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0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林业   282篇
农学   230篇
基础科学   239篇
  486篇
综合类   1109篇
农作物   103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188篇
园艺   86篇
植物保护   16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休闲,常规,覆草,垄沟覆盖)和施氮量(N0,N120,N240)条件下西北旱地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产量等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筛法0.25~10mm团聚体含量垄沟覆盖显著低于常规和覆草栽培模式,而>10mm的大团聚体显著高于常规和覆草模式,垄沟覆盖栽培促进0.5~5 mm团聚体向更大级别进一步团聚;干筛法0.25~10mm团聚体总量N240处理显著高于N0。湿筛法>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覆草和垄沟覆盖栽培显著高于常规,不同施氮量间无显著差异。干筛法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垄沟覆盖显著大于覆草和常规模式;水稳性团聚体MWD覆草模式显著大于常规,覆草模式GMD显著大于垄沟覆盖模式;不同施氮量下水稳性团聚体MWD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GMD显著大于N120、N240。覆盖栽培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不同施氮量间团聚体稳定性差异不显著。历年2m土层土壤贮水量平均值与水稳性团聚体GMD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来影响土壤团聚体状况;历年平均产量与水稳性团聚体GMD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直径应较小,利于提高土壤保水和水分有效性,进而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时间尺度太阳辐射数据对作物生长模型的影响(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逐日太阳辐射数据是作物模拟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之一。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候、旬、月尺度的辐射信息相对容易获取。该文利用长时间序列(1961-2000)逐日太阳辐射数据,分别建立研究区候、旬、月不同时间尺度太阳辐射数据库,利用两个常用的作物生长模型(CERES-Maize和CGOPGRO-Soybean),以逐日数据(太阳辐射和模拟结果)为基准,分别探讨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不同时间尺度太阳辐射数据对作物生长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模型的输出(花期和作物产量)都接近于基准值。总体来看,两个模型模拟的花期平均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均接近于0,均方根误差为3.5d;CERES-Maize模型的模拟产量低于基准值,而CGOPGRO-Soybean的模拟结果高于基准值。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CERES-Maize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9%,120kg/hm2和-0.52%,129kg/hm2,CGOPGRO-Soybean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152kg/hm2和4.7%,165kg/hm2。短期数据误差(RMSE)是影响模型精度的主要因素。CGOPGRO-Soybean模型对不同时间尺度太阳辐射数据和水情信息比CERES-Maize模型敏感。当缺少逐日太阳辐射数据时,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候、旬、月尺度的太阳辐射数据都可以用于作物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和WebGIS的小麦生产管理支持系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作物模型与GIS集成中存在着功能重复开发、模型共享困难以及地理信息处理功能的在线能力有限等问题。该文以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为基础,设计了作物模型区域应用Web服务组合框架。以ArcGIS Service和Model Builder为开发平台,给出了模型计算、动态专题图和空间插值Web服务的开发流程、接口设计和实现方法。结合富客户端技术研制了基于SOA和WebGIS的小麦生产管理支持系统原型(wheat production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SOA and WebGIS,WPMSS-GISOA),实现了地图数据的上传发布、气象和土壤数据查询、栽培方案设计、空间插值分析等功能。功能测试表明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的Web服务组合框架可行,为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在线无缝集成提供了可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94.
融合粗糙集和证据理论的温室环境控制推理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刘刚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7):172-178
针对温室环境控制专家决策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粗糙集和证据理论的推理方法,建立基于粗糙集和证据理论的决策模型,模型推理流程包括连续属性离散化、专家决策表形成、属性约简、证据组合推理。首先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离散连续的环境指标数据,利用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约简算法对决策表进行优化,剔除专家知识中的冗余成分,然后引入证据理论组合优化后的指标,最后依据基于基本可信度分配的决策,判定温室应采取的控制方法。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控制决策可信度,减小决策的不确定性,将其应用于温室环境控制决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5.
苦瓜基因组DNA的提取及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苦瓜基因组DNA,以便进行苦瓜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比较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不同部位的苦瓜叶片提取基因组DNA的产量和质量,探究了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和叶片的最适部位;研究了ISSR-PCR的退火温度,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ISSR-PCR的Mg2+、dNTPs、Taq酶、模板DNA以及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从苦瓜顶端嫩叶中提取的基因组DNA OD260/OD280值在1.8~1.9之间,OD260/OD230值为2.0左右,对D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主带清晰,降解较少,产量和纯度均较高,效果较好。优化后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2.5μL 10×PCR buffer,2.5 mmol/L MgCl2,250μmol/L dNTPs,10 ng模板DNA,0.75 U Taq酶,引物浓度0.7μmol/L,反应总体积为25μL,引物UBC826最佳退火温度为53℃。该体系在多次重复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改良CTAB法,最适合的部位为顶端嫩叶。  相似文献   
996.
