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58篇
  免费   1049篇
  国内免费   2444篇
林业   821篇
农学   3458篇
基础科学   999篇
  4514篇
综合类   10551篇
农作物   2926篇
水产渔业   186篇
畜牧兽医   1516篇
园艺   779篇
植物保护   1301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527篇
  2022年   849篇
  2021年   1031篇
  2020年   1050篇
  2019年   1070篇
  2018年   850篇
  2017年   1277篇
  2016年   1410篇
  2015年   1085篇
  2014年   1433篇
  2013年   1610篇
  2012年   1894篇
  2011年   1714篇
  2010年   1362篇
  2009年   1184篇
  2008年   991篇
  2007年   1022篇
  2006年   865篇
  2005年   790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513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342篇
  1999年   335篇
  1998年   275篇
  1997年   266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8篇
  1962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ABSTRACT

Cotton is critical for phosphorus demands and very sensitive for its deficiency. However, identifying the effect of low-phosphorus tolerance on cotton growth,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by reducing phosphorus consumption. This may help to develop phosphorus-tolerant high-yielding cotton cultivars. In a two-year repeated (2015 and 2016) hydroponic experiment (using 0.01 and 1 mM KH2PO4), two cotton cultivars with phosphorus sensitivity (Lu 54; a low-phosphorus sensitive and Yuzaomian 9110; a low-phosphorus tolerant) were screened on the base of agronomic traits and physiological indices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rom 16 cotton cultivars. Low phosphorus nutrition reduced the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leaf area,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biomass in various organs of seedlings. The deficiency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morphogenesis of seedlings, as well as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Further, these screened cultivars were tested in a pot experiment with 0, 50, 100, 150, 200 kg P2O5 ha?1 during 2016 and 2017. It wa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P< 0.05) difference in boll number, lint yield, fiber strength, and micronaire at the harvest. Furthermore, after collectivel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 54 and Yuzaomian 9110, there were six key indices that could improve the low phosphorus tolerance of cotton cultivars. These were root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stem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percentage, leaf and total biomass of seedlings, seed cotton weight per boll and fiber length.  相似文献   
942.
943.
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花产量、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花生物量累积特征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于2016-2017年在湖南常德设置了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360 kg·hm-2氮肥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0~360 kg·hm-2范围内,施氮量越大棉株营养器官生物量累积越多,而棉株生殖器官生物量则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累积最多;皮棉产量、成铃数和单铃重均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达到最大;0~270 kg·hm-2范围内,衣分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条件下,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最高;适宜施氮量有利于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的提高和马克隆值的优化,对伸长率和整齐度基本无影响。综上所述,适宜施氮量可提高棉花的产量、品质,洞庭湖棉区适宜的施氮量为180~250 kg·hm-2。本研究结果为环洞庭湖棉区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44.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和水氮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其水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优化冬小麦水氮管理措施,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处理,施氮量和控释肥类型分别为副处理和次副处理,其中,灌水量设30、60和90 mm;施氮量设0、75、150和225 kg/hm2的施肥梯度;控释肥类型包括释放期分别为60、120 d的聚氨酯包膜尿素(PCU60,PCU120),以普通尿素作为对照(U)。结果表明:灌水量、施氮量、控释肥类型单一因素均对冬小麦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干物质质量、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各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相较于U处理,增加灌水使PCU60产量平均提高308 kg/hm2,PCU120产量平均下降270 kg/hm2;增施氮肥刚好相反,使PCU60产量平均下降289 kg/hm2,PCU120产量平均提高118 kg/hm2。根据所构建3种肥料的水氮生产函数可知,在U处理取得最高理论产量6 823 kg/hm2时的水氮用量下,2种释放期的控释肥PCU120和PCU60可分别获得14.31%和12.08%的增产效果。利用水氮生产函数和频率分析法得到不同控释肥类型获得较高产量的水氮用量区间,以PCU120产量最高、所需灌水量最低,分别为7 744~7 826 kg/hm2、47.72~52.28 mm;PCU60所需施氮量最低,为145.42~187.91 kg/hm2。综合考虑增产节肥节水效果,推荐PCU120为冬小麦季适宜的控释肥类型,其适宜水氮用量区间分别为47.72~52.28 mm、159.23~199.47 kg/hm2。  相似文献   
945.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沧麦15的生产特性,以2 a的区域生产试验产量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参试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表现为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通过抗性鉴定沧麦15表现为较好的抗旱性,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946.
