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36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19篇
  313篇
综合类   387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采集湖南烟区4种主要成土母质的16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各形态钾的含量与比例。结果表明: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钾素库容量大,但有效钾含量相对较低,说明土壤对有效钾的保持能力有限;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矿物钾数量较少,但非交换性钾和有效钾的含量相对较高;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在钾容量和自身补给潜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了较高的有效钾水平,这可能与钾肥的施用及土壤对有效钾的保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交换性钾只有27%是有效性较高的非特殊吸附钾,这可能直接限制了土壤短期钾的供应强度。土壤钾素有效性因成土母质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石灰岩发育土壤钾素有效性最高,其次为板页岩、第四纪红土,紫色板页岩最低。  相似文献   
902.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比较0~14 d持续淹水胁迫条件下,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对砂姜黑土区富钾低肥土壤上种植玉米苗期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氮、磷和钾含量与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3叶1心期(淹水胁迫处理前),施硝酸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除施硝酸铵处理以外的其它处理(P0.05)。在3个缺素处理中,不施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低于不施磷处理(P0.05),但与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淹水胁迫过程中,施肥和淹水胁迫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施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显著影响玉米地上部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P0.05),并极显著影响磷累积量和钾累积量(P0.01);淹水胁迫也显著降低了此时玉米植株地上部的氮累积量,并极显著降低其钾累积量(P0.01),且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 d时,淹水胁迫还引起生物量和磷累积量的显著下降(P0.05)。延长淹水胁迫持续时间,对生物量、氮累积量和钾累积量的肥效差异与胁迫的抑制效应分别呈现加大和增强的趋势。比较F值大小可知,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氮肥种类是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氮和磷累积量变化的主要诱因;而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d时,淹水胁迫则上升为主要决定因子。与此不同,胁迫处理开始后,淹水胁迫始终是钾累积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在淹水胁迫条件下,尿素可能是有利于提高富钾低肥土壤苗期玉米耐淹水胁迫性的氮肥种类。  相似文献   
903.
为明确预培养温度对氮素矿化影响,选择南北方典型稻田土壤,经12、25和35℃预培养2周后,与风干土一起恒温培养28 d(25℃),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含量,分析预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结果表明,随预培养温度升高,初始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矿化氮含量逐渐减少,当预培养温度为35℃时,矿化氮含量甚至降为负值。虽然12和25℃预培养不会影响土壤总矿化氮含量,但模型拟合显示,风干土矿化过程与经预培养的土壤矿化过程明显不同。风干土直接培养2周或经25℃预培养2周后,可酸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难酸解氮含量明显降低;与风干土相比,12℃预培养有机氮组分变化不明显;而随预培养温度升高,酸解氮含量先增后减,难酸解氮先减后增。可见,难酸解氮在矿化过程中可能也发挥重要作用。35℃预培养温度会改变土壤供氮过程,12℃预培养后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较小,矿化过程更符合实际。因此,测定土壤氮素矿化应以12℃作为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904.
Triplicate groups of triploid and diploid Atlantic salmon were fed diets with a low (LP, total P: 7.1 g kg?1), medium (MP, total P: 9.4 g kg?1) or high (HP, total P: 16.3 g kg?1) phosphorous (P) level from first feeding (0.18 g) to transfer to sea water (~50 g, duration: 203 days) and subsequently fed a commercial diet in sea water for 426 days (~3 kg).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dietary P on freshwater performance (mortality, growth), vertebral deformities (radiology), bone cell activity (ALP and TRACP enzyme activity in vertebrae and scales, and fgf23, bgp and igf‐I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in vertebrae), bone mineralization (ash content) and some parameters related to fish condition (heart and liver size). Irrespective of ploidy, at seawater transfer, fish fed the MP die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st length and weight and those fed the LP diet significantly lowest length and weight, while those fed the HP diet had intermediate lengths and weights. Increased dietary phosphorus reduced deformities in both ploidies at seawater transfer; however, triploids fed the LP and MP diets had more deformities than diploids fed the respective diets, while there was no ploidy effect observed for fish fed the HP diet. The vertebral bone ash content at seawater transf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iploids than in triploids when fed the MP diet only.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nd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CP) enzyme activities and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of bone hormones involved in metabolism of plasma phosphate (fgf23) and bone growth (bgp) were not affected by ploidy at seawater transfer, but by dietary P level; LP increased ALP activity and reduced TRACP activity and fgf23 and bgp expression levels in vertebral bone. In scales, LP increased both ALP and TRACP activity. At the termination of the seawater period, the group‐wise pattern in occurrence of vertebral deformities was the same as at seawater transfer. The present results on mortality, growth, bone miner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eletal deformities all demonstrate that triploids have a higher P requirement than diploids in fresh water. This study shows that an optimalization of P nutrition for triploid Atlantic salmon can improve health and welfare and reduce down‐grading of triploid salmon.  相似文献   
905.
