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86篇
  免费   5679篇
  国内免费   6088篇
林业   4553篇
农学   7592篇
基础科学   1059篇
  7181篇
综合类   24383篇
农作物   4776篇
水产渔业   5146篇
畜牧兽医   10301篇
园艺   2455篇
植物保护   7707篇
  2024年   285篇
  2023年   878篇
  2022年   1553篇
  2021年   1847篇
  2020年   2287篇
  2019年   3014篇
  2018年   2216篇
  2017年   3107篇
  2016年   3477篇
  2015年   3105篇
  2014年   2845篇
  2013年   3762篇
  2012年   4965篇
  2011年   4573篇
  2010年   3742篇
  2009年   3298篇
  2008年   3529篇
  2007年   3861篇
  2006年   3483篇
  2005年   2812篇
  2004年   2343篇
  2003年   1812篇
  2002年   1484篇
  2001年   1417篇
  2000年   1287篇
  1999年   1030篇
  1998年   824篇
  1997年   799篇
  1996年   754篇
  1995年   716篇
  1994年   600篇
  1993年   613篇
  1992年   594篇
  1991年   472篇
  1990年   443篇
  1989年   349篇
  1988年   264篇
  1987年   178篇
  1986年   140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14篇
  195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为丰富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A,OTA)的植物毒性及其作用机理,探究钙在OTA诱导的植物毒性调控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添加外源Ca2+,钙离子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thylenebis(oxyethylenenitrilo) tetraacetic acid,EGTA)及OTA等处理离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通过形态学观察,叶片相对电导率、活性氧含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测定等研究钙对OTA诱导的拟南芥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50 mmol/L),外源Ca2+单独处理,拟南芥叶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EGTA与OTA分别处理均会引起拟南芥叶片失绿、坏死病斑的形成,而Ca2+与OTA共同处理,能显著抑制OTA诱导的拟南芥叶片失绿、坏死病斑的形成,EGTA加剧OTA的毒性作用;OTA处理使拟南芥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外源钙能显著抑制OTA引起的拟南芥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P<0.05),20 mmol/L Ca2+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1.32%.此外,OTA处理使拟南芥叶片细胞ROS的爆发及MDA的积累,对拟南芥造成氧化损伤,钙能显著抑制OTA诱导的拟南芥ROS爆发(P<0.05),减少MDA的生成,抑制率分别为29.7%和71.4%.研究结果说明OTA能诱导拟南芥的植物毒性,钙能显著抑制OTA诱导的拟南芥植物毒性,钙在拟南芥受外界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2.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区红河南岸的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自上而下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森林、村庄、梯田、河谷”四素同构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系统,使得该系统成功地抵御了多年的连续干旱。以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撒马坝梯田上方的典型森林为对象,对其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容重为1.09 g/cm3,总孔隙度为65.1%,非毛管孔隙度为18.7%,平均土壤蓄水容量达2 589 t/hm2,土壤滞留贮水量达739 t/hm2,表层土壤平均初渗率达13.57 mm/min,稳渗率达7.22 mm/min,充分说明了该区域的土壤水热交换条件和土壤渗透性都十分良好。与我国其他区域森林相比,哈尼梯田森林具有很高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是其适应极端干旱气候的重要保障,其模式可为我国适应极端气候变化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53.
根据1983-2010年江苏省褐飞虱灯诱资料及1982-2010年全球海温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稻区代表站高邮、通州和宜兴的褐飞虱迁入量与前一年1月-当年6月太平洋海温场、前一年12月-当年6月中南半岛近地表气温场和前一年7月-当年6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一系列褐飞虱年总迁入量的预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高邮、通州和宜兴3站的褐飞虱迁入量在不同时空阈限内与太平洋海温场、中南半岛气温场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海温场呈负相关,其中与通州和宜兴站褐飞虱迁入量对数值相关显著的海温区主要分布在北、中太平洋,高邮站则在南太平洋;高邮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4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通州站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2、3月中南半岛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宜兴站与当年1、3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与当年4月中南半岛大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主要与前一年7月-当年6月的各副高指数、各极涡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冷空气强度、西太平洋编号台风强度、南方涛动指数等相关显著。(2)从上述海温场、气温场和环流特征量中筛选出显著相关(P<0.05)的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建立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回检正确率70%以上、预检正确率66.7%以上模型17个,适用性评估表明,各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应用于单站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954.
