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44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14篇
  262篇
综合类   294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90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为了探寻荒漠草原区人工草地适宜的混播组合,利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别与蒙古冰草 (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尧扁穗冰草也A. cristatum (L.)Gaertn页尧沙生冰草(A. desertorum Schult.)和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等4 种禾本科牧草以2颐1 的比例混播,比较荒漠草原区不同混播条件下牧草的生长状况和混 播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草地在建植当年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组合效果最好,紫花苜蓿+扁穗冰草和紫花苜蓿+沙 生冰草两种组合居中,紫花苜蓿+蒙古冰草组合最差;在荒漠草原中,混播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草地的生物量,且豆科 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有利于两种牧草的正常生长,是一组很好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102.
荒漠草原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光合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荒漠草原豆科与禾本科两科牧草的光合特性、产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豆科牧草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均高于禾本科牧草,两科牧草Pn 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并且豆科牧草峰值较禾本科牧草晚;豆科牧草E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禾本科牧草E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豆科牧草Gs,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禾本科牧草Gs日变化基本呈下降趋势;两科牧草Ci日变化趋势呈“V”型规律曰豆科牧草叶面积指数( LAI) 、叶比重(SLW)、叶绿素a/b 值营养成分和产量均高于禾本科牧草,具有更高的光合利用效率和营养价值;豆科牧草根冠比(R/S)高于禾本科牧草,表明豆科牧草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而禾本科牧草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相关性分析表明,牧草光合特性更多影响其自身营养成分,土壤有机质及其有效成分更多影响牧草产量。综合分析比较,豆科牧草可作为荒漠草原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103.
以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哈尔盖镇冬春草场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传统放牧样地与牧草返青前-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样地中植被群落的特征变化,为缓解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原生态退化提供新的措施.采用野外随机样方调查方法,在刚察县哈尔盖镇冬春草场选定常规放牧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脱落后放牧试验样地进行草地群落特征数据调查.研究表明:牧草返青前-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能显著提高高寒草原群落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同时,放牧时间改变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伴生种组成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重要值显著增加,常规放牧时间下耐牧性品种占优;此外,放牧时间改变对群落丰富度有显著影响,但对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没有显著影响.可见,牧草返青前-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能缓解高寒草原生态退化.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祁连山中段高山草原蝗虫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生态关联性。【方法】于2011-05-09,在甘肃省肃南县皇城镇周边草场中设置12块样地,在样地内采用方框取样器和样方框(1 000mm×1 000mm)对蝗虫群落和植物群落进行系统随机抽样调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法对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群落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排序。【结果】①捕获蝗虫成虫3 148头,隶属6科,10属,共12种;小翅雏蝗、狭翅雏蝗、永宁异爪蝗和宽须蚁蝗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捕获成虫总数的34.78%,18.43%,14.52%,11.76%;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短星翅蝗和白纹雏蝗为常见类群,分别占捕获成虫总数的5.72%,4.94%,4.15%,3.68%;宽翅曲背蝗、李氏大足蝗、青海痂蝗和裴氏短鼻蝗为稀有类群,分别占捕获成虫总数的0.63%,0.63%,0.54%,0.22%。②CCA分析结果表明,红翅皱膝蝗、宽翅曲背蝗、亚洲小车蝗以及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种群的发生特征与栖息地内植物群落均匀度和莎草科优势度密切相关(P0.01);PCA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分别为白纹雏蝗、亚洲小车蝗、短星翅蝗种群特征与莎草科优势度和禾本科优势度关系的综合因子,小翅雏蝗、宽须蚁蝗和狭翅雏蝗种群特征与植被群落盖度关系的综合因子以及永宁异爪蝗种群特征与植被群落垂直结构关系的综合因子。③PCA排序结果显示,12块样地可归为5个类群,不同类群中蝗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平均密度指标的排序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植物群落中,禾本科类植物为食物广谱性蝗虫提供了充足食料,莎草科、菊科等非禾本科类植物对蝗虫群落的影响,不仅在于食物资源供应方面,更多地体现在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对蝗虫发育不同时期群落结构的影响;蝗虫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植物群落的水平、垂直结构共同影响着蝗虫对栖息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西藏高寒草甸科学放牧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6-2012-08在西藏邦杰塘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控制试验,设置对照(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处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和总盖度降低,均匀度指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的盖度和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增大。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的体积质量和硬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0~1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10~20和20~30cm土层总孔隙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在0~10cm土层以适度放牧区最高,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以及pH均显著减小(P0.05),速效钾含量在0~10和10~20cm土壤中先增加后减少,速效磷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重度放牧是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主要因素。围栏封育可作为高寒草地植被短期恢复的最佳方式。适度放牧有利于植被群落的增多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06.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素(NH4NO3)梯度和模拟夏季增加降水100 mm的水分添加交互试验,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反,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多酚氧化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N150、N200和N300)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添加能够减缓氮素添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草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间关系密切,过氧化氢酶与全氮、总有机碳、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7.
