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86篇
林业   97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61篇
  352篇
综合类   394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3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长江上游135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降雨量统计得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并对这些气象站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和该地区225个县多年平均降雨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处理,结合USLE模型计算得到长江上游土壤水蚀分布图,利用GIS技术手段对不同降雨带下的土壤水蚀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域水蚀量占土壤侵蚀总量的78%;水蚀程度分布与降雨带分布均呈自西向东递增趋势,局部存在差异。江源区及川西北部,多年平均降雨量小于900 mm,水蚀以微度为主;川中部地区降雨分布不均,水蚀区域差异较大;四川盆地与陕、甘交界地段,降雨等级在4-5之间、重庆北部降雨等级在7-8之间的地区,水蚀均较为严重,以强度以上为主;云南西北金沙江下游地区、重庆西南以及湖北秭归、宜昌等地降雨等级在7-8之间,水蚀以中、强度为主;当降雨等级为8时,土壤侵蚀指数达最大(160.5)。该结果与2000年长江上游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揭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及成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近20年来陕西中部地区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冲  王飞  穆兴民  焦俏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5):67-71,75
利用陕西省中部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2-2010年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两种作物主要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有不断缩短趋势,变化速率约为每10a缩短2.96d,各个站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减少的速度不尽相同,其中凤翔站变化趋势较为显著(显著性达0.05水平);冬小麦其它各生育阶段也都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播种-出苗、返青-拔节、拔节-抽穗、返青-成熟阶段呈缩短趋势,抽穗-乳熟、乳熟-成熟、播种-越冬阶段呈延长趋势,其余生育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该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呈较一致的延长趋势(显著性超过0.05),增加速率约为4.29d/10a,延长的时间主要在播种-三叶、七叶-拔节、乳熟-成熟阶段,其余生育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3.
自1991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预警成效。介绍了预警系统的建设历程及运行模式,主要从减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对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的减灾成效作了评价。对于减灾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投资的保护比(投资的土地保护比、投资的居民生命保护比和投资的固定资产保护比)和投资的减损比(投资的经济减损比和投资的人员伤亡减损比)来进行评价。预警系统投资保护比中,投资的土地保护比达15.11km2/万元,投资的居民生命安全保护比达40人/万元,投资的固定资产保护比为40.0~93.3;预警系统投资减损比中,投资的经济减损比为3.63,投资的人员伤亡减损比达5.69人/万元。相关评价数据和事例表明,该预警系统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应进一步加快预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4.
东江中上游3种造林树种的光合-光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东江中上游6年生的山乌桕、枫香和南酸枣为材料,采用LI-COR公司L 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参数及其光响应过程,探讨3树种在自然生境条件下的光合-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树种光合-光响应曲线均符合非直角双曲线模型(R2>0.98)和指数模型(R2>0.98);3树种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山乌桕>南酸枣>枫香,山乌桕在弱光下光合能力要高于枫香和南酸枣,但对光合产物消耗大;山乌桕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枫香、南酸枣间差异显著(0.05);3树种介于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间,山乌桕对强光的适应能力较好,对光照强度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具有较宽的光照生态幅,对弱光与强光的利用能力较高;3树种净光合速率光响应均值表现为山乌桕>南酸枣>枫香,耗水能力表现为山乌桕>南酸枣>枫香,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枫香>山乌桕>南酸枣。  相似文献   
45.
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典型断面地下水流模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塔里木河下游英苏监测断面第一次输水前与第五次输水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监测资料。利用Modflow和PMPATH建立了该断面地下水剖面二维流运动的数值模型,分析了输水后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及恢复水量,结果表明:线状输水在英苏断面的影响区域在距河2km以内,距河1km内则是显著影响区域。  相似文献   
46.
施氮方式对中筋小麦陕农22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优质中筋小麦陕农229为材料,于江苏淮北麦区研究氮肥不同施用量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或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并改善籽粒品质。中筋小麦陕农229采用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6∶4、5∶5和4∶63种施氮方式,产量可达7200kg·hm-2以上,各项品质指标符合优质中筋小麦要求,能较好地实现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产量高、品质较好且安全生产性好,是中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47.
陕西中部地区小麦种子寄藏真菌种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检查陕西中部的小麦种子样品,发现种表附着真菌孢子40种,大致属于19个真属。分离14个县(市)30份样品的1500粒种子,得到种内寄藏真菌500多株。除20%左右在供试条件下未产孢外,其余分属于18属33个种。其中链格孢菌出现机率最高,仅细链格孢即占23.7%,其次为离蠕孢菌,仅麦根腐离蠕孢即占13.1%。文中对少见种,特别是10个国内新纪录种,作了简要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48.
民勤绿洲治沙造林以梭梭、柠条、沙拐枣为主要树种,经多年定点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梭梭、柠条、沙拐枣在民勤地区均能实现一定量的自然更新,更新量与当年降水量及降水的理想分布呈正相关;梭梭更新一般发生在春季,但春夏无有效降水的情况下,秋季也有少量更新,而柠条、沙拐枣的更新以秋季为主,翌年春季也有更新;3树种自然更新对林木盖度增加几无影响,6年间梭梭、柠条、沙拐枣每hm2株数分别增加了16.7%、8.0%、37.2%;3树种自然更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个例调查,沙拐枣良好更新具有普遍性,柠条次之,而梭梭只能为个例;更新能力沙拐枣柠条梭梭。  相似文献   
49.
利用淮河上游地区1961-2015年1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冬小麦生长关键期(2、3、4月)1个月尺度及3个月尺度SPI值,结合冬小麦产量数据,确定生长关键期对产量灾损率影响的具体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水量变化及旱涝灾害空间分布,建立了SPI值与产量灾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生长关键期(SPI3)和4月(SPI1_4)SPI值均与产量灾损率相关性程度高,分别通过0.01和0.05显著性水平检验;2个时段降水量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且旱涝灾害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2)当SPI3值和SPI1_4值分别为-2.23和-1.82时,达到决定发生旱灾时产量灾损的阈值;(3)SPI3值和SPI1_4值与产量灾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2,在典型涝灾年,SPI值与产量灾损率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0.
中隔墩长度对斜式轴伸泵装置出水流道水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大型低扬程泵站斜式出水流道水力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斜20°轴伸泵装置三维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发现斜式出水流道内存在严重的偏流问题,基于4种计算方案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偏流的成因,在研究了中隔墩长度对斜式出水流道流态和水头损失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偏流的措施,并得到模型试验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顺水流方向看,中隔墩长度为14 m时的斜式出水流道内的主流明显偏于左侧,在流道右侧下部存在较大范围的旋涡区;导叶体出口具有较大周向速度分量的水流呈螺旋状进入"S"形弯曲的斜式出水流道,两者相互作用导致斜式出水流道产生偏流;随着中隔墩长度的增加,斜式出水流道左右孔的偏流系数逐渐减小、流道水头损失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当中隔墩加长至23.35m时出水流道左右两侧的出流流量达到基本相等;采用长中隔墩斜式出水流道的泵装置模型试验最优工况点效率达到80.56%,泵装置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取得了预期的纠偏效果,得到有关工程设计院的认可,并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