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95篇
  免费   1162篇
  国内免费   2519篇
林业   1957篇
农学   2682篇
基础科学   1326篇
  3044篇
综合类   8944篇
农作物   1391篇
水产渔业   1708篇
畜牧兽医   2370篇
园艺   932篇
植物保护   1422篇
  2024年   169篇
  2023年   429篇
  2022年   657篇
  2021年   820篇
  2020年   820篇
  2019年   954篇
  2018年   675篇
  2017年   1017篇
  2016年   1255篇
  2015年   1014篇
  2014年   1236篇
  2013年   1462篇
  2012年   1723篇
  2011年   1755篇
  2010年   1302篇
  2009年   1357篇
  2008年   1106篇
  2007年   1125篇
  2006年   985篇
  2005年   880篇
  2004年   671篇
  2003年   551篇
  2002年   519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417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290篇
  1997年   268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193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近50 a中国≥10 ℃有效积温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全国583个气象站点近50 a(1961-2010年)日均气温资料,以ArcGIS为技术平台,采用反距离插值和Mann Kendall趋势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我国≥10 ℃有效积温等值线中心和典型有效积温带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及≥10 ℃有效积温、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10 ℃有效积温的时空分布在1985年前后差异性显著。≥10 ℃有效积温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变化率在0~10 ℃•d•a-1,≥10 ℃典型有效积温带整体北移显著。≥10 ℃有效积温为0~3 400 ℃•d的区域面积显著减小,而 ≥10 ℃有效积温为3 400~8 000 ℃•d的区域面积明显增加,增速达2.0×104 km2•a-1。1985年后我国≥10 ℃有效积温起始时间提前和持续时间增加的区域面积显著增加;有效积温的起始时间整体有所提前,提前幅度集中在0~4 d•(10a)-1;有效积温持续时间均有所增加,增加梯度集中在0~6 d•(10a)-1。  相似文献   
22.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覆膜和秋免耕春覆膜两种新膜覆盖处理相比,一膜两年用处理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果显著低于新膜覆盖,农田0~25 cm土壤平均温度较传统覆膜处理低13.35%,而对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土壤温度无明显影响,且农田0~25 cm土层土壤积温差异也不显著,相同覆膜方式下不同灌水水平间有显著差异,随着灌水水平的降低土壤积温增加;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和WUE与两种新膜覆盖方式相当,中灌水水平下WUE最高,达到17.89kg·mm-1,且在低灌水水平下获得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覆膜处理,一膜两年用覆盖、灌溉定额5 700 m3·hm-2较传统耕作覆膜、灌水定额5 7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高出16.39%。说明,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应低于新膜覆盖,但并不影响籽粒产量的形成,且在存在水分胁迫的低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覆盖模式可减缓干旱胁迫,提高作物籽粒产量,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覆膜农田管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23.
为明确Hsp70蛋白在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高温耐受性中的作用,该研究筛选并克隆β-actin、α-tubulin、β-tubulin、EF1-α、GAPDH、Hsc70、AK和RPL40八个候选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测定其在绿豆象雌雄成虫体内的表达量,通过geNorm、BestKeeperr和NormFinde软件对这8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选择最适宜的内参基因对不同高温胁迫下绿豆象体内Hsp70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8个候选基因引物均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引物扩增效率,引物扩增效率介于91.6%~108.1%之间。高温胁迫下,β-tubulin基因较其他7个候选基因有较小的平均变异度、稳定值和标准差,为最适宜的内参基因。39、42和45℃高温处理1 h后绿豆象雌雄成虫体内Hsp70表达水平较对照显著上调,当处理时间延长至3 h后,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也有不同程度上调,但差异不显著,表明绿豆象Hsp70基因可以响应高温胁迫,Hsp70蛋白在绿...  相似文献   
24.
花山椒花粉生活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温度、硼酸及蔗糖对花山椒(Zanthoxylum piperitum DC)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利于花粉活力的保持,低温贮藏的花粉较常温贮藏的花粉生活力、授粉坐果率高;24℃花粉的萌发率较高,花粉管最长,24℃适宜花山椒花粉的萌发生长;0.001%硼酸对花粉的萌发有促进作用;5%~15%蔗糖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显著;新鲜花粉的生活力及授粉坐果率最高。  相似文献   
25.
