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6篇 |
免费 | 475篇 |
国内免费 | 56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03篇 |
农学 | 921篇 |
基础科学 | 223篇 |
1315篇 | |
综合类 | 2332篇 |
农作物 | 326篇 |
水产渔业 | 481篇 |
畜牧兽医 | 610篇 |
园艺 | 139篇 |
植物保护 | 5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241篇 |
2021年 | 221篇 |
2020年 | 239篇 |
2019年 | 284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320篇 |
2016年 | 373篇 |
2015年 | 357篇 |
2014年 | 337篇 |
2013年 | 405篇 |
2012年 | 483篇 |
2011年 | 496篇 |
2010年 | 383篇 |
2009年 | 339篇 |
2008年 | 281篇 |
2007年 | 344篇 |
2006年 | 292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59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04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86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55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大豆杂种不同世代(F2-F6)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与选择世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两个杂交组合后代,采用两种处理方法:(1)一粒传方法形成F2-F6各自世代混合群体,(2)混休群体F2-F5世代分别随机抽取单株形成F2.3(F2衍生的F3系统,以下类推)、F3.4、F4.5、F5.6统计分析了混合群体F2-F6各世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分离分布,对不同世代F2.3-F5.6系统内的变异情况与亲本一起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明确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分离或相对稳定世代。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两组合一粒传处理形成的F2-F6代间,平均蛋白质含量基本一致,而其变异系数、方差及总变异幅度,在随世代提高逐渐缩小的趋势,这可能是 随世代推进,非加性效应减少所致;(2)两组合分别于F3或F4形成的F3.4、F4.5世代系统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趋于稳定。即至F3.4或F4.5之后,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总变异幅度基本稳定,与其亲本相似,其变异基本属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非遗传变异。这表明蛋白质含量的分离变异幅度至F4或F5系统内已很小,因此,蛋白质含量分离不大的杂交组合后代的选择可于F3或F4代一次完成。 相似文献
993.
滨海台地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和椰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100 cm剖面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且季节动态变化一致,表现为旱季高于雨季。旱季可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波动在1.2%~3.6%,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比值不断增大,至40~100 cm土层变为2.6%~3.6%,表现为深层土壤高于表层土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比值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越往土层深处,差异越显著。说明滨海台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受雨水淋溶强度大,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降雨强度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4.
水稻淀粉合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是水稻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淀粉合成途径受众多酶催化调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 SSS)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极大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是控制稻米糊化温度和胚乳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本文重点回顾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SSⅡa和SSⅢa基因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SSⅡa和SSⅢa基因的育种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分子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明确南麦号系列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染色体结构特点,用4种寡核苷酸探针和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技术对南麦号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攀早抗含1RS/1BL易位染色体,它的4个衍生品种中3个含1RS/1BL易位染色体。寡核苷酸探针Oligo-275.1、Oligo-275.2、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反映出了2A、4A、5A、6A、7A、3B、5B、6B、1D和2D染色体在攀早抗及其衍生品种间的结构差异。根据Oligo-275.1和Oligo-275.2的信号模式,推测7A染色体在南麦302、特研麦南88和荣春南麦1号中的重组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996.
绵麦37是四川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含6VS/6AL易位染色体,高抗白粉病。为了明确6VS/6AL在其衍生品种中的传递情况,本研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和ND-FISH技术对内麦8号、绵麦37的衍生品种(系)和部分相关亲本共17份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麦8号、绵麦37及其9个衍生品种(系)都含有1对6VS/6AL易位染色体,其中内麦8号、绵麦37、绵麦51、绵麦285、绵麦1416、绵麦1419和绵麦1618的6AL长臂上带有寡核苷酸探针Oligo-713的信号,而其余4个衍生品种(系)的6VS/6AL染色体无该探针信号,说明绵麦37衍生品种(系)中的6VS/6AL染色体出现了新型结构变异。根据系谱和其他亲本的ND-FISH分析结果可以推测,这种结构变异是由6VS/6AL易位染色体与小麦6A染色体在长臂上发生重组交换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7.
为指导黑龙江省高寒地区玉米育种与生产,对18个早熟玉米品种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穗位高次之,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穗位高、穗长与穗粗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粗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8.
999.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持续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遗传变异,利用20个表型性状和48个SSR标记,对采自元阳哈尼梯田11个村寨的98份月亮谷和8份对照品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8份月亮谷的质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小;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范围为2.55%~24.90%;48个标记共检测出114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38个,变幅为1~4个;有效等位变异为87.65个,平均为1.83个,变幅为1~3.02;Nei遗传多样性(I)指数平均为0.64。表型聚类将月亮谷与对照品种分成两大类,所有月亮谷为一类,8个对照品种为另一类;SSR聚类则将所有月亮谷与4份籼型对照品种聚为一大类,4份粳型对照品种单独为一大类;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月亮谷村寨之间变异(67.18%)大于村寨内(37.82%)。11个村寨月亮谷可以分成5个居群,这5个类群与其村寨间地理位置的距离相关,相邻村寨之间月亮谷遗传距离小,遗传相似度高。月亮谷这种特殊的遗传变异是由于独特的哈尼梯田及其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月亮谷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00.
贵州常用玉米自交系的SSR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Genetic variation was analyzed of 35 maize inbred lines in Guizhou with SSR.Selected 10 core-primers which could test 75 allele sites in sample of 35 inbred lines.The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 per SSR locus was 7.5 with arrange from 5 to 14.The average of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 was 0.739.Gene locus among the 35 inbred lines ranged from 0.154 to 0.838 with an average of 0.513.The cluste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bred lin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7 groups.The clustering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groups based on the available.The local germplasm lin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heterotic groups,showed the local germplasm had wide genetic ba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