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6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757篇
林业   1445篇
农学   1783篇
基础科学   527篇
  912篇
综合类   4326篇
农作物   1017篇
水产渔业   288篇
畜牧兽医   1330篇
园艺   396篇
植物保护   78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327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431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616篇
  2015年   413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845篇
  2011年   792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642篇
  2008年   533篇
  2007年   575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34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板栗良种基地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省溧阳市龙潭林场,进行了板优良品种的收集,良种优良,良种繁育,板栗嫩枝扦插等一系列营建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2.
速生高抗林木新品种高效培育技术体系与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现阶段国家对林业的需求是生态环境改善及木材“量”的严重短缺,林业用材林培育目标是提高林木产量,为此育种的关键任务是速生高抗林木新品种培育,其培育重点是高质量营养体的营养生长问题。在种业发展方面苗木生产比重远远大于种子,无性系林业繁育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苗木生产的比重。在现阶段,林木品质方面的要求可以通过树种的选择得到解决,也更符合林业发展实际;林木抗性育种的难点主要是林木对物理环境和病虫害的抗性要求更高,除了一般的条件限制因素之外,还需要经历整个培育周期数十年内的极端条件。鉴于林业的特殊性,应该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从而解决我国林业面临的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及低碳经济需求的三重压力;同时指出林业种苗业科技创新对“速生高抗林木新品种高效培育技术体系与产业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3.
白玉龙 《草业科学》1997,14(3):28-31
测试了12种牧草的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各自的无氮浸出物含量。牧草细胞壁损失含量与NEF含量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款项人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16.66+0.79x(P<0.05),NDFK法NFE含量与NDF间呈非常显著相关(r=-0.9019P<0.01),其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56.25-0.72x(P<0.05)。NDF法NFE含量较CF法NFE对照达显著水平(t=6.709>t0.  相似文献   
134.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即品种生物学特性;种薯选择;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系统地阐述了大西洋品种的栽培技术,并为大西洋品种大面积种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5.
采用刀片破皮、低温冷冻、60℃热水浴及干燥、碱液处理、浓硫酸加搅拌等方法处理野生大豆种子,研究其对野生大豆种子发芽和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刀片破皮和浓硫酸加搅拌处理的各项萌发指标远高于对照(P0.05);综合野生大豆幼苗的萌发指标和胚根长、胚芽及鲜重等指标,破皮和10 m in浓硫酸加搅拌处理最有利于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冷冻处理的各项萌发指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与常温保存相比,冷藏保存野生大豆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有所增加。表明冷藏保存可以提高野生大豆种子的质量;常温下野生大豆休眠期为7个月,冷藏保存野生大豆的休眠期为8个月。  相似文献   
136.
不同途径感染猪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病毒的比较病理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传代鼠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病毒接种液,经不同途径感染12头5日龄仔猪作比较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经脑内注射、前后肢肌肉注射、口服、口服兼滴鼻等途径接种的仔猪全部感染发病,并在接种后36~98h死亡。发病猪出现脑、脊髓的小静脉和毛细管充血、出血、水肿,神经原水肿、急性肿胀、急性液化及中央染色质溶解,胶质细胞轻微增生等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特征。口服兼滴鼻接种猪脑脊髓出血、脑水肿最明显,神经原变质也最重。脑内接种猪脑膜的血管周围出现明显的免疫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37.
不同外植体对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年生黑麦草的3个品种进行愈伤组织诱导,选取成熟种子、成熟胚、胚轴、胚根4种外植体。结果表明,胚轴、胚根诱导效果较差,成熟胚在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鲜重及愈伤质量方面均优于成熟种子。2,4-D浓度在2~4mg/L,6-BA浓度为0.025mg/L时有利于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成熟种子为外植体时,2,4-D浓度在5~8mg/L,6-BA浓度在0.025mg/L或0.2mg/L有利于成熟种子诱导产生愈伤组织。2,4-D浓度为2mg/L,6-BA浓度为0.5mg/L时成熟胚和成熟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鲜重均达到最大。特拉华在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增殖速度及愈伤质量方面表现较优,托亚次之,尤文图斯较差。AC和LH有利于植株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8.
