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37篇
农学   55篇
  25篇
综合类   359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60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BACKGROUND: Cercospora leaf spot (CLS), caused by the fungus Cercospora beticola, is the most serious foliar disease of sugar beet (Beta vulgaris L.) worldwide. Disease control is mainly achieved by timely fungicide applications. In 2011, CLS control failures were reported in spite of application of 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 (QoI) fungicide in several counties in Michigan, United Stat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firm the resistant phenotype and identify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QoI resistance of Michigan C. beticola isolates. RESULTS: Isolates collected in Michigan in 1998 and 1999 that had no previous exposure to the QoI fungicides trifloxystrobin or pyraclostrobin exhibited QoI EC50 values of ?0.006 µg mL?1. In contrast, all isolates obtained in 2011 exhibited EC50 values of > 0.92 µg mL?1 to both fungicides and harbored a mutation in cytochrome b (cytb) that led to an amino acid exchange from glycine to alanine at position 143 (G143A) compared with baseline QoI‐sensitive isolates.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the isolates suggested that QoI resistance emerged independently in multiple genotypic backgrounds at multiple locations. A real‐time PCR assay utilizing dual‐labeled fluorogenic probes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and differentiate QoI‐resistant isolates harboring the G143A mutation from sensitive isolates. CONCLUSION: The G143A mutation in cytb is associated with QoI resistance in C. beticola. Accurate monitoring of this mutation will be essential for fung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in this pathosystem.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2.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以及腐霉利与福美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52mg.L-1;腐霉利和福美双原药以5∶1、1∶3、1∶5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1.44、124.22、128.4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 562.5g.hm-2、25%啶氧菌酯SC 112.5g.hm-2、50%啶酰菌胺WG 300g.hm-2 3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93.
194.
本文采用田间实验方法,研究了植物源农药博落回杀菌剂在露地不结球白菜(俗称小白菜,Brassica rapa L.Chinensis Grou)及土壤中的残留量变化,为其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分别以浓度750 g/hm2、1 500 g/hm2的博落回杀菌剂处理露地小白菜,其在露地小白菜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变化表现为前5 d降解较快,15 d以后基本无残留;而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变化则表现为前7 d降解缓慢,7 d后降解速度则大大加快,32 d以后基本无残留;其农药残留半衰期分别为1.83 d和8.37 d,且最后残留量都低于我国对植物源农药的残留最大允许限量0.500 0 mg/kg。因此,博落回在露地小白菜及土壤中属易降解、低残留、安全性较高的植物源农药,适合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5.
柑橘炭疽病高效杀菌剂的筛选及抗药性菌株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WG)、45%咪鲜胺水乳剂(EW)和25%嘧菌酯悬浮剂(FW)5种杀菌剂对来自广东不同地区和不同柑橘品种的10个柑橘炭疽病菌菌株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柑橘炭疽病菌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其次是苯醚甲环唑;所有供试菌株对嘧菌酯和代森锰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药性;不同地区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菌株CCMZ035、CCMZ004、CCST003和CCST026对多菌灵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抗药性).因此,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柑橘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96.
西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和镰孢属Fusarium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和曲霉属;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 FDDF ·霜·福悬浮种衣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对种子带菌消毒效果优于多菌灵、敌磺钠、 FDDF 霉灵、拌种灵和甲霜灵。  相似文献   
197.
【目的】观测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MoGSK3敲除突变体表型,明确MoGSK3在稻瘟菌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为挖掘防治稻瘟菌新型药剂的潜在靶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同源重组原理,用split-PCR方法获得稻瘟菌MoGSK3敲除突变体菌株,将MoGSK3基因克隆到pFL2载体上得到MoGSK3-C融合载体,并将其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导入MoGSK3突变体中得到回补菌株。培养观察野生型菌株Guy11、突变体菌株G3-9及回补菌株GC-1的菌落形态和生长状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稻瘟菌产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观察稻瘟菌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形态,通过附着胞洋葱表皮穿透试验及接种水稻叶片,研究其致病力;通过KI-I-2染色对野生型菌株Guy11及突变体菌株G3-9分生孢子和附着胞中的糖原运输能力进行观测。【结果】稻瘟菌MoGSK3突变体存在多个表型缺陷,与野生型菌株Guy11相比,MoGSK3突变体菌株G3-9菌落直径显著变小,生长缓慢,产孢相关基因表达量下降且分生孢子出现末端伸长畸形的状态。MoGSK3基因缺失还会导致稻瘟菌菌丝末端无法形成正常的分生孢子梗,附着胞无法穿透洋葱表皮形成侵染菌丝,接种划伤水稻叶片也无法形成褐色病斑。对MoGSK3突变体菌株G3-9分生孢子及附着胞进行糖原染色后发现,突变体菌株G3-9在糖原转运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结论】MoGSK3基因参与稻瘟菌的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及形态建成、侵染、糖原转运等过程,是稻瘟菌重要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98.
刘训悦  丁兴成  徐向红  陈夏 《核农学报》2012,26(2):348-351,36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土壤pH、温度、含水量及施药量对新型杀菌剂唑菌酯(E-2-(2-((3-(4-氯苯基)-1-甲基-1H-吡唑-5-基氧)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在土壤中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d的培养时间内,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唑菌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到60%田间最大持水量时,其残留达最低,为1.81μg/g,而在淹水环境中其残留量增加。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唑菌酯的残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时的残留达最大(3.86μg/g)。土壤pH对其在土壤中的残留具有明显影响,在中性和弱碱性土壤中均具有相对较低的残留。在1~10μg/g施药量时,唑菌酯在土壤中的残留比例随其施药量的增加而少量降低,在药剂浓度为20μg/g时,土壤中唑菌酯的残留率为42.4%。  相似文献   
199.
研究旨在通过赤霉酸和杀菌剂处理,在降低蒜薹病害发生的同时较好地保持其品质。以金乡蒜薹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赤霉酸GA3 50 mg/L(S2)、赤霉酸GA4+7 50 mg/L(S3)、赤霉酸GA4+7 25 mg/L(S4)、咪鲜胺800倍液(S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S6)、GA4+7 25 mg/L+GA3 25 mg/L(S7)、GA4+7 50 mg/L+咪鲜胺800倍液(S8)、GA4+7 25 mg/L+咪鲜胺800倍液(S9)、GA4+7 50 mg/L+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S10)、GA4+7 25 mg/L+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S11)10个处理,以浸泡清水作为空白对照(S1),采收后将薹苞部分放入药液中浸泡5 min,放入恒温冷库(0℃)中贮存,6个月后调查病害发生率,测定蒜薹的含水量,叶绿素、Vc、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的结果比较,赤霉酸与杀菌剂能够抑制蒜薹贮存期病害的发生,发病率均抑制在20%以内;蒜薹含水量总体提高1.5%左右,V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3.5、4.9 mg/100 g以上,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0 mg/g左右,能够减缓蒜薹中水分、Vc、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损失。其中GA4+7 50 mg/L+咪鲜胺800倍液混剂效果最佳,各指标值均远高于对照,两者之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赤霉酸与杀菌剂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贮存期蒜薹的发病率,减缓营养物质的流失,提高贮存后产品的质量和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200.
为了筛选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原药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选取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并对花生网斑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95%咯菌腈、98.6%嘧菌酯、97%咪鲜胺、95%苯醚甲环唑、95%己唑醇、95%甲基硫菌灵、97%戊唑醇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7%代森联与97%咪鲜胺按1:9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EC50值为0.673 μg/mL。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选取的单剂和复配药剂均对花生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效果,该结果为花生网斑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田间防效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