县域水稻抛栽精确定量栽培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抛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生产应用,通过资料收集、决策模型构建与程序设计等,以姜堰市为例,基于Visual Basic 6.0和MapObjects 2.3,研究与开发了县域水稻抛栽精确定量栽培决策支持系统V1.0。结果表明,该系统涵盖了电子地图导航、基础数据查询、决策支持、知识园地、辅助工具和系统帮助等内容,实现了预期目标;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全面、应用性强。经试用,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易用性较强,用户满意度较高,可作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水稻抛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信息化优质辅助平台。  相似文献   
997.
基于MODIS 影像的多种特征信息,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分布,在空间维上分析影像的纹理特征信息和地形指标信息,时间维上分析植被的生长规律和地表温度信息,统计分析植被的特征信息差异,利用决策树方法对该林区的森林类型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总体分类精度为87.80%,卡帕系数为0.851 0,其中,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和其他用地的分类精度均达到80%以上。在分类决策中,时间和空间上的多种数据特征信息的加入,可有效地提高植被类型的分类精度。该结果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植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为大区域尺度的森林动态信息监测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基于RGB模式的一种草地盖度定量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盖度是研究植物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数量指标,传统目视估算法精度低且受人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分析了大量荒漠草地实地照片的RGB颜色模式特征,构造了RGB颜色判别决策树区分植被与非植被像元来计算植被的覆盖度,同时在Matlab 7.0平台上将数码照片的导入、地物判别、盖度计算、划分结果显示、对照等功能模块集成,构建用户界面友好、人机交互便捷软件模块,从而能够准确、高效地计算草地盖度,方便了草原实地调查工作。与针刺法相比,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最大偏差绝对值不超过5%,精度在95%以上,解决了常规人工方法中估测草地盖度工作量大、不能准确定量测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以直播、小苗移栽和大苗移栽3种栽植方式为主处理,接种和不接种稗草为裂区处理,17份不同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材料为再裂区处理,设计了对无芒稗干扰控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直播和小苗移栽对无芒稗株高、分蘖和干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优势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对无芒稗具有较好的干扰控制作用。在30株 m-2无芒稗的竞争干扰下,3种栽植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杂草竞争干扰使水稻减产21.73%,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IR644-1-63-1-1、谷梅2号对稗草竞争力强,仍具一定产量水平。无芒稗竞争干扰对直播水稻株高、分蘖和植株干重影响大,与移栽水稻的差异显著。杂草干扰对供试水稻材料的农艺性状产生不同影响,水稻化感种质吓一跳中期分蘖强、植株高、干重大。无芒稗竞争干扰对成熟水稻株高无影响,但对分蘖、植株茎秆和穗干重差异显著。杂草竞争对3种种植方式的水稻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单株谷粒重以大苗移栽显著大于直播,移栽水稻的穗型较大,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显著大于直播水稻。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每穗颖花数不高、每穗实粒数少,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每穗颖花数不高,但结实率高。水稻材料中早27、早籼浙207、早籼浙101、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的千粒重显著高于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早籼浙101、早籼浙207和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单株谷粒重,化感作用水稻中156的单株谷粒重显著高于谷梅2号、吓一跳、IR644-1-63-1-1、TN1和PI312777。  相似文献   
1000.
We synthesized evidence for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nd trade‐offs associated with the passage of fishes. Provisioning of fish passageways at dams and dam removals are being carried out increasingly as resource managers seek ways to reduce fragmentation of migratory fish populations and restore biodiversity and nature‐like ecosystem services in tributaries altered by dams. The benefits of provisioning upstream passage are highlighted widely. Possible unwanted consequences and trade‐offs of upstream passage are coming to light, but remain poorly examined and underappreciate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rise when passage of native and desirable introduced fishes is delayed, undone (fallback), results in patterns of movement and habitat use that reduce Darwinian fitness (e.g. ecological traps), or is highly selective taxonomically and numerically. Trade‐offs arise when passage decisions intended to benefit native species interfere with management decisions intended to control the unwanted spread of non‐native fishes and aquatic invertebrates, or genes, diseases and contaminants carried by hatchery and wild fishes. These consequences and trade‐offs will vary in importance from system to system and can result in larg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For some river systems, decisions about how to manage fish passage involve substantial risks and could benefit from use of a formal, structured process that allows transparent, objective and, where possibl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se risks. Such a process can also facilitate the design of an adaptive framework that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future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