拉萨河流域高寒湿地水质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高寒湿地在生态平衡、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西藏拉萨河流域内各个典型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聚类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流域内各项水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各个湿地的总N、Cu元素含量都超出了Ⅰ类水质标准;总P、Zn没有超标;Mn元素含量除了塘嘎郭湿地超标3倍外,其他均小于国家标准;Fe元素含量除了塘嘎郭湿地超标7倍外,其他均小于标准。总N、总P、pH值、Cu、Fe等因子对拉萨河流域内各个高寒湿地水质污染贡献最大。拉萨河水体有机污染较重,其余各个湿地有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同时流域内湿地独特的自然因素造成该流域内重金属污染偏高。对策建议包括应加大对城市污水的治理,加强流域内及周边矿藏资源的开发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南典型草原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小气候与土壤水分的关系,通过野外测定,研究了水平沟、鱼鳞坑和封育3种恢复措施下地上20 cm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及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表水分的关系,发现地上20 cm处气温和0~20 cm土壤含水率为水平沟>鱼鳞坑>封育草地,风速则相反;地上20 cm处湿度、0~15 cm土壤温度为封育草地>水平沟>鱼鳞坑;土壤0~20 cm含水率与地上20 cm处的风速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1.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threatening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with ecological impacts predicted to be particularly severe in high-altitude regions. Despite this, an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high-altitude pond networks remains patchy, with only limited knowledge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spatial predictors of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Moreover, previous studies of pond ecosystem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taxonomic richness and largely overlooked functional diversity.
  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local environmental and spatial factors on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α and β diversity (including the turnover and nestedness-resultant components) of 17 high-altitude (~2,500 m above sea level) pond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the Macun Cirque, Switzerland.
  3. Spatial processes (pond connectivity) were important drivers for taxonomic α diversity, while loca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pond permanence and surface area) we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functional α diversity. Species turnove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β diversity for taxonomic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demonstrated a nested spatial pattern.
  4. Variation in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and the turnover and nestedness components of β diversity) were determined by loca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despite the limite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within the pond network.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spatial variables 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were recorded for either facet of diversity, indicating that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was determined at a local scale. Water temperature, depth and pond permanence were consistently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d drivers of diversity.
  5.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both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structuring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landscape-scal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at aim to improve or protect high-altitude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should focus on maintaining connectivity among ponds an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particularly pond surface area, water depth, and hydroperiod.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driving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will be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high-altitude pond networks in the face of climatic warming.
  相似文献   
110.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哈雅教学牧场 ,采用随机区组法对短花针茅草原在不同刈割时期、次数和高度下的生物量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索短花针茅草原的合理利用方式 ,为草原放牧畜牧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短花针茅草原对刈割高度较为敏感 ,适宜的刈割高度为 2 cm;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生长缓慢 ,再生能力差 ,不宜于频繁利用 ,一年适宜利用 1 -2次 ;考虑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 ,一年两次利用的间隔期应为 2 -3个月 ;一年一次利用的最佳利用期为 8月中旬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