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林业   38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122篇
  246篇
综合类   296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36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振动气吸式精密播种装置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振动气吸式精播装置是利用振动气吸工作原理实现精量播种的关键设备。散粒体动力学理论表明:为使物料运动更均匀、稳定,必须减少散粒体的内摩擦系数,增加其流动性。特定物料的内摩擦系数是常数,要想在不改变其物态的情况下改变其内摩擦系数是不可能的。为此,采用电磁振动方式来改善种子的流动性,使种子产生"沸腾"运动;同时,研究了电磁振动台的幅频特性,由此可以确定振动台的工作范围,对精播机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为了研究不同型式分娩哺育栏对母猪行为的影响,该试验设计了组合式分娩哺育栏,并进行了饲养试验,同时与普通矩形分娩哺育栏进行了比较。分别记录母猪在哺乳期的采食量以及仔猪的日增质量。在母猪哺乳期的第9、11、14、18天,采用监控设备对8头母猪的行为进行了录像。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式和矩形分娩哺育栏内母猪的站立时间分别占各种行为发生时间的22.74%和6.73%,坐立时间分别占2.22%和7.72%,躺卧行为分别占72.50%和84.55%,组合式分娩哺育栏内母猪走动时间占1.13%,矩形分娩哺乳栏内母猪不发生走动行为。组合式分娩哺育栏组母猪的姿势转换次数高于矩形分娩哺育栏组,每天平均数分别为99次和53次。组合式分娩哺育栏组和矩形分娩哺育栏组每头母猪的采食量分别为5.92 kg/d和5.24 kg/d,仔猪日增质量分别为229.93 g/d和224.85 g/d。组合式分娩哺育栏增加了母猪的活动空间,减少了对母猪身体的限制,母猪可以自由的表达各种行为,母猪的活动量增加,提高了母猪的福利状况,母猪的采食量和仔猪的日增质量因此而得到提高,提高了母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3.
不同大孔隙深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特定粒径砂石和特制模具模拟同一有效面孔隙度、不同深度的大孔隙域.研究积水入渗条件下水分在其中的三维运移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大孔隙的存在导致水分入渗湿润锋在入渗初期剧烈紊动,但随着入渗的推移湿润锋逐渐平稳且其稳定的转折时间和孔隙深度相关性较高;大孔隙域的存在使得水分迅速充满孔隙域并到达大孔隙域底部.造成初期水分垂直和径向两部分入渗,累积入渗增量随着孔隙深度的增大而加大并与孔隙深度呈一定的函数关系;大孔隙域的存在使得湿润锋在转折时间T_p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大孔隙域中心处的湿润锋为入渗过程中的最深值即特征湿润锋Z_(mf),实验分析Z_(mf)与孔隙深度Z在转折时间T_p前后呈同一函数关系但前后系数不同.利用偏差J_p对所建立的回归函数模型进行了累积入渗量I、特征湿润锋Zmf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其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4.
不同降雨强度下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原状土柱 ,对滨海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进行了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7,14和 2 8mm的雨量下 ,滨海盐渍土土壤剖面的水分运动规律基本相似 ,水分运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入渗控制阶段和蒸发控制阶段。第 1阶段经历的时间很短 ,第 2阶段经历的时间较长 ,其水吸力随时间变化趋势符合对数方程 ,达到极显著水平。剖面上盐分运动规律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小雨时土体中的盐分再分布十分缓慢 ,甚至基本没有变化 ;中雨和大雨时土体中的盐分明显发生再分布 ,且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即盐分迅速下降阶段和盐分缓慢上升阶段。中雨和大雨第 2阶段盐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也符合对数方程 ,达到极显著水平。就脱盐效果而言 ,小雨很难使土体脱盐 ;中雨能使土体在短时间内部分脱盐 ,但长期而言 ,整个剖面脱盐效果不理想 ;大雨能使整个土壤剖面长期处于脱盐状况 ,因此脱盐效果好  相似文献   
45.
