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1篇
  20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生态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干旱区山地生境对植被格局的影响,以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海拔1960~4100m范围内63块样方进行植被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8个环境指标描述群落的空间位置、地形和土壤特征。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无偏对应分析和无偏典范对应分析,从植物种、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探讨研究区的植被分布格局,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为消除环境因子中存在的冗余变量,采用前向选择法及MonteCarlo检验,筛选出对植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P<0.05)的环境因子参加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TWINS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2)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策勒河流域,制约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即水、热2个环境因子,同时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增加呈单调递增趋势;3)对群落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pH等6个变量。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1轴突出反应了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沿第1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各群落也沿着海拔依次分布。相比于其他区域,干旱区山地物种稀少,植被格局分异明显,其中海拔是环境因子中对植被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利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揭示其植被群落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2.
大庆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趋势,选择杨树林地、草甸地、农田地3类典型植被样地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肥力变化。结果表明:(1)草甸地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水率显著高于杨树林地和农田地,杨树林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草甸地和农田地(P<0.05);(2)草甸、农田、杨树林地的土壤含水率、速效钾依次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其中杨树林地理化性质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3)草甸(1.94)、农田(1.87)、杨树林(1.69)综合肥力呈中下水平,且依次呈下降趋势;建议土地管理中,多关注土壤物理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23.
为揭示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l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丰富度指数(Pa)、多样性指数(H'、DS)和均匀度指数(JP)方法,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区排土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排序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1)TWlNSPAN等级分类将其63 个样方划分为11 个草本植物群丛,分别位于该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类型下;(2)DCA第一轴反映了植被恢复年限的梯度变化,沿第一轴从左到右,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的恢复年限逐渐缩短;DCA第二轴反映了排土场复垦地地形的梯度变化,沿第二轴从下到上,地形从平台→东北坡,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的物种多样性降低;(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长,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物种多样性从高到低的变化为:平台>东北坡,乔木林下>灌丛林下>草地。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年限、植物种类和地形是影响安太堡露天煤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11个草本植物群丛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4.
在野外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应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法,对川西北高寒草地退化演替群落进行了多元分析.根据TWINSOAN分类结果,并结合生态特性,将所调查的45个样方植被分为12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DCA二维排序图较好地验证了TWINSPAN的分类结果,第1轴主要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水分条件梯度,第2轴基本反映了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的梯度.  相似文献   
125.
Environmental flow assessment (EFA) involving microhabitat preference models is a common approach to set ecologically friendly flow regimes in territories with ongoing or planned projects to develop river basins, such as many rivers of Eastern Africa. However, habitat requirements of many African fish species are poorly studied, which may impair EFA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abitat preferences of fish assemblages, based on species presence–absence data from 300 microhabitats collected in two tributaries of the Kilombero River (Tanzania), aiming to disentangle differences in habitat preferences of African species at two levels: assemblage (i.e. between tributaries) and species (i.e. species‐specific habitat preferences). Overall, flow velocity, which implies coarser substrates and shallower microhabitats, emerg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 responsible of the changes in stream‐dwelling assemblages at the microhabitat scale. At the assemblage level, we identified two important groups of species according to habitat preferences: (a) cover‐orientated and limnophilic species, including Barbus spp., Mormyridae and Chiloglanis deckenii, and (b) rheophilic species, including Labeo cylindricus, Amphilius uranoscopus and Parakneria spekii. Rheophilic species preferred boulders, fast flow velocity and deeper microhabitats. At the species level, we identified species‐specific habitat preferences. For instance, Barbus spp. preferred low flow velocity shallow depth and fine‐to‐medium substratum, whereas L. cylindricus and P. spekii mainly selected shallow microhabitats with coarse substrata. Knowledge of habitat preferences of these assemblages and species should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going and future EFA studie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26.
腐植酸与Cd、Zn的络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胡敏酸的2 个不同分子量分级组分及富里酸与Cd 、Zn 络合反应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结果表明:随着腐植酸芳构化程度的提高,其与Cd 、Zn 的络合物的配位数及稳定常数也逐渐提高;当胡敏酸的分子量为48339 时,其对Cd 、Zn 的络合物稳定常数log K 值分别为5-20 和4-81 ,配位数分别为1-26 和1-15 ;而当分子量增加为78180 时,logK 值分别为5-68 和5-37 ,配位数分别为1-32和1-26 。富里酸 镉、锌的稳定常数( 分子量为2300) 分别为4-44 和4-42 ,配位数分别为1-29 和1-30 。这些结果表明,就减轻污染土壤中Cd 、Zn 对植物的危害而言,施用厩肥等芳构化程度较高的有机物比芳构化程度低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7.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数量分析是研究植被生态学的重要手段,分类和排序是最为常用的数量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为客观、准确地揭示植被、植物群落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提供了合理的途径,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张金屯,1991;张新时,1991;江洪,1994).  相似文献   
128.
环境因子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和物种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群落分布和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原分布在2460—2760m的低海拔区域,该区域7、8月温度较高,为10.8℃;高寒草原化草甸分布在2860m左右;高寒草甸分布在2960m以上,该区域7、8月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较高,分别为77.77%和42.95%。2)随海拔升高,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的速效K含量逐渐减少,有机质和速效N逐渐增加。3)CCA、DCA分析表明,温度、速效K和有机质因子对该地区群落分布和物种组成有重要影响。4)Twispan分类将9个样地划分为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甸3个类型,与CCA和DCA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9.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了植物群落排序和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0 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依次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4个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对于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0- 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群落1的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含量较高;群落2的全氮、速效氮含量较高;群落3的全磷和200-50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较高;群落4的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磷、速效磷、土壤有机质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是显著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要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和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人工引种补播适宜物种和施肥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0.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DCA排序与UPGMA聚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广东省已进行过深入调查的20个自然保护区为样本,以稀有濒危物种分布、维管植物数量、稀有濒危动植物的种数、保护区面积、年平均降雨量等属性数据作为变量,建立数据库,进行DCA排序和UPGMA聚类研究.DCA排序结果显示,各自然保护区在排序空间中基本上聚集在一起,表明它们的β多样性即样本间的梯度很低,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各个保护区的聚类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省内生境的地带性分异.60种稀有濒危植物的聚类结果则反映出它们在各个保护区分布情况的相似程度,这就间接地表明了它们的分布与相关自然保护区生境条件的密切关系.本项研究的结果提示,在做好行政及管理协调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的角度着眼,可把地理相近、梯度相差较少的保护区合并,组成更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本项研究还表明,采用排序结合聚类的方法对于所选样本的分类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