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8篇 |
免费 | 32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2篇 |
农学 | 82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269篇 | |
综合类 | 432篇 |
农作物 | 84篇 |
畜牧兽医 | 35篇 |
园艺 | 48篇 |
植物保护 | 3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4篇 |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筛选防治玉米穗腐病同时减少病原菌毒素积累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涂布平板法分别测定了4种药剂多菌灵、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对玉米穗腐病的3种主要致病镰孢菌拟轮生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4种药剂对其毒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层出镰孢菌菌株127-1和禾谷镰孢菌菌株125-3的最佳产毒时间为第10天。供试4种药剂对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18~5.71μg/m L,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为0.02~8.14μg/m L,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3种镰孢菌产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的影响不尽相同,吡唑醚菌酯浓度在1~500μg/m L时能够抑制拟轮生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产生伏马毒素,氰烯菌酯能够在0.05~0.8μg/m L浓度范围内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当多菌灵浓度为0.05~0.5μg/m L时,几乎可以完全抑制禾谷镰孢菌产生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 相似文献
102.
为筛选出适宜酿酒葡萄的叶面喷施镁肥浓度,为酿酒葡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以7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叶面喷施镁肥(MgSO4·7H2O) CK (0.00%)、F1 (0.09%)、F2 (0.18%)、F3 (0.27%)、F4 (0.36%)和F5 (0.45%)6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探讨贺兰山东麓碱性土壤条件下,不同叶面施镁浓度对酿酒葡萄赤霞珠叶片光合特性、果实品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叶面喷施0.27%镁肥效果最为显著,与CK相比,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叶绿素a+b (Chl a+b))分别提高28.26%、42.81%和32.49%;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36.72%、65.58%和100.82%;总酚、单宁、花色苷、可滴定酸及产量分别提高11.22%、8.08%、29.60%、11.69%和8.17%.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酿酒葡萄产量与Chlb、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hl a、花色苷呈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叶面喷施0.27%镁肥对提高赤霞珠叶片光合特性和果实产量及平衡糖酸比改善浆果品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3.
10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值为0.96 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50值为69.24 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50值在3.25~68.73 mg/L之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00株杨梅褐斑病菌对嘧菌酯的EC50值在0.15~2.17 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50值为0.97?.22 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甘肃大棚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生长速率法,对甜瓜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将引起甜瓜叶斑病病原菌病原菌鉴定为多隔链格孢(Alternaira peponicola( Rabenhorst ) simmous)和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Ell.et Ev.)Elliott.);这两种链格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光照、适宜培养基分别为完全光照、甜瓜煎汁培养基和完全黑暗、PDA;室内药剂筛选发现不同药剂对不同病原菌抑菌率不同,其中10%苯醚甲环唑、40%氟硅唑、50%福美双、70%代森锰锌对多隔链格孢菌抑菌率均在84%以上,分别为96.66%、94.46%、90.82%、84.37%,其EC50分别为17.89μg/mL、3.41μg/mL、44.27μg/mL、42.34μg/mL;50%醚菌酯、43%戊唑醇、40%腈菌唑对瓜链格孢抑菌作用较好,抑菌率均在85%以上,分别为98.20%、90.82%、85.43%,其EC50分别为3.45μg/mL、21.35μg/mL、5.21μg/mL。【结论】研究结果为甜瓜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7.
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对小花假泽兰茎叶进行依次提取。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法测定3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样0.09 g/ml浓度下,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番茄灰霉病、苹果炭疽病、南瓜枯萎病3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90%以上。组织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样0.18 g/ml浓度下,石油醚提取物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治疗效果为63.55%,乙醇提取物保护效果为71.47%。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保护作用为81.26%,乙酸乙酯提取物治疗作用为62.07%。 相似文献
108.
本试验探讨3种酵素叶面肥对碧螺春茶叶品质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喷施酵素叶面肥有助于提升碧螺春茶叶品质,以提升效果最明显的叶面肥为例,与喷施清水处理相比,喷施叶面肥后碧螺春鲜叶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多酚含量分别提升13.70%、12.29%和12.84%;碧螺春茶叶上述指标分别提升11.24%、12.74%和11.61%。此外,喷施酵素叶面肥有降低碧螺春茶叶酚氨比的趋势。与喷施清水处理相比,喷施酵素叶面肥最高可降低茶叶酚氨比0.97%。另外,喷施酵素叶面肥能够降低碧螺春鲜叶重金属元素含量,提升有益人体的铁、锌和硒元素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第3种酵素叶面肥的碧螺春鲜叶综合得分最高,建议推广第3种酵素叶面肥,达到茶园逐步替代化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 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146±0.032) μg·m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 μg·m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50值为(23.447±3.666) μg·mL−1。 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相似文献
110.
15种中药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15种中药丙酮提取物为材料,测定了其对杨树溃疡病菌(D.gregaria)、棉花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solani)、小麦纹枯病菌(R.solani)和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等5种植物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5 g/mL时,花椒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苍术、沉香、艾叶和草豆蔻提取物对其中至少2种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0%以上;在质量浓度为0.1 g/mL时,花椒、沉香和艾叶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90%以上;草豆蔻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大于65%。花椒、沉香、艾叶、草豆蔻、苍术等5种中药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