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14篇 |
免费 | 686篇 |
国内免费 | 348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5篇 |
农学 | 2654篇 |
基础科学 | 1001篇 |
3004篇 | |
综合类 | 11565篇 |
农作物 | 6121篇 |
水产渔业 | 53篇 |
畜牧兽医 | 241篇 |
园艺 | 22篇 |
植物保护 | 13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4篇 |
2023年 | 373篇 |
2022年 | 715篇 |
2021年 | 840篇 |
2020年 | 735篇 |
2019年 | 814篇 |
2018年 | 577篇 |
2017年 | 992篇 |
2016年 | 1332篇 |
2015年 | 926篇 |
2014年 | 1372篇 |
2013年 | 1219篇 |
2012年 | 1686篇 |
2011年 | 1399篇 |
2010年 | 1182篇 |
2009年 | 1290篇 |
2008年 | 1058篇 |
2007年 | 1249篇 |
2006年 | 1157篇 |
2005年 | 1003篇 |
2004年 | 787篇 |
2003年 | 763篇 |
2002年 | 556篇 |
2001年 | 513篇 |
2000年 | 502篇 |
1999年 | 374篇 |
1998年 | 330篇 |
1997年 | 291篇 |
1996年 | 297篇 |
1995年 | 277篇 |
1994年 | 207篇 |
1993年 | 232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166篇 |
1990年 | 169篇 |
1989年 | 128篇 |
1988年 | 71篇 |
1987年 | 89篇 |
1986年 | 6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9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选择某商品猪场将沼液的资源化利用与农业和林业生产相结合,进行废弃物处理模式及效果的探讨。结果表明,沼气池→沉淀池→废水外排→生态水沟→稻田灌溉系统处理模式能彻底降解猪场废弃物,其远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较好的因地制宜养猪废弃物处理模式。沼气池排出的沼液在一沉淀池及二沉淀池的作用下CODCr、氨氮、总磷的浓度分别降解了96.10%、82.50%、98.12%,沼气池及沉淀池对养猪废弃物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此后,在生态草沟及稻田的作用下,得到彻底降解。搞好沼液农用和林用,足以消化猪场排出的沼液,既降低猪场的排污成本,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又增加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3.
104.
江苏省部分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江苏省近年生产上主栽的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来源,探讨采用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以抗条纹叶枯病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和感条纹叶枯病的梗稻品种武育粳3号为对照,对江苏省近年来育成的28份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并利用与 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对抗病品种的亲本来源进行了系谱追踪.结果显示,与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能准确鉴定含该基因的抗性品种,该标记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系谱分析证实江苏省大部分抗性粳稻品种如镇稻88、徐稻3号、南粳46等均含有来自籼稻Modan和Mudgo的Stv-b~i基因;而不含Stv-b~i基因但对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粳稻品种如扬辐粳8号、淮稻9号和淮稻11号则可能具有其他抗源.表明生产上利用的主栽粳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具有多种抗源,对聚合不同来源的抗性基因及培育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106.
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在江淮、沿江地区增施新型硅肥对两系杂交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新型硅肥能够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产量、优化产量结构并提高水稻抗性。当硅肥施用量从3 000 g/hm~2增加到12 000 g/hm~2时,产量增幅从2.76%提高到7.84%;水稻移栽后35 d,硅肥施用量为7 500 g/hm~2时,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6.2%,茎蘖成穗率达到67.3%,显著高于对照,结实率较对照提高3.2%,达到显著水平;增施新型硅肥后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病率显著下降,第1~4节间长度缩短0.15~0.85 cm,第2、3节茎秆壁增厚,提高了两系杂交稻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107.
Abstract Seeds of 22 rice strains carefully selected for resistance by continuously testing under high gall midge pressure at Cuttack (Orissa) through 1979–198’ and three such strains from Raipur (Madhya Pradesh) were assembled along with susceptible standard Jaya and were simultaneously tested at both locations (Cuttack and Raipur) against the Asian rice gall midge 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 in wet season 1985. Eighteen entries proved resistant at both locations. While Asha, Usha and Samrudhi were resistant at Raipur and susceptible at Cuttack, Shakti IR.36, IR.50, Daya and Pratap were resistant at Cuttack and susceptible at Raipur, based on whic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uttack (Orissa) and Raipur (Madhya Pradesh) gall midge biotypes was proposed. In gall midge biotypes testing, meticulous selection of only such entries with consistently proven resistance to gall midge at least at one location, carrying forward seed from resistant plants only each season under high gall midge pressure (with 100% seedling/hill infestation in oft repeated susceptible check) and classification of test entries at the strain's level either as resistant or as susceptible without scope for the third ‘moderate’ category to intervene, generally ignored by earlier workers, were stressed. 相似文献
108.
乙烯(ET)信号在植物抵抗各种逆境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乙烯信号在调控水稻纹枯病抗性中的作用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感纹枯病水稻品种Lemont和抗纹枯病水稻品种YSBR1为材料,分析了纹枯病菌接种后乙烯合成关键基因及信号传导途径中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纹枯病菌侵染可显著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激活乙烯信号。进一步采用乙烯合成抑制剂和信号激活剂处理水稻并进行接种鉴定,结果显示,两种化学剂分别可抑制或激活乙烯信号;无论是Lemont还是YSBR1,激活其乙烯信号均可显著增强抗病性,而抑制该信号均显著降低抗病性。对3个乙烯受体突变体(ethylene response2, etr2; ethylene response3, etr3; ethylene response sensor2, ers2)进行温室接种鉴定,发现突变体的病斑长度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以上研究表明乙烯信号在水稻对纹枯病菌的防卫反应或基础抗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水稻-纹枯病菌”间的互作机制、制定合适的病害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9.
110.
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ipponbare(粳)/Kasalath(籼)//Nipponbare(粳)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日本筑波和中国沈阳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控制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包括在日本筑波检测到的13个QTL和在中国沈阳检测到的9个QTL。它们分布在第1,2,3,5,6,9,10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有6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同时检测到,分别是控制粒长的qSL3-1和qSL12;控制粒宽的qSW5;控制粒厚的qST3、qST5和qST6-1。这些QTL为粒形相关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遗传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其余的在特定环境下表达的QTL也反映了粒形相关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