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86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26篇
  177篇
综合类   233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选取十字花科甘蓝属的松花菜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我国松花菜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与日本的异同,并从涉及的农药的种类、残留限量值及农药超标原因综合分析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蝴蝶兰Phalaenopsis倍性与主要性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压片法对85份蝴蝶兰资源的倍性进行了鉴定,测量了这些资源的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叶长、叶宽、叶厚、花朵直径和花朵数.【结果和结论】85份蝴蝶兰资源中3份为二倍体,占3.5%;9份为三倍体,占10.6%;73份为四倍体,占85.9%.四倍体蝴蝶兰的气孔长度和花朵直径显著大于二倍体和三倍体,而气孔密度和花朵数显著少于二倍体和三倍体(P0.05).三倍体蝴蝶兰的气孔长度、花朵直径和花朵数与二倍体蝴蝶兰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气孔密度显著小于二倍体(P0.05).四倍体蝴蝶兰的叶长显著大于二倍体(P0.05),但二倍体与三倍体、三倍体与四倍体在叶长上差异不显著(P0.05).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在叶宽和叶厚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蝴蝶兰倍性与气孔长度、叶长和花朵直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气孔密度和花朵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3.
香港润楠属植物叶表皮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1种香港润楠属(Machilus Nees)植物叶表皮。在香港润楠属植物中,大多数种类的叶表皮均具有单细胞表皮毛,其气孔复合体均为平列型,保卫细胞两侧或一侧有1个副卫细胞;叶上表皮细胞的形态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有3种类型:垂周面平直、浅波状和深波状。叶表皮角质突起饰物的形态也有差异,根据表皮角质突起物的形态可划分出有2种类型。这些表皮特征有助于识别一些在外部形态较相近种类。  相似文献   
84.
紫茎泽兰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入侵植物.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分布于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市郊(27°28′36"N,102°12′28″E)的紫茎泽兰的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并与本地8个伴生种和其他12个分布于我国不同地区和日本的入侵种和本地种进行比较.目的是探讨气孔调节在日变化过程和长期干旱与湿润生境上的差异及其对紫茎泽兰入侵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紫茎泽兰光合午休现象明显,气孔调节和非气孔调节共同控制了紫茎泽兰的光合日进程模式,而以气孔调节最为重要.非气孔调节主要是通过羧化效率的降低,从而影响表观量子效率或其他光合过程来实现的,而气孔调节主要是通过降低胞间CO2浓度,提高气孔限制值来实现的,这与其他种的差异不大.经过长期的野外不同湿度环境适应后,气孔调节出现了一定的弹性变化.在气孔导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氮含量差异不明显,湿生生境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干生生境,并导致了叶片含氮量显著提高.气孔在调节紫茎泽兰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有别于所测定的其他20种植物,在湿生生境下随气孔导度下降,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而在干生生境下则显著升高.因此,紫茎泽兰同时兼有"省水"植物和"费水"植物的双重特点,这一灵活水分利用特点保证了它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和有利环境中的扩展,对于其在侵入区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基于叶气温差的生育中期冬小麦水分亏缺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取叶片尺度基于叶气温差的冬小麦生育中期水分亏缺诊断阈值,分析了冬小麦叶气温差的典型日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及太阳辐射等因子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冬小麦叶气温差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确定了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适宜的非气孔限制值及叶气温差范围。结果表明,冬小麦叶气温差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日变化规律,随光量子通量增加而升高,随土壤水分、气温增加而降低;4、5和6月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适宜的非气孔限制值范围分别为0.7~1.3、1.1~2.0和0.9~1.5,叶气温差控制范围分别为-1.2~0.4、-1.5~-1和-1.25~-0.9℃。  相似文献   
86.
六个八仙花品种气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品种八仙花的叶片气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孔器长轴平均长度在27~40μm之间;气孔器短轴平均长度在18~25μm之间;气孔长轴平均长度在11~24μm之间;气孔短轴平均长度在5~10μm之间。气孔密度最大的是B,为550.87个/mm2,最小的是A,为295.06个/mm2。气孔面积最大的是G,为745.31μm2,最小的是E,为425.92μm2。各个品种气孔器的形状均为椭圆形或近圆形。  相似文献   
87.
为了揭示C3和C4作物气孔导度和叶片内部导度对光合作用制约性的差异,以大豆和玉米为研究对象,对气孔导度和内部导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的气孔导度大于玉米,而玉米的内部导度大于大豆,这说明玉米的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限制,大豆的光合作用主要受羧化能力限制.玉米可以利用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但同时也因气孔导度低而...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增强UV-B辐射和Cd2+复合胁迫下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幼苗Cd积累和光合作用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因素。[方法]试验设1个对照(CK)和3个试验组,分别为增强UV-B辐射(UV-B)组、Cd2+(Cd)组、增强UV-B辐射+Cd2+(UV-B+Cd)组,研究0.35 W/m2的UV-B辐射、1μmol/L Cd2+及其复合胁迫下绿豆幼苗对Cd的吸收、分配和光合作用的气孔、非气孔限制,分别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和光合测定仪测定Cd在绿豆幼苗各部位的含量及第1对真叶的光合指标。[结果]绿豆幼苗中Cd的积累是根〉胚轴〉叶,UV-B对Cd在幼苗中的积累和分配没有影响。此外,各胁迫下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光合能力(A0)和羧化效率(dPn/dCi)含量均明显降低。UV-B组的细胞间隙CO2浓度(Ci)升高,气孔限制值(Ls)降低,Pn的降低是非气孔因素。Cd和复合处理组的Ci降低,而Ls升高,Cd组Pn的降低主要是气孔因素。复合组前期以非气孔因素为主,后期主要是气孔因素。[结论]该研究揭示了UV-B辐射和Cd2+复合胁迫下绿豆幼苗光合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以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有机土壤与普通土壤培养条件下番茄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土壤条件下的番茄气孔长度与气孔宽度均高于无机土壤,但有机土壤条件下番茄叶片的气孔密度低于无机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90.
The infection process of a Colletotrichum species causing latent infection and anthracnose in cowpea ( Vigna unguiculata ) was studied in seedlings by light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Leaf surfaces were extensively colonized by an anastomosing network of germ-tubes and conidia. This epiphytic mycelium produced abundant secondary conidia on short conidiophores. Although melanized appressoria were developed, the host surface was not penetrated directly. The fungus only gained ingress into leaves through stomatal openings, by means of undifferentiated germ-tubes, and slowly colonized the mesophyll by intercellular hyphae, without initially producing visible symptoms. Anthracnose lesions with multisetate acervuli appeared on senescent leaves after a prolonged symptomless period of host colonization lasting > 2 weeks. Analysis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amplified D2 and ITS-2 regions of rDNA revealed close similarities (95–96%) between this cowpea pathogen and isolates of C . gloeosporioides from Aeschynomene virginica, Stylosanthes scabra and Mangifera indica. These results, in addition to other morphological and growth attributes, identify this endophytic anthracnose pathogen of cowpea as a Colletotrichum species distinct from C. capsici and C. destructivu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