【目的】中国甘蓝型油菜品系与欧洲甘蓝型油菜品系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二者组配的杂种F1产量优势明显。测定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发育进程中GA的动态变化,研究GA含量与亲本及杂种F1产量的关系,分析亲本及杂种后代GA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为探明GA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5个不同来源的中国甘蓝型油菜品系及15个欧洲甘蓝型油菜品系GA含量的动态变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以杂种F1产量优势较强的YG2009×YC4、ZS11×YC4及其亲本YG2009、ZS11、YC4为材料,考察3个不同时期(D1:2022年1月15日;D2:2022年2月15日;D3:2022年3月15日)亲本及杂种F1的GA含量变化、生长指标(株高、根长和鲜重等)、产量及构成因子(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和光合指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分析GA含量随温度变化的趋势,GA含量与亲本及杂种F1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关系,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亲本及杂种F...  相似文献   
947.
为减少化肥用量,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以双季稻为材料,评价了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稻上,施控释肥的处理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4.49%,施木质素肥及缓释配方肥的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减产0.60%~6.05%;在连作晚稻上,各缓(控)释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01%~3....  相似文献   
948.
为了评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综合品质性状,本研究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5个马铃薯品种(系)为参试材料,2011-2018年连续8年定点田间试验,测定了块茎产量、营养品质(干物质、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含量和矿物质元素(钾、钙、铁、锌)含量。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含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而营养品质中的维生素C、粗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24 549~50 140 kg·hm-2,淀粉产量4 271~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1.07%~30.18%,淀粉含量14.63%~21.83%,维生素C含量12.20~18.95 mg·100g-1,粗蛋白含量2.17%~2.71%,还原糖含量0.18%~0.43%,钾含量4 316~5 368 mg·kg-1,钙含量85.10~138.40 mg·kg-1,铁含量10.17~24.50 mg·kg-1,锌含量2.45~3.80 mg·kg-1。大西洋的衍生品种陇薯8号、陇薯9号、陇薯12号、陇薯14号、L0527-2、L08104-12、LZ111和L1149-2淀粉含量均超过18%,其中,L1149-2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块茎产量50 140 kg·hm-2、淀粉产量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6.75%、淀粉含量19.30%、维生素C含量14.62 mg·100g-1、粗蛋白含量2.52%、还原糖含量0.28%、钾含量5 297 mg·kg-1、钙含量138.40 mg·kg-1、铁含量20.40 mg·kg-1、锌含量3.20 mg·kg-1;而陇薯5号淀粉产量及营养品质较差。本研究为合理利用陇薯系列高淀粉马铃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改良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9.
为探讨添加不同外源添加剂对黄贮小麦秸秆产甲烷潜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小麦秸秆为黄贮原料,添加乙酸(3‰ACE组)和异型发酵乳酸菌复合系(3‰MI1组,6‰MI2组),调整含水率至50%,黄贮65 d后,以黄贮小麦秸秆为厌氧发酵原料,探究发酵过程中的指标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发现黄贮预处理后,发酵系统中的初始挥发性有机酸中的乳酸和乙酸增加、甲烷含量增加、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增加。添加了外源添加剂的ACE组、MI1组、MI2组的累积甲烷产量较干黄小麦秸秆(WS组)提高了4.7%~10.6%,而未添加添加剂的CK组的累积甲烷产量较WS组降低了9%。发酵系统中的主要优势细菌为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优势古菌为甲烷鬃菌属Methanosaeta,黄贮预处理改变了发酵系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了小麦秸秆的甲烷转化,为木质纤维素的沼气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0.
基于农田管理分区的制种玉米产量估算与限制因子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提升规模化农田不同管理分区的玉米产量,实现精准管理,该研究使用相关成分回归法(Correlated Component Regression,CCR),考虑地形因素(高程)、土壤理化性质(砂粒、粉粒、黏粒、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电导率)11个因子,评估规模化农田和聚类分析得到的3个管理区(M1、M2和M3)内产量的限制因子,并在不同分区内建立产量估算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未分区的情况下,产量限制因子为土壤粉粒、砂粒、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率、速效氮和全氮,经验证,产量估算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0,标准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为0.21。分区后,M1的产量限制因子为土壤粉粒、砂粒、黏粒、速效氮、电导率、全氮和全磷,M2的产量限制因子为土壤粉粒、砂粒和土壤含水率,M3的产量限制因子为高程、土壤砂粒、黏粒和电导率,产量估算模型的精度高(经验证,0.71R20.83,0.16nRMSE0.18)。对农田进行分区管理,并根据各管理区内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制定分布式管理策略,可以更具针对性地提升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