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林业   103篇
农学   306篇
基础科学   444篇
  516篇
综合类   1241篇
农作物   173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111篇
植物保护   24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满足商品性要求,袋栽金针菇2潮后一般不再进行出菇管理。实际上,这时的菌棒仍有出菇趋势,由于塑料皮限制其生长,且阻碍补水补养,致使无法产生商品性好的菇,培养基中养分无法利用充分。试验中割破塑料皮,采用脱袋排场盖膜法和脱袋拱棚盖膜法进行继续出菇管理,并设置对照。结果表明,2种措施可分别再出菇3潮,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34%和28%,商品性满足三级以上标准,是可推广的金针菇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光照对香菇菌丝后熟转色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通过设置自然光照条件与黑暗条件下香菇菌丝后熟转色对比试验,分析其活性氧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自噬的差异。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条件下香菇菌丝正常后熟转色,黑暗条件下香菇菌丝不转色。自然光照条件下香菇菌丝活性氧含量、MDA含量、NADPH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黑暗条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则与之相反。同时,香菇菌丝细胞自噬的透射电镜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自噬基因Atg8的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香菇菌丝细胞的自噬特征明显。本研究结果为优化香菇栽培的环境条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后续对光照环境下香菇体内氧化平衡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3.
2020年11月1日-2021年2月28日,在河南郑州地区对冬春季双膜双被装配式日光温室内外温度、光照和湿度小气候进行测定,以探明其温光性能。在温室内外分别布置环境自动记录仪,每台记录仪均连接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实现数据的自动监测与传输。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温室内旬平均气温为11.4~21.4℃,旬平均最低气温为9.4~16.7℃;温室内0.1m深处旬平均土壤温度为15.4~22.9℃,旬平均最低土壤温度为15.0~22.1℃,温室内外最大气温差和土温差分别为17.0℃和15.6℃。全年最冷时段(1月上旬)温室外旬平均最低气温为−7.9℃,0.1m处土壤温度旬平均最低值为2.2℃,而此时段温室内旬平均最低气温和0.1m处土壤温度旬平均最低值分别达到9.9℃和15.8℃。11月−翌年2月,温室内光照度逐渐增大,晴天光照度在2000~22000lx,11月、12月、1月和2月晴天日平均透光率分别为42%、52%、49%和45%,12月透光率最高,不同月份透光率存在明显差异;阴天温室光照度在300~4000lx,各月阴天日平均透光率分别为34%、35%、36%和33%,透光率差异不明显。11月下旬−1月下旬,温室内夜间湿度为95.4%~99.0%,夜间叶片沾湿时长占比为89.1%~99.5%,温室内湿度大。观测结果说明双膜双被结构日光温室在黄淮地区冬春季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有利于进行喜温果菜类的越冬生产,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但是存在温室透光率偏低、光照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64.
变化环境条件下干旱绿洲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一直广受关注。玛纳斯河流域分布着新疆最大、最典型的绿洲农耕区,其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无疑应基于对种植结构和需水满足度(供水量/需水量)时空演变规律的了解。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并通过区域调查和调研,该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分类,建立流域地物遥感识别模型,分析当地2000-2020年种植结构的变化过程,探讨种植结构变化与膜下滴灌棉花水分供应状况和需水满足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GEE平台,融合简单非迭代聚类图像分割算法和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可快速、准确识别流域地物,总体精度约90%;近20年,流域种植作物始终以棉花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受益于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抑盐等功效,中、下游盐碱荒地不断被开垦为棉田,致使其面积以每年约101 km2的速度增长,但棉田面积增长与灌溉水资源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棉花需水满足度显著下降,尤其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下游灌区及需水旺盛的夏灌期,2020年流域下游棉花夏灌期需水满足度已降至约46%,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势在必行。研究可为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及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地膜覆盖栽培是有效保持寒旱区土壤水热条件、促进作物生产的措施之一。为解决长期覆盖普通地膜造成的土壤地膜残留污染及生物降解地膜破裂,且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多年试验研究,从地膜选择、肥料配比、绿色地膜复合覆盖技术、田间管理、地膜回收、秸秆与生物降解地膜还田等方面总结了寒旱区玉米普通地膜与生物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6.
根据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从地块选择、种子处理、地膜选用、铺膜要求、田间管理、除草、收获等方面,探讨花生覆膜栽培技术要点,为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7.
试验研究覆盖除草地膜的花生在花期后喷施15%多效唑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除草地膜的花生在结荚初期到结荚中期,喷施15%多效唑能明显抑制花生主茎和侧枝的徒长,协调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荚果的发育、提高单株结果数、结实率,从而实现花生的增产。  相似文献   
68.
为了解地膜替代品——农用纸膜在水田中应用过程中的破损情况,采用模拟试验的厅法,对造成纸膜破损的气液泡大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和不考虑泥断不平度的情况下,能够引起纸膜破损的最小气泡直径为9cm,最小液泡直径为6cm。  相似文献   
69.
以玉米为试验对象,研究采用不同地膜覆盖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常规地膜、中达转蓝光膜、中达转红光膜均可明显改善玉米生育性状,使成熟期提前10 d,增产效果显著。其中以中达转蓝光膜增产效果最好,667 m2增产达65.57 kg,增产率为10.03%。  相似文献   
70.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套袋、反光膜和棚膜对桃果实大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生产较大果实提供依据.重点对不同类型果袋对果实大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套袋后果实单果重变化的几种情况及原因分析、不同类型果袋对果实大小的影响及棚膜对果实大小影响的复杂性,并建议进一步系统开展套袋对果实大小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