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0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林业   492篇
农学   310篇
基础科学   162篇
  293篇
综合类   1474篇
农作物   281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561篇
园艺   373篇
植物保护   31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麻疯树茎段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麻疯树幼嫩枝条腋芽为外植体,以M 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6 BA与IBA)进行芽诱导和增殖培养。结果表明,M S基本培养基利于不定芽的诱导与形成,出芽率可达75.0%。附加6 BA 2.5m g/L、IBA 0.1~0.5m g/L的组合芽增殖率可达47.6%~47.8%;随着6 BA浓度增加,芽增殖率也随着升高,但不同浓度IBA对芽增殖率的影响则没有一定规律,其增殖效果不如6 BA明显。此外,在M S基本培养基中是否添加激素对生根培养影响不大,两者生根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2.
马铃薯茎叶中茄尼醇提取方法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马铃薯茎叶中茄尼醇适宜的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选取从宁夏固原采收的同一批马铃薯茎叶为研究对象,分别以95%乙醇、甲醇为提取溶剂,并设置不同的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优化了加热回流提取马铃薯茎叶中茄尼醇的方法,并比较了加热回流提取、冷浸提取和超声提取马铃薯茎叶中茄尼醇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马铃薯茎叶中茄尼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1.5 h,茄尼醇提取率达到96.85%,明显高于甲醇作为提取溶剂(47.04%);其浸膏得率为7.63%,与甲醇作为提取溶剂(8.07%)相当,可降低后期茄尼醇的精制和纯化的成本。该方法简便、可行,试剂还可反复回收利用,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63.
基于TRIZ理论与Adams虚拟样机技术对木薯种茎切割机进行优化设计.优化方案采用多融合方法进行研究,使用TRIZ理论与Adams虚拟样机搭建虚拟优化平台对实物样机进行优化设计.使用Adams和因果链分析法查找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运用TRIZ理论发明创造性原理解决主要矛盾,获得最优设计方案.木薯切种机优化后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4.
不同电动植保无人机稻田雾滴沉积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旋翼类型和喷头类型对雾滴沉积影响,针对5种电动植保无人机进行水稻田雾滴沉积分布试验研究,试验机型包括单旋翼和多旋翼,喷头类型涉及离心式和液力式,并设置15L/hm2相同施药量,研究测定各机型的有效喷幅、雾滴沉积分布和冠层间的药液沉积量。试验结果表明:单旋翼机型具有较大的有效喷幅;离心式喷头雾滴沉积粒径较小,但雾滴沉积密度更大;各机型在作物上层的雾滴分布均匀性和药液沉积量最优,中层最差;相比液力式喷头,离心喷头可以获得更好的雾滴穿透效果。  相似文献   
65.
在PWM间歇喷雾式变量喷施系统中,流量变化会引起喷杆各管路中的压力损失的变化,电磁阀的快速启闭会在管路中形成液压冲击,致使各喷头的实际喷雾压力发生波动,导致其喷施流量和雾化特性出现畸变。为揭示其管路压力损失的变化特性和液压冲击特性,构建了一套PWM间歇喷雾式变量喷施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流体动力学分析,确定了不同喷雾流量下的管路药液流态,建立了压力损失和液压冲击的计算模型,分析了0.3 MPa设定喷杆压力下的管路压力损失变化范围和液压冲击幅度,并进行了实际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0.3 MPa设定喷杆压力下,同一喷头前端管路的压力损失的变化幅度可达140 kPa,不同喷头间的实际喷雾压力差异可达25 kPa,由于电磁阀快速启闭而引起的液压冲击幅值可达170 k Pa。  相似文献   
66.
