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34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5篇
  26篇
综合类   165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将生物学接种和RT-PCR检测水稻植株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结果基本趋于一致,但总体上RT-PCR检测阳性率稍高于生物学接种的发病率。将生物学接种检测褐飞虱介体内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方法与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RT-PCR方法可以检测单头褐飞虱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22.
Controlled environmen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noculum density, temperature, leaf wetness and light regime on the infection of linseed by Alternaria linicola. The % cotyledons and leaves with symptoms, and the disease severity (% leaf area with symptoms) increased linearly when the inoculum density increased from 1×103 to 1×105 conidiaml–1. The first symptoms appeared on cotyledons and leaves 4 and 6 days after inoculation, respectively. Eight hours of leaf wetness were sufficient to initiate the disease at 25°C but not at 15°C, when 10-h periods of leaf wetness were required. % leaf area with symptoms was lower at 15°C than that at 25°C irrespective of the leaf wetness periods tested. Interruption of a continuous leaf wetness period by a 12-h dry period, occurring at any time between 1 and 18h after inoculation, decreased the % cotyledons with symptoms and the disease severity, with the greatest reductions (60% and 100%, respectively) being observed when the dry period began 6h after inoculation. A. linicola conidia were able to exploit successive 12-h periods of leaf wetness cumulatively to infect linseed plants. Diseas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ark period following inoculation, but they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length of the initial light perio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fection of linseed by A. linicola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ymptoms can occur under unfavou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3.
以107个/ml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pusilus)孢囊孢子悬液颈静脉接种2月龄山羊,每只5ml,每日1次,连续3日,经88d观察3/4只山羊死亡。病羊临床表现精神沉郁,消瘦,体温升高,腹泻,后肢瘫痪,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成倍增加,全血GSH-PX活性降低,S-GOT、S-GPT和AKP活性升高,血清胆固醇值上升,但以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变化与对照羊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病理变化为全身扩散性毛霉菌病,其典型病变在肺脏,整个肺脏遍布灰白色圆形小结节。镜险肺结节中心为毛霉菌丝或碎片,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包绕。腿肌大部分肌束呈凝固性坏死,周围微血管内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24.
症状观察结果确认平和县琯溪蜜柚黑斑病出现2种症状类型:黑星型和黑斑型.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果实黑斑病的病原鉴定为亚洲柑橘叶点霉,叶片黑斑有亚洲柑橘叶点霉和中华柑橘叶点霉.采用科赫氏法则证实亚洲柑橘叶点霉是瑁溪蜜柚黑斑病的病原菌,中华柑橘叶点霉未能对琯溪蜜柚果实致病.  相似文献   
25.
本试验旨在研究1~14日龄北京鸭胆碱需要量及胆碱缺乏病的临床学特点.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84只1日龄健康雄性北京鸭随机分成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采用玉米-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型饲粮,各组胆碱水平分别为302、496、778、990、1 182、1 414、l 625、1 832 mg/kg.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1)饲粮胆碱水平对北京鸭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显著影响(P<0.05),并随胆碱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990mg/kg时达到最大;但饲粮胆碱水平对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胆碱缺乏明显抑制北京鸭生长发育,各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胆碱缺乏症,表现为从腿骨无力而爬行、胫跖骨关节肿大、跛脚站立不起到死亡的变化趋势,其中302 mg/kg胆碱组最为严重;饲粮胆碱水平达到1 182 mg/kg时,胆碱缺乏症能够得到有效缓解.3)以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为评定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估算的1~14日龄北京鸭胆碱需要量分别为l 289和l 291 mg/kg.综合以上结果得出,饲粮胆碱缺乏显著抑制北京鸭生长发育,l ~ 14日龄北京鸭胆碱推荐量为1 300 mg/kg.  相似文献   
26.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绿僵菌后的病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均发生相应变化。其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两种供试菌株的致病过程基本一致,只在侵染速度上有所差异:绿僵菌侵染速度较快,而且其破坏裂解组织的程度远大于白僵菌。白僵菌菌株015处理24 h后肠道内未见萌发的孢子,组织没有发现变化;48 h,附着于甜菜夜蛾体壁外的孢子开始萌发;72 h体腔内明显的菌丝段,各组织器官均受到感染,之后进入体内的菌丝不断增殖,脂肪体、肌肉组织、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120 h后,菌丝突破虫体,在体外形成菌丝层。较之于绿僵菌菌株060,72 h时菌丝充满血腔,肠壁细胞也受到严重侵染,肠腔内出现菌丝,部分菌丝突出体表,菌株086,96 h时各组织均解体。  相似文献   
27.
接种枯萎病菌香蕉苗病症及其组织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接种香蕉苗后,观察发现:香蕉苗在发病初期出现了黄叶、球茎组织变褐症状;发病中期出现了叶片萎蔫、球茎组织变褐、假茎可见斑点状或线条状褐色病变、根变黑褐症状;发病后期出现了植株萎蔫、枯死等症状.采用组织病菌分离法,发现病菌从香蕉根部侵入后,由香蕉组织下部向上部传导,并在根、球茎和假茎中稳定定殖.用组织切片法观察发现病菌能使香蕉苗球茎组织产生褐变,引起细胞壁木质素增加及淀粉颗粒减少.  相似文献   
28.
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塘湖 《油气储运》1994,13(6):13-15
原油管道一般按油田高产期外输设计的,在油田开采的初期和末期,原油管道必然出现不满输现象,由于油田自然老化,原油外输量减少,油田自炼油增加;设计时对油田产量估计过高,导致管径设计过大等原因,使我国多数管道出现低输量情况,提出了实际输量稍高于允许最低输量叫低输量,实际输量低于允许最低输量叫超低输量等界定指标,我国盛产高粘易凝原油,低输量运行既不经济又很不安全。国外的办法一般是掺稀油输送或加药改性,延长  相似文献   
29.
用IBV陕西分离株X,Fu,W和H株人工感染40日龄和19日龄的雏鸡复制人工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大体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IBV陕西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不仅能引起雏鸡发生呼吸道症状,而且可致严重的肾脏损伤,对19日龄鸡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损害均比40日龄鸡更为严重。感染40日龄和19日龄鸡后,潜伏期、致死雏鸡的时间与病程分别为38~72h和32~40h,96h和48h及25d和7d.  相似文献   
30.
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羊的巴贝斯虫(Babesia)未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甘肃某地自然感染发病绵羊的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一种大型的巴贝斯虫(Babesia)。虫体形态具多形性,有双梨籽形、单梨籽形、圆环形、棒状、不规则形、逗点形和三叶形。典型双梨籽形虫体的大小为1.8~2.5μm×0.9~1.8μm,平均(2.21±0.12)μm×(1.17±0.18)μm。个别红细胞中寄生有4个或8个虫体。该虫种特征性的形态是三叶形。它是相连的双梨籽形虫体两尖端的核质延伸(出芽),并生出原生质,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梨籽形虫体,与母体共同排列形成三叶形的。该虫种可引起绵羊严重发病和死亡。本研究对自然感染发病羊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羊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该虫种的形态大小和致病力,与莫氏巴贝斯虫(B.motasi)和粗糙巴贝斯虫(B.crassa)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