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为了提高肉品跟踪与追溯系统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文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物联网及电子产品代码(EPC)系统相关技术,提出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肉品企业资源平台架构,详细研究和分析了肉品销售阶段的信息流程,设计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肉品销售跟踪及追溯体系,包括跟踪系统和追溯系统。跟踪系统通过在销售节点上的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对附有无线射频识别芯片标签的肉品信息进行跟踪。追溯系统通过对象名解析服务(ONS)服务器,查出肉品销售相关节点实体标记语言(PML)服务器的地址,进而获得肉品的  相似文献   
955.
用研究了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在不同的pH与离子强度的介质条件下对Sb(V)的吸附及解吸行为。3种矿物对Sb(V)的吸附能力差别较大,蒙脱土的吸附量远大于针铁矿和高岭土,针铁矿与高岭土的吸附能力相近。pH对Sb(V)在3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随pH的升高,Sb(V)的吸附均减弱。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V)易解吸,而针铁矿和蒙脱土表面的Sb(V)不易解吸。随离子强度升高,高岭土对Sb(V)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对Sb(V)在针铁矿和蒙脱土表面吸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56.
玉米不同耐密植品种茎秆穿刺强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耐密抗倒性不同的品种(稀植大穗品种JK 518和JK 519、耐密抗倒品种XY335和CS 1;中等耐密品种ND 108)为材料,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玉米茎秆的穿刺强度(RPS)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群体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生育期递进而增强,不同耐密性品种间随种植密度变化有较大差异。茎秆基部节间的穿刺强度随群体密度增加呈线性递减。茎秆节间RPS随着节位的上升而呈二次函数递减;不同耐密性品种间RPS以抽雄-吐丝期差异明显,以穗位以下节间,尤其第3~6节间表现差异较大。玉米抽雄前茎壁增厚早、  相似文献   
957.
武广客运专线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建设工程中的路基修筑、隧道开凿、取土弃渣均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对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武广客运专线工程为例,通过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评价模型来定量分析、评判该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值为0.21,仅为全国铁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平均水平的70%,这表明与传统铁路建设工程相比,武广客运专线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工程单位长度占地面积(3.19 hm2/km)及影响面积(0.17 hm2/km)较小、工程单位长度总土石方量(7.00万m3/km)较少、工程单位长度水土流失总量(343.85 t/km)不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较高(0.916)。  相似文献   
958.
小麦籽粒胚乳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选用4个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普通六倍体小麦新春24、E28(高淀粉含量组)和宁春16、安农9912(低淀粉含量组)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对其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淀粉分支酶基因( SBE)、淀粉去分支酶(DBE)基因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个基因在不同淀粉含量的4个供试品种花后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花后6d这些基因开始表达,在灌浆的中期(花后12~18d不等)有表达的小高峰,但在不同时期,2个高淀粉含量的品种中各种酶活性及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比2个低淀粉含量的品种相对较高;这些基因表达谱与酶活性相关分析显示, 除GBSS外其他几种淀粉合成酶基因均与相应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且GBSS酶活性到达峰值时间稍迟于DBE、SSS、SBE等酶,说明DBE、SSS、SBE基因可能主要通过转录水平来控制籽粒淀粉的合成,而GBSS基因可能主要通过转录后水平来控制籽粒淀粉的合成。  相似文献   
959.
Many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e recovery of soil communities following prolonged disturbance.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soil texture in the recover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microbial stress, as indexed b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profiles, using two chronosequences of grasslands restored from 0 to 19 years on silty clay loam and loamy fine sand soils in Nebraska, USA. All restorations were formerly cultivated fields seeded to native warm-season grasses through the USDA’s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Increases in many PLFA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including total PLFA biomass, richness, fungi,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Gram-positive bacteria,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Ratios of saturated:monounsaturated and iso:anteiso PLFAs decreased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indicating reduction in nutrient stres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s grassland establish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entire PLFA profiles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showed recovery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n the trajectory toward native prairie. Conversely, no microbial groups exhibited a directional change across the loamy fine sand chronosequence. Changes in soil structure were also only observed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Aggregate mean weighted diameter (MWD) exhibited an exponential rise to maximum resulting from an exponential rise to maximum in the proportion of large macroaggregates (>2000 μm) and exponential decay in microaggregates (<250 μm and >53 μm) and the silt and clay fraction (<53 μm). Across both chronosequences, MWD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PLFA biomass and the biomass of many microbial groups.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many PLFA groups and the MWD of aggregates underscore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recover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soil structure that may explain more variation than time for some soils (i.e., loamy fine sand).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oil microbial responses to grassland restoration are modulated by soil texture with implications for estimating the true capacity of restoration efforts to rehabilitate ecosystem functions.  相似文献   
960.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hLC50值分别为14.99mg·L-1、13.08mg·L-1,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g·hm-2、450g·hm-2和600g·hm-2,药后15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