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7篇
  免费   505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林业   922篇
农学   1326篇
基础科学   212篇
  1172篇
综合类   2459篇
农作物   362篇
水产渔业   509篇
畜牧兽医   648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50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361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1篇
  195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黄海鳀鱼鱼体能值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2002年6月~2003年9月黄海中南部水域鳀鱼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产卵、索饵和越冬期鱼体能值的季节变化以及精巢和卵巢能值的变化情况。产卵期(5~7月)、索饵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鳀鱼能值的变动情况反应了性腺发育状况。卵巢能值和精巢能值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幼鱼和成年鳀鱼能值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但各个月份幼鱼能值均比成鱼低。鱼体能值从越冬期到产卵前期变化很大,达40%~50%,这主要由脂肪含量变化引起。湿重丰满度系数比干重丰满度系数估算鱼体能值准确度差。  相似文献   
102.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1997、1998年“苏海研1、2号”帆式张网资源监测调查船4020网次的调查结果及114次渔获随机取样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对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结构春季以小黄鱼、银鲳、黄鲫,夏季以小黄鱼、带鱼、黄鲫,秋季以小黄鱼,带鱼、银鲳、冬季以小黄鱼、带钱赤主要利用对象;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带鱼,银鲳的幼鱼渔获得比例以夏季最高为76.06%,其余  相似文献   
103.
不同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水产学报》2017,41(4):525-534
柔鱼冬春生群体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其种群分布与大小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因子调控。本实验根据中国鱿钓组提供的1995—2011年渔业捕捞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A)、海表面高度(SSHA)和混合层深度(MLDA)的距平值,分析不同气候模态下(PDO暖期和PDO冷期)柔鱼渔场环境的变化。结果显示,PDO暖期时,柔鱼CPUE高;PDO冷期时,CPUE变低。柔鱼渔场SSTA、SSHA和MLDA年间变化显著,各环境变量的时间变化与PDO冷暖相位对应。SSTA和SSHA与PDO指数负相关,滞后时间分别为–9~10月和–20~17月,且均在0月时相关系数最大;而MLDA与PDO指数呈正相关,滞后时间为–6~5月,在–1月相关系数最大。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SSTA、SSHA和MLDA时空变化的主要模态,前5个模态特征向量分别反映了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SSTA、SSHA和MLDA分布场78.73%、32.82%和64.57%的信息。研究表明,气候模态变化驱动柔鱼渔场环境的变化,进而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4.
盐度胁迫及昼夜变化对鲻鱼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S0(盐度为0)、S10、S20、S33(对照)和S40 5个盐度梯度14d内盐度胁迫及其昼夜变化对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度胁迫对鲻鱼幼鱼的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盐度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都是在第0天~第7天升高,第7天~第14天降低,最终时(第14天)S0~S33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S33~S40下降;S0~S20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S20~S33呈上升,S33~S40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2)对鲻鱼幼鱼消化酶活性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在12:00和15: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因此,夜间设置定时投喂,可促进鱼类快速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05.
Abstract –  Using geometric morphometric (GM) techniques, we quantified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female body shape using five collections each of Etheostoma caeruleum Storer, Etheostoma nigrum Rafinesque, and Etheostoma stigmaeum (Jordan). Nest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body shape among populations (Wilks' Λ = 0.0687, F 144,7585.1 = 19.35, P  < 0.0001), as well as among species (Wilks' Λ = 8.7 × 10−6, F 24,2 = 28.18, P  = 0.0348). Etheostoma caeruleum displayed greater body depth relative to both E. nigrum and E. stigmaeum , whereas E. nigrum displayed a compressed arrangement of mid-body landmarks relative to both E. stigmaeum and E. caeruleum .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value of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as both an exploratory and analytical approach. Conclusions drawn from comparisons among 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darter species in future studies of body size and shape are likely robust to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within species, and will permit more rigorous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comorphology of these benthic stream fishes.  相似文献   
106.
五种蚌的形态变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开建 《水产学报》2003,27(1):13-18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6个形态性状对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5种蚌的种间以及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受4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4.17%;第二主成分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34.08%。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褶纹冠蚌与三解帆蚌形态相近,随圆背角无齿蚌与球形无齿蚌外形相拟。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褶纹冠蚌和三解帆蚌的不同地理种群分别表现出形态上变异。建立了5种蚌的判别函数,三角帆蚌和圆背角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褶纹冠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98.92%、86.36%和96.88%,总判别准确率为97.83%。  相似文献   
107.
108.
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012?2014年在渤海中部海域进行了9个航次的生态环境跟踪调查。利用其中部分调查资料,作者对渤海中部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1)2012?2014年春季和夏季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秋、冬季部分海域已受到活性磷酸盐的污染。(2)不同季节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趋势各异,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活性磷酸盐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递减的趋势,秋季和冬季接近呈垂直分布均匀状态。(3)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明显高于夏季。2014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2013年,呈逐年降低趋势。(4)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营养盐的外源补充、内源再生和生物消耗是影响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Abstract – We have studi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perch ( Perca fluviatilis L.) from five neighbouring lakes in Norway. The lakes vary in water quality, varying from strongly acidified (pH≤5.0) to not acidified (pH≥6.0). Estimated annual survival rates did not differ among populations. There was no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t maturity in female perch and acidification. However, age at maturity was lower for female perch from the most acidic lake ( c . 2 years) compared with perch in the four other lakes (2.5–3.5 years).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cidification level and size-adjusted egg size, fecundity or reproductive investment (Gonadosomatic index – GSI). Perch in the most acidified lake showed large variation in egg size, the lowest length-specific fecundity, the highest GSI, and the lowest age at maturity. Environmental stress, such as acidification, induces a number of changes to a lake community. It is therefore difficult to predict how acidification will influence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a perch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10.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