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5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林业   101篇
农学   464篇
基础科学   73篇
  240篇
综合类   1714篇
农作物   274篇
水产渔业   59篇
畜牧兽医   508篇
园艺   96篇
植物保护   12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81.
华北地区骨干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自交系为副区,材料均为华北地区近40年34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自交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株粒数>空秆率>行粒数>千粒重>叶向值>秃尖度>穗位>生育期>ASI>倒伏率。只有通过提高单株粒数,才能加大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粒数。同时通过保持穗位、生育期在适当水平,强化耐密性的选择,选择千粒重高、雌雄协调、株型上举耐密且抗倒能力强的自交系,才能最终提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因此,提高株粒数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2.
为了探索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涝峪苔草叶绿素含量与耐阴性的关系,通过对涝峪苔草及对照草地早熟禾在全光照及郁闭度为0.5、0.7、0.9林下的叶绿素含量、生长指标(叶片长度、叶片中部宽度、分蘖株数)进行研究。表明:在遮阴条件下,涝峪苔草及对照草地早熟禾叶绿素a、b含量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比全光照条件下为大,但叶绿素a、b、a/b及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快于对照草地早熟禾。叶色方面,遮阴后涝峪苔草叶色深绿,对照草地早熟禾为绿色。生长方面,在遮阴条件下涝峪苔草比对照草地早熟禾生长健壮,没有死亡现象。涝峪苔草能够在郁闭度为0.7 ̄0.9的强遮阴条件下正常生长,是中国北方地区园林绿化中良好的野生耐阴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983.
以含有粗厚山羊草 (6 X)、牡山羊草、瓦维洛夫山羊草等 D2 型异源细胞质的 3个稳定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异质系为材料 ,分别与 6个普通小麦品系杂交 ,调查该细胞质对供试小麦育性、生长势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D2 型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育性反应差异性显著 ,相对而言牡山羊草细胞质对杂交小麦的生产利用价值更大 ,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无不良的细胞质效应 ,能改良小麦品质和提高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84.
作者对我国北方小豆地方品种资源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观察值在品种间、年间均达显著差异,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值(X)、遗传变异系数(gcv)、遗传力(h2)、相对遗传进度(RGS)等遗传参数在不同年份间也有极显著差异;遗传参数的变异系数是CVRGS> CVgcv> CVh2 > CVX,即群体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年间比较稳定,其次是h2,而RGS年间最不稳定;农艺性状间遗传参数的稳定性有显著差异,综合变异系数是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单荚粒数和荚宽>主茎分枝数>生育前期、株高、百粒重和荚长>生育后期、全生育期和主茎节数.  相似文献   
985.
为了进一步挖掘沈稻3号增产潜力,采用规范化设计,研究了播种密度、插秧穴距、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对沈稻3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沈稻3号产量的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特别重视合理施用氮肥,合理搭配播种密度与施钾量、施氮量与施磷量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措施。采用最佳模拟配合法,建立大于9375kg/hm2的高产栽培农艺组合方案为播种密度76.08~78.35g/m2,插秧穴距14.65~15.21cm,施氮量161.00~164.55kg/hm2,施磷量39.92~41.51kg/hm2,施钾量145.23~151.27kg/hm2。  相似文献   
986.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87.
绿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简单相关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新选绿豆品种(系)的株高、分枝数、荚长、单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生育期等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株高、荚长、单荚粒数表现相关显著;百粒重与荚长、生育期的相关达到极显著。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88.
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主要农艺性状值降低,个体发育受到影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红麻纤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对加工番茄品种多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鉴定、筛选其优良种质资源提供决策支持。选取9个加工番茄品种(系)进行品比试验,分析、测定其13项农艺性状,并联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PCA -CA),对加工番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13项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13项农艺性状归纳为果实外观品质因子、果实产量因子和果实内在品质因子3个主要指标,3个主要指标可较准确地评价加工番茄品种。其中,株高、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平均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番茄红素、总酸8个性状是主要性状。综合得分排名前2位的依次是‘T60’、‘新番15号’。采用类平均法对9个加工番茄品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所有番茄品种分为5个类群。本研究建立的加工番茄综合评价体系可为加工番茄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0.
利用2012—2021年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中下游组212份参试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区试结果,分析其近10年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小麦产量和穗粒数先减后增、有效穗数明显减少、千粒重和株高不断增加、生育期基本保持平稳。今后,长江中下游麦区产量应当在保持现有产量结构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千粒重,适当降低穗粒数,培育早熟品种为主,更有利于该麦区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