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林业   103篇
农学   306篇
基础科学   444篇
  516篇
综合类   1236篇
农作物   173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111篇
植物保护   24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玉米为试验对象,研究采用不同地膜覆盖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常规地膜、中达转蓝光膜、中达转红光膜均可明显改善玉米生育性状,使成熟期提前10 d,增产效果显著。其中以中达转蓝光膜增产效果最好,667 m2增产达65.57 kg,增产率为10.03%。  相似文献   
82.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套袋、反光膜和棚膜对桃果实大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生产较大果实提供依据.重点对不同类型果袋对果实大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套袋后果实单果重变化的几种情况及原因分析、不同类型果袋对果实大小的影响及棚膜对果实大小影响的复杂性,并建议进一步系统开展套袋对果实大小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地膜中酞酸酯类化合物对土壤-玉米体系的污染.[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各生育时期不同地膜残留量处理中,土壤和植株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EHP)含量的差异性.[结果]玉米不同发育阶段,高倍地膜残留量处理土壤和植株中DBP和DEHP含量高于低倍残留量处理.各处理土壤中DBP最低含量为0.063 mg/kg,最高含量为0.298 mg/kg;DEHP最低含量为0.251 mg/kg,最高含量为4.770 mg/kg.各处理植株体内DBP最低含量为0.123 mg/kg,最高含量为0.546 mg/kg;植株体内均未检测出DEHP.[结论]该研究为农业生产过程中酞酸酯类化合物污染的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6种杀虫剂对绿盲蝽3龄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防治绿盲蝽的有效药剂,指导田间施药,采用试管药膜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绿盲蝽3龄若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氟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螺虫乙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对绿盲蝽3龄若虫的LC50值,药剂处理24 h后,分别为8.19、10.39、19.96、25.30、25.77、28.17 mg/L;药剂处理48 h后,分别为3.64、5.86、10.39、17.57、15.93、12.21 mg/L。可见,阿维菌素对绿盲蝽毒力最高,氟氯氰菊酯次之,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和螺虫乙酯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85.
为探讨在大兴安岭南麓地区膜下滴灌玉米作物全生育期的最佳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兴安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为5次,灌水定额为1350mS/hm2时产量最好,最高产量达到15.06t/hm2。  相似文献   
86.
通过室内不同膜孔直径膜孔灌单点源微咸水入渗试验,分析了相同灌水时间下膜孔直径对微咸水膜孔灌土壤水、盐、硝态氮运移分布影响,结果表明:膜孔直径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累积入渗量越大;相同入渗时间,湿润锋运移距离随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灌水结束时,膜孔直径越小,相同位置的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距离膜孔中心距离增大而减小,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含盐量则相反。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合理利用微咸水进行膜孔灌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市148团膜下滴灌棉花灌区实验地各行棉花叶片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各行棉花发育情况的调查和当地气象资料的收集,利用Origin7.5的函数拟合功能,分析了棉花叶温与当地气象资料的关系。并且分析了棉花叶温与土壤含水率和棉花生长发育情况的关系,以便讨论在本研究种植模式下如何提高棉花产量。结果表明:棉花叶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气温、空气饱和水汽压差、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其中,棉花叶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91327,其拟合方程可以用来预测棉花叶片温度。另外,棉花叶片的温度会随土壤含水率的增高而降低,在本研究“一膜两管,一管三行”,“66+10”的种植模式下,棉花叶片温度较低的那行生长发育情况较好,且产量也较高。建议在本研究种植模式下将中行棉花适当向滴灌管附近移动,以此来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88.
地膜覆盖栽培甜菜的适宜揭膜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 年地膜覆盖栽培甜菜不同揭膜期试验结果表明:以5 月30 日和5 月20 日揭膜为适期,根产量与对照比可分别增产12 .3% 、10 .8% , 含糖率分别增糖0 .76 度、1.0 度; 两揭膜期甜菜地上部长势均显著好于其它处理; 不同处理5 ~10cm 地温调查结果看出, 从5 月20 日以后地膜覆盖逐渐失去增温效应。据焉耆的气候、土壤条件,当地地膜覆盖甜菜的适宜揭膜期为5 月20 日~5 月30 日。  相似文献   
89.
以二级相变铁电材料为例,利用推广的Ginzburg-Landau-Devonshire(GLD)理论,研究不均匀结构对梯度铁电薄膜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极化场对于两层薄膜中间的极化影响较小,而在薄膜的两端处影响最大;梯度铁电薄膜的平均极化随膜厚按线性规律变化;在接近相变温度时,自发极化消失,梯度铁电薄膜的这一现象与铁电材料的性质相同.在外场不等于零的情况下,得到的梯度铁电薄膜的电滞回线中心对称.  相似文献   
90.
Clear, degradable polymer films are used with agricultural crops to alter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ing environment and extend the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The film acts like a greenhouse, elevating temperatures and improving soil water. We examined the potential of polymer film to improve emergence and persistence of direct‐seeded native vegetation. A seed mix comprising three tree species and two shrubs was sown in early August 2015, with and without polymer film. The effect of duration of polymer film (from 0–10 weeks) on emergence and persistence was tested, and the effects of polymer film on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were monitored. Our hypothesis that polymer film would improve emergence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with between 6 and 10 weeks of polymer film coverage increasing emergence of small‐seeded species above the level of the Control. The polymer film increased temperatures by an average of 5 °C and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by up to 10%, compared with ambient conditions, and reduced fluctuations in soil moisture, which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emergence observed. Emergence was low across all treatments (range 0·2–47%). Our hypothesis that polymer film would improve persistence was not supported, with seedling numbers declining rapidly following removal of the polymer film an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in percentage persistence b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We concluded that polymer film is a potentially useful tool for improving emergence of smaller‐seeded species in direct seeding for land restoration, although provided no benefit for emergence of the larger‐seeded specie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