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在西昌市试验了4种登记用于红火蚁防控的杀虫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茚虫威饵剂施用24 d后对蚁巢和工蚁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1.5%和96.5%,在另一时间段氟蚁腙饵剂施用23 d后对蚁巢和工蚁的平均防效为62.3%和77.0%,以上两种杀虫剂分别施用5次后对蚁巢和工蚁的防效都超过97%,适合在西昌市推广应用。高效氯氰菊酯粉剂施用24 d后对蚁巢和工蚁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7.5%和76.0%,其杀灭速度较快,适用于应急防控。  相似文献   
32.
应用联杯法等室内测定了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对红火蚁的引诱力、毒杀速度及其传导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供试饵剂对红火蚁的引诱性、毒杀速度显著优于正舒(对照药剂).红火蚁觅食到供试饵剂的初始时间为2.00 min,与正舒的2.33 min达显著差异;供试饵剂处理后24 h的工蚁死亡率为80.65%,显著高于对照饵剂的50.15%;72 h的工蚁死亡率即达到100%.联杯法测定结果表明,0.05%氟虫腈杀蚁饵剂能通过工蚁的取食和交哺行为进行传导.供试饵剂受药杯中工蚁、幼蚁和蚁后3 d后死亡率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饵剂.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引诱性强、对红火蚁具有高胃毒、高传导毒杀活性,可适用于防控入侵红火蚁.  相似文献   
33.
红火蚁防治中茚虫威饵剂使用剂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毒饵是有效控制红火蚁发生和危害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明确了不同剂量0.045%茚虫威饵剂处理对不同活蚁巢密度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建立了4个活蚁巢密度、饵剂剂量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方程,获得了防治红火蚁的0.045%茚虫威饵剂的理论使用剂量:单个蚁巢处理饵剂3~6 g、100 m2面积撒施25~30 g.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中国和美国2个入侵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毒腺生物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聚类特征.【方法】以中国广州、惠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以及美国阿拉巴马州采样地共24巢红火蚁为样本,提取各个蚁巢毒腺的生物碱流分,分别以红火蚁顺式生物碱流分中的15种生物碱和反式生物碱流分中的7种生物碱相对含量作为变量,建立2个数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和结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将红火蚁顺式生物碱流分中的15种生物碱综合成为2个主成分因子,主要是顺式-2-甲基-6-(4'-十三烯)哌啶、2-甲基-6-(6'-十五烯)-Δ1,6-哌啶、2-甲基-6-十五烷基-Δ1,6-哌啶和顺式-2-甲基-6-十一烷基哌啶;反式生物碱流分中的7种生物碱综合成1个主成分因子,主要是反式-2-甲基-6-(4'-十三烯)哌啶和反式-2-甲基-6-(6'-十五烯)哌啶.顺式生物碱流分的聚类分析可以将美国种群与中国种群区分开来,而反式生物碱流分不能.  相似文献   
35.
红火蚁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入侵物种,在入侵区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目前主要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防治红火蚁。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会导致红火蚁产生耐药性和破坏生态环境等不良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天然产物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触杀、驱避和熏蒸作用。本文就天然产物对红火蚁的生物活性及其开发为饵剂、触杀型药剂和驱避剂等的潜力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简要总结与讨论,以期为红火蚁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外来物种红火蚁的化学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火蚁的入侵已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入侵红火蚁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按照化学防治策略可以分为以蚁巢为单元的局部处理和大面积全部处理,从施药技术角度可以分为浇灌和撒施毒饵两大类。浇灌技术主要是将药液灌入蚁巢内,其药液量是一个关键因子;毒饵适用的场所比较广泛,但是施药时间对控制效果影响比较大,一般在晚上施药效果较好,雨后不能马上使用毒饵。  相似文献   
37.
采用工蚁诱测法和挖巢观察法评价了4种国产毒饵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虫胺、胺菊酯、苯氧威、多杀霉素4种毒饵处理后,红火蚁工蚁诱集百分率均明显降低,处理5d后氟虫胺、胺菊酯的工蚁诱集率为0,而多杀霉素处理10d后诱集率为0。施药后25d4种毒饵处理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100%、100%、50%和71.4%,工蚁减退率分别为100%、100%、92.7%和100%。处理6周后蚁群级别分别降低了100%、100%、83.3%、73.0%。  相似文献   
38.
通过解剖多后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观察了雌蚁内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发育进度。结果表明,多后型雌蚁内生殖系统形成于蛹期,其结构与单后型雌蚁存在一定差异。从发育进度来看,虽然雌蚁羽化后其卵巢大小和卵巢管数量仍有一定增长,但蛹期是卵巢大小、卵巢管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卵子发生始见于羽化后第4d,且卵量随个体发育而快速增加,直至脱翅后第10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生殖系统的其它结构的变化较小。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发育后期的卵巢平均大小分别为1149.23×712.42、1594.88×834.26和1975.60×1303.57μm;而卵巢管数量则分别为62.67、81.33和86.33条。至雌蚁脱翅后10d,卵巢中成熟卵和总卵量分别为20.00±4.62粒和34.00±2.31粒。  相似文献   
39.
野外调查发现一种红火蚁的本地竞争种—黑头酸臭蚁,并发现其对红火蚁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黑头酸臭蚁工蚁和红火蚁工蚁进行室内对抗试验,试验表明黑头酸臭蚁工蚁对红火蚁工蚁具有明显的攻击行为,红火蚁对黑头酸臭蚁表现出被动的防御和逃避现象。黑头酸臭蚁有望成为与红火蚁相抗衡的本地竞争种,大量繁殖黑头酸臭蚁可能对红火蚁在入侵地的扩散传播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0.
黄俊  陆永跃  许益镌  曾玲 《植物保护》2009,35(3):145-148
试验研究了0.045%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25 d后0.045%茚虫威饵剂3、4、5 g/巢和0.015%多杀菌素饵剂15 g/巢处理的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90.2%、95.0%、97.5%、82.1%,工蚁减退率分别为84.4%、84.2%、90.2%、80.6%,蚁群级别降低率分别为97.7%、99.3%、100%、96.7%。提出了包括活动蚁巢数量、工蚁数量和蚁巢结构变化等方面的评价药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