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2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216篇
  580篇
综合类   747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539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9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1976-2009年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内陆现代湖泊的时空变化规律,在1976年、1990年、2000年和 2009年4个时段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制图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流域内湖泊变化的时间过程和流域间湖泊变化的空间模式,并从气候要素变化、流域水源补给等方面探讨影响内陆湖泊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流域内湖泊总面积1970-1990年萎缩、1990-2009年扩张,1976-2009年呈现扩张的变化趋势,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趋势较好地解释了湖泊由萎缩到扩张的变化状况。从湖泊变化的空间格局来看,不同地域、不同流域的湖泊面积变化模式及其剧烈程度与流域内的水源补给方式有关,以雪冰融水补给的流域内湖泊总面积变化的剧烈程度远不及以冻融水补给为主的流域。因此,区域气候的变化是近几十年来高原内陆湖泊整体显著萎缩或扩张的主要原因,而流域水源补给的方式诠释了湖泊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32.
近三十年黄河上游冲积河段的河道平面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上游冲积河段的加速淤积已经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为黄河上游冲积河段减淤措施的制定、消除洪灾隐患,文中基于遥感影像和水文资料,结合地质地貌资料,将冲积河段划分为四段,并根据河道的平面特征,将它们归入不同的河型。对比了1978、1990、2002和2010年四期近三十年宁蒙河段河道的平面变化,发现河道总体上表现出萎缩趋势,但在不同河型上变化过程表现不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交错复合型和近顺直型河道主流线长度变化较小,游荡型先减小后增大,弯曲型逐渐增大;从河道平均宽度来看,近顺直型和弯曲型河段都是先加宽后束窄,而游荡型的变化却与前两者相反,呈现出先变窄后加宽,仅交错复合型河段逐渐变窄;四个河段河心洲数量变化呈现出两种情形:略微增加和先增加后减少。这些变化与近几十年上游水库的拦水拦沙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33.
汉江上游与黄河晋陕峡谷历史大洪水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江上游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公元1800a以来发生的大洪水事件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发生频率高于晋陕峡谷。1920a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大洪水都有发生频率增大、间隔年份缩短的趋势。2)受副高边缘到达时间差异的影响,汉江上游大洪水时间过程呈"M"型;晋陕峡谷大洪水时间过程呈"A"型。3)影响两地降水的环流形式相似,但水汽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在汉江上游,水汽来源既有东南季风也有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中游,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是降水的主要来源。两地降水多少及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强度与频次,受到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强弱及其组合情况的共同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934.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的544年间,汾河中游发生洪涝灾害218次,平均每2.5年发生一次。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和晚期是洪涝灾害的多发期,而明代中前期和清代中期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该段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中部盆地汾河干支流附近的太原、介休、平遥、汾阳、孝义、文水等县。根据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得出清代该段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1级和3级涝灾发生次数大致相当,4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原因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水系分布等是明清汾河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气候的变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对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主要的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大规模开垦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35.
研究了堆肥与化肥配施对甘肃河西内陆灌区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与化肥配施玉米农田中全年光能利用率以处理7(堆肥60 000 kg/hm2+磷二铵210 kg/hm2)最高,为0.884%;玉米水分利用率、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经济总收入均以处理7最高,其中,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46.85 kg/mm,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85.72 kg/mm,经济产量为17 280.99 kg/hm2,生物产量为30 886.09 kg/hm2,经济总收入为35 922.5元/hm2。  相似文献   
936.
丽江石鼓镇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湾"畔,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南大门,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独特。文中在分析长江第一湾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总结出石鼓镇母亲河文化的历史积淀是田园文化和柳林文化,提出弘扬母亲河文化、建设美丽石鼓镇的6条建设性意见,以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37.
过往河川经历土砂灾害后,往往采用人为工程控制土砂,一方面保护下游水库库容,另一方面则快速达到集水区土砂稳定;但兴建工程方式在近年逐渐出现破坏河川栖地之反对声音。以石门水库集水区两条土砂灾害严重之河川(包括苏乐溪及匹亚溪)进行探讨,由长期监测及河川物理栖地调查,说明防砂工程对河川复育之选择性及必要性,并强调防砂工程兴建需因应土砂量变化而进行长期调整概念,作为防砂工程与栖地复育相互依存参考。  相似文献   
938.
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耕地产值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发放表格填报的方式收集大岗山水电站库区耕地产值测算相关资料,针对高山峡谷区耕地质量随地形分布的差异,引入河谷系数,构建耕地产值的测算模型,对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耕地产值测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岗山水电站石棉县库区耕地综合产值为23 593.05元/hm2,泸定县库区耕地综合产值为17 429.40元/hm2,大岗山库区耕地综合产值为20 974.27元/hm2。通过适宜于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耕地产值测算模型的构建,可为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9.
流域整体性属性要求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统一协调性。国家法律对此虽有所规定,但当前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依然以行政区划为基础,此种分割管理的模式使得流域水环境管理难以实现统一协调,影响着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如何协调流域水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尤其是省际政府间的关系是关键。本研究从法律和机构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省际政府协调机制的现状,探讨了其在法律法规、机构和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3方面建议:建立与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流域水环境管理协调机构、建立与健全相关保障机制,以期对我国流域水环境有效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40.
Trotlines have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collection method for riverine fish species, bu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ish and gear post‐deployment is lacking.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se trotlines rigged with hook timers that record the time when fish are hooked to determine the activation rate of hook timers, to determine the retention rate of fish on trot lines, to document hourly catch rates and to document whether hooking duration causes stress or mortality. Four thousand hook timers were deployed in an 80.5 rkm reach of the Missouri River during April 2011, resulting in a mean catch rate of 14.6 fish per line, while 3.1 timers per line were activated but did not capture a fish. Over half of all fish were captured within 4 h post‐deployment. Stress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trotlines did not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hooking durat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hourly catch rates and retention rates can be ascertained from the use of trotlines rigged with hook timers.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this study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with hook timers could aid in targeting specific time of day and set duration to collect river fish more efficiently, especially sturgeons, Scaphirhynchus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