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篇 |
农学 | 274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107篇 | |
综合类 | 263篇 |
农作物 | 134篇 |
畜牧兽医 | 92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5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明确双粒高粱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发育过程,完善高粱的形态解剖理论,探索双粒高粱形成的细胞学机制,以ISD-1 双粒高粱为材料,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其子房和花药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通过对双粒高粱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发现,双粒高粱无柄小穗中可育花的雌蕊基部膨大为2 个大小不同的腔,中间有分隔层,在2 个腔内各有3 个花药和1 个子房。大腔和小腔的发育无先后顺序之分。2 个腔内胚珠的发育、大孢子的形成、花药的发育、小孢子的形成都是不同步的。花药的发育与传统的形式不同,先发育成1 个或2 个花粉囊再相互结合成完整的花药。与单粒高粱相比,双粒高粱具有独特的细胞发育特点,初步揭示了双粒高粱的形成是由于雌蕊分化为2 个腔,且每个腔具有完整的花药和子房结构。这对于完善高粱的形态解剖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高粱11A与3种苏丹草杂交种F1代的农艺特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雄性不育系高粱11A与苏丹草3个杂交组合F1代的生育、产量、光合性能等主要农艺特性及细胞遗传学特性。结果表明,3个杂交组合F1代的生长势和平均株高均明显超过其各自父本苏丹草,继承了苏丹草分蘖能力强和高粱11A抗倒伏的优良特性,生育期126~130 d,穗型呈双亲中间型;F1代花粉可育率均高达93%以上,结实性好,自然结实率62.34%~68.75%,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明显;F1代PMCMⅠ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均为2n=2x=20(10Ⅱ),配对行为较规则,但棒状二价体频率明显高于其3个父本苏丹草和母本高粱11A,原亲本间遗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分析植株生长、产量性状、光合性能等指标,得出3个杂交组合F1代的育种潜力依次为:高粱11A×棕壳苏丹草F1≥高粱11A×黑壳苏丹草F1>高粱11A×白壳苏丹草F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高粱耐盐胁迫响应机制,挖掘高粱耐盐胁迫基因,为高粱耐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高粱感盐品种L甜和耐盐品种石红137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试验。待高粱植株长至三叶一心期,使用2%NaCl溶液对幼苗进行盐胁迫,分别设置0(对照)、1和24 h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不同处理样品株高、根长、干物重、Na +含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并依托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FPKM方法计算基因表达量,在差异表达基因检测过程中,将差异表达倍数(fold change)≥2且FDR<0.001作为筛选标准。通过Gene Ontology和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参与高粱不同时间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注释。 【结果】 盐胁迫处理对高粱株高、根长、干物重等性状无显著影响,对钠离子含量和SPAD值影响显著。石红137株高、根长、钠离子含量和SPAD值均高于L甜。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得到已知基因26 628个,新基因866个。石红137中的差异基因数目高于L甜。石红137中,0 h VS 1 h、0 h VS 24 h、1 h VS 24 h三组的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375、4 206和3 750个。感盐品种L甜中,0 h VS 1 h、0 h VS 24 h、1 h VS 24 h三组的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167、2 534和1 612个。GO分析共获得25个功能注释,分别为光合作用、细胞物质代谢、翻译过程以及激素合成等与盐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发现盐胁迫1 h表达差异基因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涉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auxin,AUX)、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赤霉素(gibberellins,GS)、乙烯(ethylene,ETH)过程等共71个基因。盐胁迫24 h表达差异基因富集于光合作用相关途径,涉及Lhca、Lhc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PC)、磷酸核酮糖激酶(phosphorylribonucleic kinase,PRK)等20个基因。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差异可能是引起石红137和L甜的耐盐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和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结论】 高粱的盐胁迫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依赖于多个基因在复杂网络中的平衡表达。盐胁迫条件下,高粱应对环境刺激受到激素信号转导和光合作用的控制。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在耐盐品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4,抗7高粱品种选育及对丝黑穗病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4,抗7高粱杂交种是由Tx622A不育系和晋粱5号,忻粱7号恢复系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高抗至免疫丝黑穗病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增产15%-18%,在人工接菌条件下发病率为0,对照种为82.4%,是目前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和天津等省市生产上推广的骨干品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明确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栽培密度。[方法]以吉杂141为研究对象,在大田生产试验条件下,采用平播的方式,设置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株/hm2共5个栽培密度,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下,吉杂141的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群体光合势和总光合势增加,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上升,千粒重和单穗重下降。[结论]初步明确在佳木斯地区采用平播方式吉杂141最适栽培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可达9 203.36 kg/hm2。 相似文献
18.
19.
四个不同生态型高粱杂交种幼苗耐盐性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个不同生态型高粱杂交种甜饲1号、晋杂17、6A×89-363和黑30A×05-244为材料,比较其种子生理特性的差异,明确种子生理特性与其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幼苗耐盐性强弱与种子细胞膜透性大小、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呈正相关。四个品种,相对来说晋杂17、6A×89-363和黑30A×05-244耐盐性较强,而甜饲1号耐盐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高梁不育系Tx3197A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Tx3197B和晋粱5号为对照,对Tx3197A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减数分裂前期Ⅰ和中期Ⅰ无明显异常。自后期Ⅰ开始,染色体行为出现了多类型的异常现象,导致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无法形成花粉粒,从而产生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