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0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2095篇
林业   1665篇
农学   1952篇
基础科学   941篇
  2307篇
综合类   7646篇
农作物   1447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466篇
园艺   417篇
植物保护   1182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562篇
  2021年   597篇
  2020年   662篇
  2019年   736篇
  2018年   550篇
  2017年   798篇
  2016年   953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1007篇
  2013年   913篇
  2012年   1263篇
  2011年   1153篇
  2010年   927篇
  2009年   915篇
  2008年   750篇
  2007年   865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588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7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玉米霜霉病的侵染途径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综述了玉米霜霉病的症状表现、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强进境植物检疫、及时清除病残体和选育高抗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玉米霜霉病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2.
本试验旨在分析抗草甘膦玉米和转Bt基因玉米原料及饲粮与同源非转基因玉米原料及饲粮体外总能消化率以及酶水解物能值,为转基因玉米的营养实质等同性仿生评定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使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模拟饲料原料和饲粮在鸡胃肠道的消化过程,分析同源非转基因玉米、抗草甘膦玉米和转Bt基因玉米以及对应的3种玉米-豆粕饲粮在不同体外模拟消化阶段的干物质消化率、总能消化率和酶水解物能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同源非转基因玉米、抗草甘膦玉米和转Bt基因玉米以及对应饲粮在常规概率成分含量上是相似的。抗草甘膦玉米及饲粮与同源非转基因玉米及饲粮相比,在干物质和能量胃消化率、全消化道消化率及酶水解物能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转Bt基因玉米全消化道总能消化率低于同源非转基因玉米(P=0.03,变异系数=0.50%),对应玉米饲粮的酶水解物能值则高于同源非转基因玉米饲粮(P=0.02,变异系数=1.12%),但均处于仿生消化系统测试的误差范围内(变异系数≤1.64%)。由此可见,抗草甘膦玉米的酶水解物能值与同源对照玉米没有差异,而转Bt基因玉米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所有的测值均处于仿生消化系统的测试误差之内。仿生法发现的差异是否具有生物学意义有待体内试验验证。仿生法可为转基因饲料营养等同性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3.
介绍在浙南地区发展较快的木荷容器苗的技术应用和推广模式,分析木荷容器苗的特点、技术应用,分析木荷容器苗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以及应用前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4.
采用206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遵糯4号鲜穗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密度和播期范围内,随二因素升高,鲜穗数先升后降。综合考虑,密度在55 500~64 500株/hm2、播期在4月12—18日水平区间内,有利于遵糯4号鲜穗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75.
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秆倒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品质和机械化收获,是当前玉米生产和育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强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的研究,对提高品种抗倒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玉米茎秆倒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遗传特征。茎秆倒伏与茎秆自身的强度密切相关。茎秆强度越高,抗倒伏性越强。茎秆强度受茎秆所处的发育阶段、茎秆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及其细胞壁成分等影响。处于分生组织的茎秆细胞分裂旺盛,较易折断,而进入生殖生长后,茎秆表皮、厚壁组织增厚,维管束发育成熟,对茎秆的支撑作用增强。茎秆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无机物等均可提升茎秆强度。目前,研究者借助高通量表型平台,利用玉米连锁群体和自交系群体,采用各种定位方法,鉴定到一系列影响茎秆形态、强度、细胞壁成分的相关QTL和候选基因。研究表明,基于单倍型的QTL定位方法比基于单个SNP的定位效果好。一致性QTL分析将不同遗传群体的研究整合到一起,能够提高QTL结果的通用性。茎秆强度的遗传基础复杂,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位点间具有加性效应。茎秆成分QTL中的候选基因涉及细胞壁代谢、转录因子、蛋白激酶等。MAIZEWALL是玉米细胞壁相关基因的重要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包含1 156个玉米细胞壁生物学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强大的资源。已鉴定到一系列影响玉米茎秆细胞壁成分、茎秆形态和强度的基因,其功能涉及纤维素合成路径,如纤维素合成酶类、Cobra类、糖基转移酶和核糖转运蛋白类;苯丙烷路径基因,如控制bm1bm5的相关基因;植物激素类,如赤霉素、生长素、油菜素甾醇相关基因;转录因子如NAC、MYB;miRNA(ZmmiR528)以及F-box基因(stiff1)等。今后应积极探索不同发育时期玉米茎秆倒伏的力学机制;广泛发展自然群体或育种群体进行遗传分析;采取多种定位策略,提高抗倒伏相关基因鉴定的功效;针对优良等位基因,开发各类分子标记,加强抗倒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将为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机制解析及抗倒伏玉米品种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以机载LiDAR离散点云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植被冠层孔隙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提出一种反演大田玉米叶面积指数的方法。对反演LAI和实测LA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Axelsson改进的不规则三角格网加密方法可以将地面点和非地面点分开,结合高分辨率影像能够提取出玉米冠层点云;基于孔隙率反演LAI,尼尔逊参数的选择对结果影响很大,利用扫描天顶角模拟尼尔逊参数,LAI反演结果接近于真实情况。利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能精确地反演大田玉米LAI,该研究方法适用于中等高度的农作物,可以扩展到甜菜、甘蔗等其他中等高度农作物。  相似文献   
77.
为进一步研究候选基因发掘、克隆以及基因组结构,在生物信息学基础上,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上已发表的149个玉米粒重相关QTL位点信息,初步探讨了玉米粒重"一致性"QTL发掘。结果表明:构建出一个包含了80个玉米粒重QTL位点的整合图谱,并在第7染色体上确定出一个"一致性"QTL,由标记bcd349和gpm760a界定,置信区间为463.29~505.50,间距42.21cM。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规范烤烟栽培模式,对清香型烤烟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适时播栽、培育壮苗、精耕细作、盖膜待栽、控制施氮、合理追肥、"膜上"栽烟、科学管水、掀(揭)膜培土、病虫防治、拔节打顶、成熟采烤等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9.
以苋菜试管苗为材料,研究多种因子对苋菜试管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本培养基MS和1/2MS对苋菜试管开花的影响不大.(2)单独添加NAA,可促进苋菜试管开花;苋菜试管开花对IBA含量的变化较敏感;6-BA含量为1.0 mg.L-1时的开花率最高,培养50 -60 d时可达58.7%.(3)不同单色光处理时,绿光与...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Nutrient‐release rates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CRF) with four different labeled release periods were evaluated. Samples (30 g) sealed with nylon mesh were buried at a clearcut forest site (Price soil series) in western Oregon, USA, in February 2000 and excavated every 7 weeks for 14 months to determine residual weight and composition. Cool, dry soil conditions apparently prolonged nutrient release beyond labeled rates; the fertilizer with the shortest release period (3–4 months) released approximately 72% of the fertilizer (by weight), whereas that with the longest release period (8–9 months) released 48%. Release varied among individual nutrients [nitrate (NO3)>ammonia (NH3)>potassium (K)>sulfur (S)>magnesium (Mg)>phosphorus (P)]. Minimal changes in micronutrient [iron (Fe), manganese (Mn), zinc (Zn), and molybdenum (Mo)] content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insoluble compounds with P. Variable release among individual nutrients demonstrates a limitation toward delivering a full range of nutrients and suggests that further refinement of CRF technology is needed to optimize nutrient availability under realistic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