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4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1022篇
林业   500篇
农学   1170篇
基础科学   345篇
  630篇
综合类   5359篇
农作物   833篇
水产渔业   436篇
畜牧兽医   2028篇
园艺   497篇
植物保护   1260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483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531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536篇
  2016年   583篇
  2015年   555篇
  2014年   649篇
  2013年   566篇
  2012年   870篇
  2011年   903篇
  2010年   732篇
  2009年   720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527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某养猪场发生呼吸道感染及神经症状的病猪脑组织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对其优势菌进行菌落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PCR检测、药敏试验和毒株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猪链球菌2型,其含有目前已知的mrp、sly、ef3种毒力基因,该菌株对昆明系小鼠、新西兰白兔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该菌株对断奶仔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2.
为研发用于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分离鉴定的鉴别显色培养基,并检验其与普通分离鉴定培养基辅以生化鉴定和16S rRNA核酸序列测定两种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笔者以生物信息学方法筛出各种属细菌的特异性酶、可作为唯一碳源发酵产酸的碳源,然后合成酶显色底物,连同碳源、酸碱指示剂制备显色培养基,将各种属标准菌株、野生型菌株涂布培养,评估菌落形态、菌落颜色及培养基基质颜色变化。采集隐性乳房炎(CMT法检测)及临床型乳房炎病例的牛奶样品(絮状物、凝块、清亮状或血乳)共计482份,用鉴别显色培养基和两种传统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鉴别显色培养基上菌落纯化后提取DNA用于16S rRNA序列扩增,产物送去测序(n=194)。以两种传统方法为参考,判定鉴别显色培养基鉴定病原菌的可靠性,用SAS 9.4的FREQ程序计算鉴别显色培养基的简单科恩κ系数。鉴别显色培养基上常见乳房炎病原菌不同种属的菌落形态和培养基基质颜色明显不同,肉眼即可辨别。鉴别显色培养基与两种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参数分别为κ=0.70、κ=0.96。鉴别显色培养基能够作为常见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标准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33.
一株新城疫病毒弱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6年8月从长春地区--养鸡场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该毒株经过鸡胚传代培养,病毒形态学观察,血凝谱测定、鸡胚平均致死时间试验、鸡脑内致病指数试验、脉致病指数试验及1入毒试验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新城商株为弱毒株。  相似文献   
34.
鸵鸟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琼脂扩散试验、病毒分离以及人工接种试验确诊为鸵鸟传染性喉气管炎。并通过自制组织灭活菌,紧急预防接种等综合防制措施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35.
应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从山东省诸城市疑似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感染貉的肝脏、脾脏、肺脏等组织病料的研磨上清液中分离出1株病毒。分离株经Vero细胞传至第4代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经毒力测定、血清学、RT-PCR检测及测序、回归动物试验证明为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命名为CDV诸城分离株(CDV-ZC)。采用RT-PCR方法分段克隆分离株的全基因序列并测序,测序成功的各序列依次拼接得到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DV-ZC株全基因(KJ994343)与标准美洲型犬瘟热强毒株A75/17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6.5%,而与疫苗株Onderstepoort、CDV3等亲缘关系较远,同源性为91.6%~92.0%。血凝素(H)基因序列分析表明,CDV-ZC株与国内野毒株LN(13)2、GP株等以及日本野毒株UENO、HAMA等共同归属于Asia-1型,在H蛋白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因子(SLAM)受体结合区即542~544位增加了1个潜在N-连接糖基化位点(N-X-S/T)。致病性强毒株CDV-ZC的成功分离及全基因序列测定加深了我们对当前中国CDV流行株遗传变异情况的了解,为CD的有效预防、诊断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2000~2004年间广西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从广西不同地区规模化鸡场的13个肉鸡群病死鸡中分离到13株有血凝性的病毒,这13株病毒的血凝性均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经过血凝(HA)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和RT-PCR检测结果确定为新城疫病毒.13株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实验结果证明该13株病毒均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3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LX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一免疫失败鸡场中分离到1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命名为LX株。经血清学、鸡胚接种、病毒形态、外源病毒(CAA、NDV和IBV)排除试验等证实该分离物为纯净的IBDV。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LX株接种8龄SPF鸡后第2天鸡只精神 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粪便,发病率为100%,第3 ̄4天出现死亡高峰,而后很少引起死亡,死亡率达92.3%,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脾脏肿大,胸腺萎  相似文献   
38.
为制备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用纯化的SVCV免疫BALB/c鼠,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2株抗SVCV的MAb,分别命名为2A3和3H7。经间接ELISA检测腹水效价为1:10240和1:12150。亚类鉴定证实,这2株亚类均为IgG1型。经非竞争酶免疫试验测定2A3和3H7的抗体亲和力常数分别为4.86×108L/mol和1.86×109L/mol,3H7相对亲和力高于2A3。MAb 2A3和3H7的饱和度均为1:400,叠加试验所得增值指数为63.2%,大于50%。抗体反应增值结果表明:两株MAb分别针对不同抗原位点。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表明,两株纯化的MAb均可与SVCV抗原发生特异反应。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选用MRS、MRS+10%家兔硬粪浸出液和MRS+10%泡菜汁3种选择培养基,对健康家兔肠道的乳酸菌群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根据可培养细菌菌落特征、染色特性、显微镜形态观测,共分离出7株乳酸菌株,其中需氧菌2株,厌氧菌5株。结合生化试验初步鉴定,需氧菌株分别为乳酸乳球菌和短乳杆菌,厌氧菌株分别为嗜酸乳杆菌,嗜粪乳杆菌,肠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和弯曲乳杆菌。本实验为弄清健康家兔肠道的有益菌群,以便下一步制作更易于在畜禽的肠道中定植存活的复合动物微生态制剂做准备。  相似文献   
40.
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pes of large scale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can be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multipoints response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by using of the modal shape analy-sis method. Thev can be used for engineers evaluating the practical dynamic beavior of the largescale elecltromechanical system,checking the existence of local reso,iance of the Stibsystem. and in-dentifying the wcakened positions of the rigidity of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measuringand extracting the 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l1e of the electromecha nical system is given and theavailability of 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pe is proved by analyzing the actual vibration of a large ex-haust fan system as an exam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