“法律自制定公布之时起,即逐渐与时代脱节。”法律的守成性决定了其对日星月异、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进行调控,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和僵化性。我国《刑法》中关于恐怖活动的规范也未能逃脱上述规律,可以说正是恐怖活动的多发才导致了相关立法,而当原有规范无法对恐怖活动出现的新变化进行有效规制的情况下,又导致了针对条文本身的修改。立足于相关法条本身,结合立法背景即既有的社会现实,对恐怖活动犯罪进行研究,以期勾勒出我国当前恐怖活动犯罪刑事立法体系,并对相关法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06.
水分和氮肥形态对盆栽茼蒿产量及Ca、Fe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和不同形态氮肥配比对茼蒿产量及Ca、F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水分条件下,茼蒿的Fe含量随NH4-N比例的增大而增加;Ca含量随NH4-N比例的增大而减小。茼蒿的产量、叶绿素含量随NO3-N比例的增大而降低。同一施肥条件下,茼蒿的Ca、Fe含量,叶绿素含量,产量均以中水(W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907.
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的筛选与鉴定指标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75份东北三省常用玉米自交系为试材,研究低磷与高磷水平下苗期叶片症状率、株高、产量、秃尖长度、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差异,据此筛选出耐低磷玉米自交系,并根据测定指标的差异显著性确定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的鉴定指标。结果表明:Mo3和掖107为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症状叶、产量和百粒重是筛选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的主要鉴定指标,其中,苗期只要是出现症状叶的自交系均为不耐低磷自交系,产量耐性系数0.85的玉米自交系为耐低磷自交系,百粒重耐性系数0.95的玉米自交系为耐低磷自交系。  相似文献   
908.
樊俊喜  弓弼  周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47-2148,2156
该研究通过分析汉阳陵现有地形地貌,挖掘汉代园林设计与陵园建设特征,详细剖析了汉阳陵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各景观要素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909.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南京秦淮河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d、Cr、Cu、Pb、Zn的含量及其在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定量及界定。结果表明,秦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超过背景值最高达15.37倍。沉积物中Cd和Pb的主要赋存形态为铁锰结合态,Cr的主要赋存形态为有机结合态,Cu的主要赋存形态为有机结合态和可交换态,Zn的主要赋存形态为可交换态和铁锰结合态;Cu、Cr和Zn的有效态比例较高,潜在生态风险较大。主城区的拖板桥和珍珠桥采样点污染最严重,秦淮河上游来水污染最轻。  相似文献   
910.
采用改进的连续提取法,将所提取的巴丹吉林沙漠颗粒物中的样品,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以便为该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1)在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颗粒物中总磷的含量为824.45-865.62μg/g,黑风口颗粒物中总磷含量为828.48-1915.38μg/g。其中钙磷(Ca-P)的含量最多,有机磷(Org-P)的含量次之,各形态磷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Ca-P>Org-P>Al-P>Ex-P>Fe-P>Obs-P。(2)不同目数的颗粒物总磷:巴丹吉林沙漠北部,B(Mmax)>原样;黑风口,随颗粒物目数增大而增大。(3)不同地点的颗粒物总磷含量不同,巴丹吉林沙漠北部:原样,B3>B1>B2;筛分后质量最大的颗粒物,B1(Mmax)>B2(Mmax)>B3(Mmax);黑风口:B4>B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