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规律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进行了模拟探讨,初步获得了淋洗脱盐过程中水盐运动的3个明显阶段:盐峰形成阶段,盐峰下移阶段,盐峰继续下移至消失阶段。  相似文献   
46.
点源入渗与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盆栽条件下 ,低水量滴灌入渗及蒸发过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入渗过程中 ,当灌水速度为 0 .5L·h-1,灌水量为 0 .5、1.0、1.5L时 ,土壤表面湿润半径分别为 13、15、16cm ,湿润深度分别为 15、17、2 0cm。在灌水中心附近 ,土壤水分分布较边缘集中 ;盐分随水向四周扩散 ,最后积聚在干、湿土体交界处。低灌水速度情况下 ,盐分最高积聚区离湿润锋 2cm左右。蒸发过程中 ,表土层 2cm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化较剧烈 ,土壤水分逐渐集中在湿润土体中心 ;盐分表聚性逐渐减弱 ,土体边缘盐分变化量较土体中心大 ;蒸发前后 ,蒸发水量 6 6 8g ,表层 2cm范围盐分增加 7.17g。  相似文献   
47.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定边县周台子乡东梁村水盐运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全年处于积盐状态,由于季节的不同,积盐差异较大,盐分的表聚性强;该区土壤盐分含量还表现出随地形不同而变化,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壤盐分含量低,随着地势的降低,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分含量也随着增加。  相似文献   
48.
用SahysMod模型研究不同灌排管理情景土壤水盐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银北灌区是宁夏土地整治和高标准灌溉绿洲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该区域耕荒地交错分布、土壤盐渍化严重。通过模型分区模拟,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建立完整、配套的灌排系统是解决区域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该研究以银北灌区典型区域-西大滩为例,综合考虑荒地与耕地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性,以2015—2016年土壤盐分数据进行率定,2017年盐分数据作为验证,利用SahysMod探索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灌排管理下未来10 a内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现有灌排管理下(即灌水量为670 mm,灌溉水电导率为1.05 dS/m,排水沟深1.5 m),荒地土壤盐分在预测初期(2017—2022年)逐年升高,预测后期(2023—2027年)变化平缓;耕地土壤盐分在预测初期变化缓慢,预测后期逐年增加。加大灌水量是解决土壤盐渍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延迟耕地盐分累积到障碍水平的时间;在灌溉水电导率为0.6 dS/m情况下,未来10 a内耕地都不会受到盐害胁迫;现有灌排管理下,在2024年以后作物生长就会受到盐害胁迫,当灌溉水电导率继续增加时,作物生长受到胁迫的时间相应提前。通过土地整治,加深排水沟深度可以延迟土壤盐分达到障碍水平的时间。在整治过程中深为2.2 m的排水沟,可保证未来10 a内耕地盐分小于1.7 dS/m,区域内玉米可正常生长。研究可为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灌排管理及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9.
宽垄沟灌作为一种大田作物栽培灌水方式已逐步受到关注.为研究灌水前后水分在垄沟间的运移及再分布,本试验在大棚内模拟宽垄沟灌垄上覆膜栽培条件以及灌水方案,采用中子仪进行水分观测.试验数据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垄背剖面的两个观测点表层,灌水前其含水量仅为田间持水量的65%和66%,灌水后垄沟水分的侧向入渗,144 h(6 d)分别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3%和80%,408 h(17 d)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8%和79%.试验结果表明,在宽垄沟灌覆膜条件下,水平向及垄背垂直向含水量梯度的存在导致水分侧向及向垄背的补给明显,且在覆膜条件下,垄背蒸散发损失少,起到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损耗、高效利用之效果.  相似文献   
50.
应用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理论,建立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二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田间层状土壤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应用不同小区不同灌水处理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同时对模型做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符合精度要求,这说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客观地反映实际土壤条件下的水分运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30~40 cm粘土层使土壤水分运动具有很大的差异,0~30 cm变化明显,而40 cm以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变化较小. 膜下滴灌应该采取灌水量小,频度大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