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53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本文运用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剖析了16种氨基酸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危害的关系。找出了38种与抗虫性有关的主效氨基酸。不同抗虫品种的诱食和抑食主效氨基酸比值区间为:高抗虫品种小于0.6,中抗虫品种为0.7—1,感虫品种大于1。凡抗性越强的品种,其比值越小;反之越大。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的田间影响。【方法】以转cry1Ac/ sck双基因抗虫水稻株系MSA、MSB、MSA4及其杂交稻21S/MSB、II-32A/MSB与KF6-304为材料,2002年在福建沙县、2003至2004在湖南湘潭县系统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对稻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叶蝉及稻瘿蚊的田间影响评价研究。【结果】秧苗期,MSA、MSB、21S/MSB、II-32A/MSB对稻飞虱产卵没有明显影响,稻飞虱在MSA4与KF6-304秧苗上的产卵量显著低于其对照,但所取样本上的产卵量都非常低。水稻移栽后,转基因水稻株系对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但与它们的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整个生长期的数据分析也显示无显著差异。21S/MSB、II-32A/MSB上的叶蝉数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对照,但叶蝉数量很低,单种叶蝉的种群数量则更低,且MSA、MSB、MSA4与KF6-304没有引起稻田叶蝉数量的明显变化。在成熟收割前,MSA、MSB有增加无效分蘖上葱管数的态势,但在水稻生长中期都对稻瘿蚊有高的抗性,能减少葱管的形成,降低标葱率。【结论】 转cry1Ac/sck 双基因抗虫水稻MSA、MSB、MSA4及杂交稻21S/MSB、II-32A/MSB与KF6-304不会引起关键非靶标水稻害虫数量的明显上升。导入相同外源基因的不同水稻株系对关键非靶标水稻害虫的影响在时间动态与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评价需要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53.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对褐稻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探讨噻嗪酮(扑虱灵)、叶蝉散、喹硫磷三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及防治白背飞虱对随后发生的褐稻虱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主要作用于同翅目昆虫而不杀伤在敌的噻嗪酮,对两种飞虱的效果明显, 对害虫及天敌同样起作用的喹硫磷,反而引起这两种害虫种群数量上升,广谱性的杀虫剂不宜在稻地早期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54.
采用水蒸汽蒸馏-乙醚同时萃取装置对抗白背飞虱品种RathuHeenati(RHT),IR64,Nabeshi和感虫对照品种TN1稻株进行挥发性次生物质提取.浓缩所得精油,经“气谱-质谱”(GC-MS)联机检测出64个有机的化学组分,其中36种主要分子结构为:9种醇.9种醛.7种酮4种酯,3种烷烃.2种酸,烯烃和杂环化合物各1种。2-已烯醛、β-紫罗兰酮、叶醇(反式)、叶绿醇、3,5.5-三甲基-3-环已烯-1-酮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较高。将蒸馏提取物回喷在TN1稻株上,白背飞虱对抗虫和感虫稻株蒸馏提取物的趋性没有显著差异。嗅觉仪测定飞虱的趋性结果表明。单体化合物苯甲醇和已烯醛比对照丙酮更易吸引白背飞虱。在回喷TN1蒸馏提取物、丙酮溶液和未处理的TN1稻株上,白背飞虱分泌的蜜露量明显地较在Nabeshi和IR64蒸馏提取物处理过的TN1稻株上分泌的高。白背飞虱从掺有蒸馏提取物和挥发物单体的营养液中吸食的量均比从单纯营养液中的少;抗虫品种RHT蒸馏提取物对白背飞虱拒食作用最强,β-紫罗兰酮和已烯醛次之。  相似文献   
55.
在自由选择试验中,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ta)在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与接虫12或24h后的栖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抗品种Mudgo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在非自由选择试验中,感虫品种TN1和品系“9101”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抗性和中抗品种(包括Mudgo)。分别罩笼时,Mudgo上的产卵量和取食量分别显著或极显著低于TN1;同罩一笼,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取食量仍极显著低于TN1。稻株内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白背飞虱的产卵量与亮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天冬酰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白背飞虱实验种群及自然种群生命表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状态空间分析法,研究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实验种群的研究表明,白背飞虱在不同品种上的产卵过程均有差异,且其产卵量高于田间实际卵量,这是由于天敌引起白背飞虱成虫非正常死亡与其逐日产卵概率的联合作用.以田间品种为标准品种,把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存活率、发育历期、生殖力的影响转化成控制指数,进而预测不同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给予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比较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57.
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实验种群生命表和Morris-Watt模式综台评价了5个已推广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tla furcifera Horvath的抗性及品种对稻飞虱各虫态的抗性作用大小。IR36、汕优6号、协优10号、秀水620和丙664对褐飞虱种群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品种秀水620、丙664和协优10号对白背飞虱呈中抗水平。同时发现,品种对稻飞虱各虫态抗性作用在成虫产卵期最明显,对褐飞虱表现为:成虫产卵期>卵孵化期>高龄(3-5龄)若虫期>低龄(1-2龄)若虫期;对白背飞虱则为:成虫产卵期>低龄若虫期>高龄若虫期>卵孵化期。  相似文献   
58.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鉴定法、蜜露量测定和产卵与卵孵化率测定等方法,就18个水稻广亲和品种对白背飞虱抗性表现进行了研究.筛选出5个对白背飞虱无拒取食作用和杀卵作用的水稻广亲和品种Aus371、02428、Labelle、Copslo和玉92秋14.  相似文献   
59.
A rice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90 TN1/Guiyigu F3 lines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and a new gene Wbph6(t)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By using the mapping approach of bulked extremes and recessive class, Wbph6(t) was mapped onto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1 with a genetic distance of 21.2 cM to SSLP marker RM167.  相似文献   
60.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囊泡相关膜蛋白7(VAMP7)和囊泡转运蛋白(Vti1a)隶属于SNARE(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家族,该家族蛋白主要参与生物体中关键的膜转运过程。前期研究发现这两种蛋白分别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的主要外层衣壳蛋白P10存在显著互作,推测可能协助病毒粒体在介体白背飞虱内的转运和扩散。为了进一步利用血清学技术研究VAMP7和Vti1a在传毒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白背飞虱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成功构建了VAMP7和Vti1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载体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得到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蛋白。在蛋白纯化后,将纯化蛋白注射于新西兰大白兔体内进行免疫,分别制备得到VAMP7和Vti1a的抗体。两种抗体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均可分别与白背飞虱体内的VAMP7和Vti1a特异性结合。利用制备的抗体对白背飞虱的肠道进行免疫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所制备抗体能够在白背飞虱中肠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特异性标记到VAMP7和Vti1a,表明制备的抗体能够成功用于这两种蛋白的体内外检测,为阐明这两种蛋白参与传播SRBSDV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