5种种衣剂防治小麦主要土传病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5种种衣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51%~95.05%,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为73.01%~87.41%,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5.51%~92. 09%。按药效其次依次是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多·福悬浮种衣剂。随着小麦的生长,各处理的防效逐渐降低,但直到枯白穗期还有一定防治效果。同时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6.
吉林省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及大面积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茬4年的重病地块晚播(5月20日—25日)向日葵,其花腐型菌核病比正常播期(4月25日)减少90%以上,而产量提高13%—30%。在农村扩大示范,晚播(5月19日)减少病害59%—75%,产量提高35%。在盛花期—成熟期喷2—3次50%速克灵500倍液可大大减轻花腐型菌核病的发生(防治效果65.9%—92.3%)。经筛选以速克灵(0.5%)拌种防治根腐型菌核病效果最好,在温室中对土壤和种子中的病菌防治效果达83%以上,小区试验和农村示范防治效果达55.8%—100%。土壤中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1990年在吉林省农安、长岭2县8533ha采用晚播、轮作2年以上、种子处理、增施钾肥、盛花期—成熟期喷药的一套综合防治措施,重点调查10块对比田,花腐型菌核病平均防治效果为87.62%(63.38%—100%),对根腐型菌核病防治效果平均为66.77%(50.0%—82.57%)。1991年在长岭、农安等6个主产区推广6.37万ha,重点调查134块对比田,花腐型菌核病防治效果平均为75.86%(46.37%—100%),根腐型菌核病平均防治效果为65.11%(33.33%—100%),增产增收显著。  相似文献   
27.
采用RT-PCR法从‘米良1号’猕猴桃中分离到1 066 bp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伴侣蛋白基因AdCCS1,登录号为KY471361。AdCCS1的开放阅读框为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包含3个典型结构域(N端结构域、中间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和2个保守的金属结合位点(MXCXXC和CXC)。基因结构分析显示AdCCS1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dCCS1聚在双子叶植物分支中,与茶树CsCCS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AdCCS1的5′端调控区存在多种光响应、胁迫响应和激素响应应答元件。定量PCR分析显示,AdCCS1在猕猴桃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成熟果、花、幼果和茎,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猕猴桃果实中AdCCS1在4 ℃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表达量均比25 ℃贮藏中同期的低,说明低温抑制AdCCS1的表达。脱落酸和赤霉素处理后AdCCS1的表达下调,但二者的应答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28.
利用负离子仪对上海市松江区中央公园的4种纯林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测定,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果:桂花、紫叶李、蚊母树纯林在5月和7月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石楠呈单峰型;在6月和8月份紫叶李、蚊母树和石楠纯林日变化曲线相似,几乎平行;不同纯林日平均负离子浓度有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纯林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几乎无显著相关性,为合理利用负离子资源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9.
本文测定了温度对香菇胞外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木屑基质培养90天的香菇胞外游纸纤维素酶(C_1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_X酶)和半纤维素酶(H_C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是55℃、55~60℃和50℃。在50~55℃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C_1酶和H_C酶活性大幅度下降,而C_x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本文提出相对活力系数(Relative activity coefficient,RAC)作为表示香菇菌丝生长温度与酶最适作用温度之间关系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30.
在实验室不同温度(10、25、35℃)下,比较茶叶和小麦苗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取食利用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蝗虫肠道消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蝗虫的日均取食量、相对生长率影响极显著,均表现为35℃>25℃>10℃,对日均绝对增重(干重)的影响趋势与此相同,但各处理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对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总体表现为高温时活性大于低温,但不同的水解酶表现各不相同。食物种类对近似消化力影响不大,但对小麦苗的取食量极显著高于对茶叶的取食量;三个处理温度下日均绝对增重均以小麦苗为食时高于以茶叶为食,但差异不显著,以小麦苗为食时相对生长率极显著高于以茶叶为食,显示食物对相对生长率影响显著;取食小麦苗时肠道消化酶活力极显著高于以茶叶为食,只有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