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8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523篇
林业   896篇
农学   913篇
基础科学   212篇
  1148篇
综合类   2266篇
农作物   326篇
水产渔业   469篇
畜牧兽医   604篇
园艺   141篇
植物保护   46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广西分离株血清亚型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兔制备的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高免血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对从广西发病鸡群分离的4个IBDV代表性流行毒株和2个常用疫苗株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6个毒株被分为2个血清亚型;根据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目前在广西流行的IBDV野毒株之间以及其与疫苗株间的抗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对及时掌握广西IBDV流行毒株的抗原变异并为研制更有效的适合本地使用的IBD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临床观察、病理解剖、PCR、RT-PCR、ELISA、中和抗体检测等方法,对口蹄疫(FMD)重组鸡痘病毒(FPV)在豚鼠、仔猪体内的毒性、分布以及抗体消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MD重组鸡痘病毒免疫的动物在整个试验期间,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病理组织切片检测无明显的组织学变化;PCR、RT-PCR检测证明,豚鼠、猪免疫FMD重组鸡痘病毒后,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脑、肠系膜淋巴结内检测到FPVDNA和FMDV DNA,且在大部分组织能存在3 d左右;FMD重组鸡痘病毒均可诱导免疫动物产生较高水平的抗FMDV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验证了所构建重组FPV的生物安全性及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其他哺乳动物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以刨花润楠主要分布区的14个种源为研究对象,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通过对14个种源的刨花润楠苗高、地径、叶面积、叶周长等性状进行观测,分析不同种源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3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系数相当,其种源间和种源内生长性状变异均较丰富;8个叶片性状种源间的变异系数为17.52%~44.71%,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亦变异明显;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均大于0.750,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刨花润楠的苗高、地径等苗期生长性状受自身遗传控制,且不同种源间变异明显,种源选择潜力较大。刨花润楠苗期生长性状的地理及气候变异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现象;苗木生长性状与叶片大小呈负相关,即叶片越大、叶柄越长,苗木生长有变慢的趋势;对种源苗期性状进行聚类,可将刨花润楠14个种源划分为5个类群;刨花润楠苗期生长及叶片性状有一定的地理趋势,但也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地径为标准对刨花润楠优良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永春、兴安、昭平3个种源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黑暗处理对植物挥发物释放日变化节律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在1天中6个时间点对正常光照和黑暗处理下的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测定。研究表明:百里香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烯烃类、芳香烃类、醇类、酚类和酯类,其中烯烃类挥发物的数量与相对含量均最多。正常光照下共检测出80种挥发物,8:00为挥发高峰期,12:00和0:00为挥发低谷期。黑暗处理组中共检测出77种,16:00数量最少,20:00数量最多。黑暗处理影响了各类挥发物相对含量日变化趋势,并且减小挥发物相对含量日变化波动幅度,其中烯烃类、芳香烃类、醇类挥发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正常光照的41.57%,61.03%,42.87%。本试验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释放机理提供了试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Southeast Asia is a region of high biodiversity, containing species of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are yet to be discovered. In this region, bats of the subfamily Kerivoulinae are widespread and diverse with six species recorded in Vietnam. However, the taxonomy of the Kerivoulinae in Asia is complicated. In our study, we used diagnostic character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to determin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era Kerivoula and Phoniscus. We showed that the two genera are distinguishable by the size of second upper incisors, the shape of skull, nasal sinus, canines, second upper and lower premolars. In addition, the two genera can be osteometrically separated by measurements of the braincase height, interorbital width and shape of anterior palatal emargination. Our data clearly revealed the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in the skull shape of Kerivoula hardwickii in Vietnam. This suggests a possible separation into three morphotypes, representing cryptic species supported by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ith wide variation in skull shape, size and teeth.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Kerivoula hardwickii can be separated three subspecies, and the result will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future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is group in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6.
"已实现"波动率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波动率测量方法。"已实现"波动率在理论上没有测量误差的无偏估计量,在实证建模方面比其他模型更易于估计参数,同时最优频率的选取对于"已实现"波动率的测量精确度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沙棘的性状变异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中国沙棘天然分布区的主轴线上,自西南向东北,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地段,用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沙棘主要性状变异及性状间的组配情况;比较了不同地段的异同;统计了各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参数;探索了几个主要性状的演化趋势。认为中国沙棘乃是多态型的种群系统,即存在很大幅度的随机变异,也存在着地理种群间的差异。种群变异的主要特征是各主要性状出现频率随生态——地理条件而递变,但群内变异幅度小,而群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大豆化学诱变育种及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化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对M_1代植株的生育及形态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M_1代所产生的形态变异主要是由于化学物质扰乱了植株生理而产生生理损伤所致.在M_2代植株各性状中以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这些性状选择的潜力是大的,通过选择容易达到预期目标.诱变M_3代绝大多数性状仍在分离.加强选择,能选出早熟、大粒、农艺性状好、丰产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可靠性理论引入微灌系统灌水质量的评价中。因为微灌灌水均匀度或出流均匀度作为评价灌水质量的指标,它受许多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文中分析了这些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的概率分布条件下微灌单元灌水均匀度的保证率或可靠度。在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一定坡度下,微灌系统均匀度的保证率计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蒙古沙棘亚种优良品种与中国沙棘亚种优良类型F1代雄株的变异特性分析,建立了选择优 良单株的标准,为叶用型沙棘选择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