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7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369篇
林业   346篇
农学   574篇
基础科学   292篇
  873篇
综合类   1651篇
农作物   287篇
水产渔业   115篇
畜牧兽医   398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19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国内外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人工林树种的自我维持,多样性和稳定性理论,人为干扰与稳定性的关系,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指出应加强干扰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以及人工林树种和品系选择、组合和搭配技术的研究,提高人工林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多样性,优化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62.
为全面了解马铃薯新品种黔芋6号的生产特性,采用Shukla和C.S.Lin分析方法,利用2008-2009年贵州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数据,对马铃薯新品种黔芋6号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黔芋6号的丰产性与稳定性好,适于在贵州省800m以上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是较为理想的马铃薯高产新品种.  相似文献   
63.
具有两种免疫来源的乙肝病毒模型的全局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免疫反应具有两种来源的乙肝病毒模型.通过对相应特征方程的分析,讨论了感染平衡态和未感染平衡态的局部稳定性,证明了基本再生数1时疾病的持续性.通过几何方法的应用,得到了感染平衡点全局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64.
作物多样性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包括多系混合、品种混合和物种混合,其中品种混合策略备受重视。对于小麦,品种混合与它的组分净种时的表现相比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势,即增加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和减少病害的危害.特别是对减轻锈病和白粉病的危害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病害防治而获得的产量收益比较小.一般平均只有4%-5%。对于小种专化的病原物,小麦混合群体中复杂小种(能侵染两个或两个以上混合组分)的相对频率高于简单小种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有必要实行小组分数目品种混合系统的多样化、增加组分之间的抗性差异或增加混合组分数目。影响品种混合防病效应的因素是今后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转Bt基因后代玉米新不育胞质A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雅安、云南元江两地,多次对四川农业大学从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转Bt基因再生植株后代中发现的玉米新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编号为A)进行育性观察和遗传分析。育性观察表明,A是一个不育性及恢复性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其稳定性受环境条件和回交代数的影响不大;雄花育性恢复专效性测定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两种鉴定结果一致表明,A属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测交后代的育性分离表明,A的育性恢复涉及3对基因,其中1对基因能单独控制育性的恢复,另两对基因具有互补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66.
ABSTRAC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carp G-actin was investigated by monitoring loss of actin polymerization 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native actin remaining after heat treatment, actin was labeled with a fluorescence reagent, N-(1-pyrene)iodoacetamide. The loss of polymerization ability of carp actin during heat treatment, at between 45 and 55°C, occurred faster than that of chicken actin. The inactivation rate was influenced by concentrations of ATP and Ca2+ in solu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Ca2+ concentration, the inactivation of carp actin was markedly suppressed. Furthermore,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inactivation of carp actin obtained from an Arrhenius plot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hicken actin.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hermal instability of carp G-actin was due to the low affinites of ATP and Ca2+ for carp actin described in a previous report.  相似文献   
67.
Six groups of 0 + marron Cherax tenuimanus were reared on commercial marron diets based on two different fish meals in a study lasting 4 months. Both diets were prepared in a stable and an unstable pelleted form. Matron fed with koi carp or salmon diet and unfed were used as reference groups. Matron were reared communally in tanks (5 m−2) and individually in an intensive crayfish culture system (ICCS, 25 m−2). Marron were fed at the rate of 6.5% of their body weight per week. Groups fed with stable diets showed larger weight increment at moult, shorter intermoult period, and higher specific growth rate than groups fed with similar unstable diets. Stable matron diets resulted in faster growth than fish die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hepatopancreatic indices of marron fed with stable diets or similar unstable diets in the ICCS. The condition of hepatopancreata of marron reared in communal tank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marron reared in the ICCS on a similar diet.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rron production can be improved using stable pelleted diets in both intensive and semi-intensive culture.  相似文献   
68.
分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处超级稻育种试验基地,选择多年连续种植超级稻和未种植超级稻的稻田,于水稻收获后采集表土未破坏土壤样品,采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研究超级稻连续种植后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有机碳在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分配,探讨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超级稻后,水稻土表土有机碳含量均下降,降幅介于3%-14%;团聚体颗粒组组成以2000-200μm和200~20μm粒径为主,有机碳在2000—200μm和〈2μm两个粒级中最高;连续种植超级稻后2000~200μm大团聚体颗粒组质量分数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连续种植超级稻后有机碳含量下降可能是土壤短期的一种响应机制,长期来看并不改变水稻土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69.
植被对边坡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植物地上部分的自重以及风荷载对坡面的压力;二是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植物种类和生长期对含植被坡体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随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而变化,且这种变化难以量化.本文通过构建单株植物模型,分析含有不同类型植被的浅层均质土坡安全系数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植被自重、风荷载和根系的影响条件下,含侧柏和荆条的坡体安全系数会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大,分别在树龄为50年和30年左右达到峰值1.549和1.817,随后趋于稳定,二者的峰值安全系数较植被种植初期分别增加46.8%和54.9%.植被自重和风荷载减弱坡体的稳定性,其中植被自重影响相对较小,使含侧柏和荆条坡体的安全系数分别降低0.1%和0.7%,而风荷载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其安全系数分别降低5.9%和5.8%.研究结果可为正确评估坡体稳定性以及布设植物护坡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0.
微生物砂浆防护粉土坡面的强度与抗侵蚀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生物砂浆表面防护处理是处理粉土边坡扬尘与水流侵蚀问题的新技术。采用微生物砂浆层对粉土表面进行防护处理试验,通过微型贯入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以及模拟降雨冲刷试验,分析了微生物砂浆防护层厚度、CaCl_2和尿素混合胶结溶液浓度、喷洒处理遍数等参数变化对微生物砂浆表面防护层的强度、水稳定性和土壤剥蚀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微型贯入仪可用于微生物砂浆表面防护层的强度测定,防护层的强度、水稳定性随胶结溶液浓度和喷洒处理遍数的增长而提高,最小有效厚度为5 mm。采用浓度为0.50 mol/L胶结溶液喷洒4遍,厚5 mm的防护层能够达到贯入阻力310 kPa,防护强度比77.5,崩解率2.3%,浸水强度损失率5.4%,具备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抗崩解性与强度水稳定性。粉土边坡在微生物砂浆防护前后,土壤剥蚀率能够从大于29.6降至6.8 g/(m~2·s)以下。该研究表明,微生物砂浆层用于粉土表面防护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微生物诱导结晶的方解石形成包裹砂颗粒的胶结微结构,能够使表面防护砂浆层具备良好的抗水流侵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