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33篇 |
免费 | 734篇 |
国内免费 | 86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88篇 |
农学 | 523篇 |
基础科学 | 536篇 |
2317篇 | |
综合类 | 3301篇 |
农作物 | 228篇 |
水产渔业 | 447篇 |
畜牧兽医 | 410篇 |
园艺 | 152篇 |
植物保护 | 8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5篇 |
2023年 | 338篇 |
2022年 | 416篇 |
2021年 | 402篇 |
2020年 | 391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321篇 |
2017年 | 449篇 |
2016年 | 565篇 |
2015年 | 422篇 |
2014年 | 498篇 |
2013年 | 571篇 |
2012年 | 667篇 |
2011年 | 554篇 |
2010年 | 481篇 |
2009年 | 415篇 |
2008年 | 356篇 |
2007年 | 419篇 |
2006年 | 302篇 |
2005年 | 216篇 |
2004年 | 209篇 |
2003年 | 154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117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西省的117个县域为研究单位,基于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并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①山西省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的退耕效果显著,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转林草地的类型尤为明显;②退耕15 a期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重点退耕县的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单产水平都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粮食单产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③退耕对粮食总产量及粮食单位面积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在省级层面,退耕还林工程不会对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反而通过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等方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带动粮食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2.
23.
赵雪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17-21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关系。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特征、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第一产业分布分散且与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一致,第二产业发展空间高度集中且与矿产资源分布一致,第三产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2)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3)甘肃省生态环境地域分异与产业空间结构分异交互胁迫,强化了生态环境的地域分异,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24.
土壤机械组成作为一种成分数据,为满足其空间插值的定额、非负、线性无偏和最优要求,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转换。本文以宁夏银北地区土壤机械组成数据为例,引进了球坐标转换方法,利用经球坐标转换、对称对数比转换和非对称对数比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普通克里格插值,分析了球坐标转换方法对土壤机械组成数据转换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比较了不同转换方法对土壤机械组成空间预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坐标转换方法能满足土壤机械组成空间插值要求,对于研究区砂粒、粉粒的空间插值精度较对称对数比转换和非对称对数比转换方法高,而对于黏粒,其插值精度却逊于对称对数比转换和非对称对数比转换方法。本研究为土壤机械组成空间插值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计算量小、不需要考虑零值、又能保证一定插值精度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25.
本文应用R尺度法对福建武平米槠种群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均为聚集分布;种群分布格局动态随立木级增大聚集度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26.
城镇建设用地是承载人们生产、生活以及非农产业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模式,能揭示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全面认识城镇建设用地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广东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将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大致呈“中心—外围”空间分布模式,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局部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形成显著HH关联模式,粤北山区东部和西部保持显著LL关联模式;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是影响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28.
收集河南省各县市的气象资料与土地利用、工农业生产等统计数据,利用Penman模型与河南省用水定额等方法计算出各县市的生态用水各项分量,利用GI S 等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用水平均为82488.08×104 m3,但变异系数较大,用水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西部山区;生态用水密度平均为59.10×104 m3/km2,其变异系数较小;生态用水量主要由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体蓄水量组成,与土地利用方式、气候条件、植被状况、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排序分析表明,河南省生态用水大致可以分为用水量大但密度较小、用水量小但密度较大、用水量与密度均小3个区域。 相似文献
29.
用最小可检测差异技术评估耕作方式对土壤C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ree long-term field trials in humid regions of Canada and the US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oil depth and sample number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equestration in no-tillage (NT) and moldboard plow (MP) corn (Zea mays L.) and soybean (Glycine max L.) production systems. The first trial was conducted on a Maryhill silt loam (Typic Hapludalf) at Elora, Ontario, Canada, the second on a Brookston clay loam (Typic Argiaquoll) at Woodslee, Ontario, Canada, and the third on a Thorp silt loam (Argiaquic Argialboll) at Urbana, Illinois, USA. No-tillage led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SOC concentrations in the top 5 cm compared to MP at all 3 sites. However, N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lower SOC in sub-surface soils as compared to MP at Woodslee (10-20 cm, P =0.01) and Urbana (20-30 cm, P 〈 0.10). No-tillage had significantly more SOC storage than MP at the Elora site (3.3 Mg C ha^-1) and at the Woodslee site (6.2 Mg C ha^-1) on an equivalent mass basis (1 350 Mg ha^-1 soil equivalent mass). Similarly, NT had greater SOC storage than MP at the Urbana site (2.7 Mg C ha^-1) on an equivalent mass basis of 675 Mg ha^-1 soil. However, these differences disappeared when the entire plow layer was evaluated for both the Woodslee and Urbana sites as a result of the higher SOC concentrations in MP than in NT at depth. Using the minimum detectable difference technique, we observed that up to 1 500 soil sample per tillage treatment comparison will have to b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Elora and Woodslee sites and over 40 soil samples per tillage treatment comparison for the Urbana to statistically sepa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C contents of sub-plow depth soils. Therefore, it is impracticable, and at the least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to detect tillage-induced differences in soil C beyond the plow layer in various soils.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