宽幅播种机折叠机架的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宽幅播种机折叠机架的振动特性,验证机架的设计是否合理,以自主研发的2BMZ-13型气吸式免耕精量播种机折叠机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模态振动分析。采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和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机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模块得出机架前6阶振型的固有频率、振动方向和极值等振动特性,输出各阶的振形图,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外激频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折叠机架结构设计合理,机架固有频率没有发生重叠且避开了外激频率,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本研究对提高播种机的播种精度、延长播种机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基于国内板栗脱蒲机,针对六至八成熟的嫩板栗存在的机器脱蒲分离率低、适应性差、容易损伤及嫩板栗成熟周期短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嫩板栗脱蒲试验台。该试验台选用柔性挤压的脱蒲方法,利用旋转的脱蒲滚子与栅栏挤压杆相互揉搓挤压作用对嫩板栗进行脱蒲。该试验台的脱蒲滚子及栅栏挤压杆均可更换。通过试验对比,可以分析出不同类型的脱蒲滚子与挤压杆对板栗脱蒲的影响。此外,本试验台配备了变频器,可以在不更换电动机的前提下,将电动机的转速进行随意调节。测试结果表明:该试验台不同的脱蒲滚子、栅栏挤压杆及主轴的旋转速度都会对嫩板栗的脱蒲造成不同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数据可以为嫩板栗脱蒲机械提供不同的改善方案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索利用茎秆直径微变化诊断玉米水分亏缺状况的最优指标,采用桶栽的方法,开展了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夏玉米茎秆直径微变化中的日最大收缩量(MDS)、日增长量(DI)和当日恢复时间(RT)3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相对含水率之间相关关系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的MDS和DI受水分亏缺影响差异较为明显,RT对土壤相对含水率的响应较为一致;(2)玉米日最大收缩量MDS和日增长量DI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土壤相对含水率θ的相关系数较小;(3)恢复时间RT与土壤相对含水率θ的相关系数最高,且受水分亏缺处理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诊断玉米水分亏缺状况的较好指标。综上可知,与MDS和DI相比,RT更适合诊断夏玉米水分亏缺状况。  相似文献   
69.
旱涝交替胁迫下水稻茎节发育及其抗倒伏能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旱涝交替胁迫处理[旱-涝-旱连续胁迫,涝后水分自然落干,待达到水分控制下限后开始旱胁迫;分蘖期:涝为保持水深10 cm,包括轻旱(T-LD)和重旱(T-HD)2个处理;拔节期:涝为保持水深15cm,包括轻旱(S-LD)和重旱(S-HD)2个处理],并以常规灌溉(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分蘖期和拔节期)旱涝交替胁迫条件下水稻茎节发育状况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并分析了茎节、株高、倒伏指数、抗折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旱涝交替胁迫后,拔节后期和黄熟期水稻第一、二、三茎节生长发育均受到抑制。拔节后期各处理株高显著低于CK,且第一茎节S_内较CK降低了20.84%~39.07%;而黄熟期T-LD、T-HD处理株高却超过CK,且TLD和T-HD处理第一茎节S_外、S_内均较CK显著降低,而S-HD处理第一茎节S_内较CK显著降低了69.70%,S_截较CK显著增加了34.78%。拔节后期和黄熟期水稻各茎节长度相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第二茎节长度与第三茎节相关系数最高,但各茎节长度与株高相关性较弱;另外,株高的增加不利于水稻抗倒伏。黄熟期水稻第一茎节S_外与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而与抗折力负相关,第四茎节S_截与倒伏指数显著负相关,与抗折力显著正相关。第一、二茎节S_外和S_截的增加不利于水稻抗倒伏,第三、四茎节截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水稻抗倒伏。  相似文献   
70.
D. R. Knott 《Euphytica》1990,50(2):155-158
Summary Eight stem rust (Puccinia graminis tritici Eriks. and Henn.) resistant lines (designated TICENA lines) that had been selected by Veiga et al. (1981) following gamma radiation of BH-1146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were studied. Six of the lines were resistant to race 15B-1 of stem rust and susceptible to race 56, and proved to carry the gene Sr7a. TICENA 4 carries two unidentified genes, each giving resistance to one of the two races. TICENA 10 carries Sr6, Sr7a and an unidentified gene giving resistance to race 56 but not 15B-1. The results raise doubts about the supposed origin of the lines as mut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