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4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20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40篇 |
农学 | 231篇 |
基础科学 | 25篇 |
826篇 | |
综合类 | 1763篇 |
农作物 | 265篇 |
水产渔业 | 14篇 |
畜牧兽医 | 285篇 |
园艺 | 499篇 |
植物保护 | 3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278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231篇 |
2015年 | 164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279篇 |
2011年 | 317篇 |
2010年 | 217篇 |
2009年 | 271篇 |
2008年 | 252篇 |
2007年 | 239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我国宋代时期整体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文发展得到空前提高,良好环境为我国饮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时期的饮食文化中开始注重饮食营养的全面化,讲究食材烹饪的精细化。《菌谱》作为我国最早撰写的食用菌专著,是宋代对食用菌饮食的整理性文献。解读《菌谱》中食用菌的饮食文化,有助于通过结合食用菌饮食类别,研究宋代食用菌饮食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食用菌饮食习惯,更能折射出宋代食用菌文化的丰富。 相似文献
52.
回归现实生活、构建人文审美体系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在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对食用菌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改造、运用,使景观富有文化内涵,呈现独特的艺术气息.通过分析食用菌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背景与价值,提出提取造型、创造生态场景和营造审美意境等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3.
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背景下,食用菌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构建市场主导、数字驱动的全新营销战略,助力产品营销。以"互联网+农业"模式为研究视角,分析食用菌产品营销现状,提出发挥技术优势、挖掘用户需求和建设优质平台等营销建议,以助力食用菌产品市场营销与效益转化。 相似文献
54.
厚环乳牛肝的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外生菌根菌耳环乳牛肝(Suillusgrevillei)的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用MYG培养基培养菌丝7天、宋用1.5%Lywallzyme,以0.6mol甘露醇为稳渗剂,在酶解液pN值5.5,温度31℃,酶解4hr的条件下,每0.1g湿菌丝的原生质体产量这6×10 ̄6/ml。用SO培养基培养菌丝能提高原生质体产量,但再生率下降。综合产量和再生率考虑以MYG培养菌丝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5.
56.
57.
菌根真菌与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菌根真菌生长及其与植物共生过程中可直接合成或诱导植物产生多种激素类物质,如生长素(auxin)、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乙烯(ET)、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等,这些物质除了调节植物自身生长发育、控制植物形态建成和生理代谢外,还能在菌根真菌与植物相互识别、菌根形成、诱导植物抗逆性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总结了菌根真菌对植物激素种类、形态和含量的影响,以及植物激素对菌根真菌生长发育、侵染、产孢和功能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菌根真菌与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关系、探索菌根真菌生理代谢特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白腐菌糙皮侧尔漆酶性质及其对蒽醌染料脱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腐菌糙皮侧尔(Pleurotus ostreatus strain 3.42)分泌胞外漆酶,但未发现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每升反应液以0.5mmol 2,2′-连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和0.1mmol的Cu^2 为诱导剂可明显提高漆酶酶活,酶活分别可达1000和800U/mL。与其它真菌漆酶相比,该酶最适反应pH值为3.5,在pH值4.0~6.0之间酶活性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65℃,在醋酸缓冲液(pH值5.0)中,反应温度低于50℃时,漆酶非常稳定;该酶对对-甲氧基酚的氧化速度要快于邻-甲氧基酚。叠氮化钠对该漆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RBBR)可被该漆酶(30U/mL)直接脱色,12h脱色率为70%;添加小分子的介体物质ABTS(5μmol/L),可使染料完全脱色。 相似文献
59.
滇西北高山针叶林区主要林型下外生菌根真菌的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85年和1986年,我们在云南西北部高山针叶林内,采用标准地调查和路线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杜鹃-冷杉林等7个主要林型中进行了外生菌根真菌调查。经对采集标本的鉴定,计有33个属约140余种外生菌根真菌。它们在各种林型下的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其种类组成和分布的多度与林木的组成、土壤和地形条件,如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LysM类受体激酶属于多基因家族,其胞外域直接参与几丁质、肽聚糖和脂壳寡糖等糖化合物的感知,从而激活植物免疫或共生信号转导。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中第1个LysM受体基因LYK3的功能于2003年被表征。此后,越来越多的LysM类受体激酶的功能相继被鉴定。本文总结了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功能特征,综述了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分别在根瘤共生、菌根共生和免疫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数量的扩张导致了功能分化,但也存在部分基因间功能冗余现象。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免疫与共生信号在LysM类受体激酶介导的受体感知层面存在着密切的交联,为后续研究蒺藜苜蓿中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