO2颗粒分散稳定性能影响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纳米CeO2颗粒表现出不同的表面电性,从而影响其分散稳定行为;纳米CeO2颗粒对两种混合表面活性剂均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其吸附等温线形式有所不同;碱性条件下,混合表面活性剂能显著改善纳米CeO2颗粒的分散稳定性,其中SDBS与Tween 80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6.
为了降低处理成本并达到较为满意的白度稳定效果 ,该文主要研究了几种助剂协同处理对黑杨APMP纸浆干 湿热和光返黄的抑制作用效果 .采用了几种较优的黑杨APMP纸浆光稳定剂 (紫外吸收剂ZW 1,ZW 2及抗氧剂抗坏血酸、次亚磷酸钠 )组合处理纸浆 .研究发现 ,抗坏血酸和其它助剂共同处理纸浆同它单独作用情形一致 ,随其用量增加对纸浆诱导返黄促进作用增大 ;用特定的助剂组合共同处理纸浆 ,可以在降低助剂总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改善黑杨APMP纸浆的光稳定性 ,与它们单独处理效果相比存在着协同作用效果 .ZW 1 抗坏血酸 次亚磷酸钠是该研究中最优的助剂结合  相似文献   
47.
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水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氨基酸、腐植酸和海藻酸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水氮素动态特征和损失的影响,旨在为增效复合肥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依据。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PK)、常规施肥(CF)、常规施肥减氮20%(CR)、腐植酸复合肥减氮20%(HR)、氨基酸复合肥减氮20%(AR)、海藻酸复合肥减氮20%(SR)。采集水稻生长期不同时间的田面水、径流水和田间渗漏水,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浓度的动态特征和氮素损失。结果表明: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AR、HR和SR)明显降低了田面水TN和NH_4~+-N浓度峰值,峰值分别维持在37.1~49.7 mg·L~(-1)和26.0~28.8 mg·L~(-1),以SR处理田面水TN和NH_4~+-N浓度峰值最低,较CR处理分别降低了38.4%和14.3%,其他减肥处理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施肥一周后,田面水TN与NH_4~+-N浓度逐渐降低至峰值的15%后趋于稳定;各施肥处理NO_3~--N浓度变幅较小,峰值未见明显差异。SR处理0~20 cm土层渗漏液TN浓度最低为16.5 mg·L~(-1),较CR、HR和AR处理分别降低了60.8%、50.1%和54.0%,氮素形态以NH_4~+-N为主,随土层深度增加,渗漏液TN和NH_4~+-N递减。施氮肥处理的氮素流失率大小顺序依次为CFCRHRARSR,SR处理氮素径流损失量最低为6.22 kg·hm~(-2),较CR处理降低了58.5%;增效复合肥氮素减施均明显降低氮素渗漏损失,施氮肥处理氮素淋失率大小顺序依次为ARCFCRHRSR,SR处理渗漏损失最低为7.70 kg·hm~(-2),较CR处理氮素淋失率降低了18.1%;稻田水氮素损失总量也以SR处理为最低,达13.9 kg·hm~(-2),较CR处理降低了22.8%。研究表明,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田面水、土壤渗漏液不同形态氮素浓度有明显影响,可减少稻田水氮素损失风险,以海藻酸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8.
试验采用动态pH值连续监测记录系统对瘤胃pH值进行24h连续监测,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pH值昼夜动态变化的影响。选用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为4期,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瘤胃pH值随着日粮NFC/NDF比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瘤胃pH值<5.2、5.5、5.8、6.0的平均持续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延长,分别由Ⅰ期的0、0、2.42和9.40h/d增加到Ⅳ期的0.33、7.50、17.06和20.53h/d;瘤胃pH值<5.5、5.8、6.0的曲线面积亦逐步加大,分别由Ⅰ期的0、0.21和1.43(pH·h)增加到Ⅳ期的1.09、4.84和8.59(pH·h);而且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最低值所持续的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9.
范秀艳 《北方园艺》2011,(4):138-140
以红地球葡萄试管苗为试材,探讨了光照强度和NH4+-N、NO3--N不同配比对葡萄试管苗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培养基中NH4+-N所占比例和光照强度的升高,GS活力增加。光强为5 000 lx并且NH4+-N:N3--N为5:5时,GS活力最高。硝酸还原酶活性(NR)随着光强和培养基中NO3--N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且随着培养基中NO3--N比例的增加,试管苗体内的NO3--N含量增加。随NR活性升高,体内NO3--N含量降低,NO3--N含量与NR活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索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途径。 [方法]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采自兰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二斑叶螨为敏感种群(S),在室内用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分别对二斑叶螨进行抗性选育;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磷酸三甲苯酯(TPP)、有机硅、噻酮进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二斑叶螨经室内甲氰菊酯和螺螨酯抗性选育45代和30代后,抗性倍数分别达到314.50倍和77.92倍。TPP、PBO、DEM 3种增效剂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分别为12.15、7.78和3.09,推测其抗性机理涉及的主要解毒酶是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 DEM对二斑叶螨抗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大于TPP和PBO,分别为4.87、3.67和1.91,二斑叶螨对螺螨酯产生抗性机理可能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强有关。有机硅和噻酮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指数比分别为1.38、1.42和1.18、0.92,说明二斑叶螨的抗性与表皮通透性改变关系不密切。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二斑叶螨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