对采自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镇、并在甘肃农业大学牧草实训基地种子室分别贮藏了0年(收获当年)、1年、2年、4年和8年。供试白燕2号、坝莜14号、坝莜9号3个燕麦品种进行了发芽试验,研究了其萌发特性、膜透性以及幼苗生长状况,以明确燕麦种子活力随贮藏年限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燕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芽长和根长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种子浸提液电导率则明显上升,膜透性增大。试验当年收获的燕麦种子含水量普遍高于贮藏后的,但均显著低于安全含水量。不同燕麦品种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其种子活力变化不尽相同。白燕2号和坝莜14号种子在贮藏4年仍有90%发芽率,活力指数在66;而坝莜9号发芽率只有60%,活力指数降为48.45。贮藏8年后燕麦种子发芽率低于40%,丧失种用价值。3个品种中,坝莜9号耐贮性最差,安全贮藏期只有2年。  相似文献   
139.
曲婷  周立业 《草业学报》2022,31(6):91-100
少花蒺藜草为科尔沁沙地的一种恶性入侵杂草,靠种子进行繁殖,其同一果实刺苞内多包含2粒种子,种子具有异型性(其中一粒相对较大、外形似芒果且有一小部分外露在刺苞中,称为M型种子;另一粒相对较小、外形似李子,称之为P型种子),野外调查发现少花蒺藜草通常以M型种子萌发为主。为探究少花蒺藜草刺苞果皮对异型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M型种子是否对P型种子的萌发产生抑制以及两异型种子的萌发在种群拓展中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少花疾藜草带刺苞(正常条件下)、去刺苞(将果皮解剖取出单独的M型、P型种子)、模拟刺苞(以纱布模拟刺苞果皮将取出的两异型种子进行再次包裹)4种处理下两种异型种子的萌发特征以及正常条件下的刺苞(只萌发M型)、单独的M型、P型及刺苞内P型种子(去除刺苞中已萌发的M型种子形成的幼苗)形成幼苗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刺苞果皮对两种异型种子的萌发均无显著影响;2)M型种子抑制P型种子的萌发,抑制率达到52.5%;3)刺苞内M型种子形成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分别比刺苞内P型种子形成幼苗增加0.1298和0.1068 g·株-1,M型种子形成幼苗的叶面积、根冠比分别比P型种子形成幼苗显著增加84.3%和356.3%。上述研究表明:刺苞内M型种子比P型种子具有更强的发芽能力,M型种子形成的幼苗具有更好的存活策略,P型种子作为备用种子当年或翌年补充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40.
Manual weeding of intrarow weeds in direct-sown leek and bulb onion crops grown organically can be very labour-intensive. Four field experiments, two in direct-sown leek and two in direct-sown bulb onion were made in this investigation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nd cultural methods on intrarow weed numbers, time consumption for hand-weeding and marketable yield parameters. The physical methods considered were: pre-emergence flaming and harrowing, and post-emergence hoeing close to the row (only leek) and vertical brush weeding. The cultural methods were: seed priming, slurry placement and cultivar choice (only leek). Generally, flaming plus brush weeding gave the highest intrarow weed control at 92% and 87%,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leek experiments and 39% (only brush weeding was effective) and 74%,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onion experiments. Time consumption for hand-weeding after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wa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remaining numbers of intrarow weeds, with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f the experimental factors on 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Generally, the cultural methods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weeding in terms of their effect against intrarow weeds. They did not affect the tolerance or robustness of the crop plants against negative impact from the physical control methods. However, generally, seed priming and cultivar choice did improve yield in the leek experiments and seed priming also did so in the one experiment with on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