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53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血清法探讨天敌对三种稻田昆虫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用血清法探讨狼蛛等天敌对早造稻田三种昆虫捕食量的结果,在秧田,狼蛛对小白翅叶蝉和摇蚊的捕食率都非常高,隐翅虫则对摇蚊的捕食率很高。在大田情况下、狼蛛捕食摇蚊的比率也相当高,而对小白翅叶蝉和白背飞虱的捕食比率则相对较低。本文根据阳性反应率,计算了狼蛛对三种昆虫的亩捕食量,并分析了狼蛛和隐翅虫对这三种昆虫可能的抑制作用。根据狼蛛对这三种昆虫的捕食频率分布明显偏重于摇蚊,和在早造秧田及早春大田对摇蚊的高捕食率,认为摇蚊是狼蛛等天敌的重要补充食源,尤其在早春其他食源缺乏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2.
为明确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抗虫性及其影响产量的水稻关键生育期,为抗虫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苗期和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成株期(移栽期—乳熟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等方法,测定了云南籼稻区31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有7个品种表现高抗,23个品种表现中抗—中感,1个品种表现高感;分蘖期有20个品种表现高抗,有11个表现中抗—中感;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鉴定,31个品种成株期白背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累计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TN1,均表现为感虫。单株接虫鉴定多数品种表现抗虫,而大田期自然种群鉴定则全部表现为感虫,一定程度说明了云南籼稻区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具有耐害性而无抗生性。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百丛虫量是造成有效穗数少和产量低的关键因子。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防治白背飞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3.
张蔚  张志想  李世访 《植物保护》2017,43(1):158-160
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对我国部分地区鲜食辣椒和辣椒加工品中的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进行了调查。其中,鲜食辣椒样品(249份)中PMMoV检出率为75.5%;147份辣椒加工品中有97份检测到PMMoV,且所采集的每一类别的辣椒制品中都有阳性样品。调查结果表明:PMMoV不仅广泛分布于我国辣椒种植区,而且在多种辣椒加工品中的检出率也较高。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PMMoV的来源及可能的传播途径,为该病毒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4.
以贵阳市1980~2010年田间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为资料,运用基于马尔可夫链理论的转移概率预测法组建模型,对贵阳市1985~2010年白背飞虱发生程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历史符合率达80.77%。同时利用模型对贵阳市2011、2012、2013、2014年白背飞虱的田间发生程度进行预报,预报结果与当年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5.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每年6—8月高温是制约该虫在长江流域发生的重要生态因子。白背飞虱多栖息于稻丛基部,其小气候特征常不同于大气。采用变温变湿、恒温恒湿两种方式,通过分别模拟高温期间(日最高温35℃~39℃)水稻拔节后稻丛基部和大气温湿度条件,研究了高温季节稻丛基部与大气温湿度条件对白背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稻丛基部温湿度条件下,白背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变温变湿模拟与恒温恒湿模拟间无显著差异,白背飞虱能正常地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之相比,模拟大气条件下,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相关的多数指标均受到显著抑制,其中较为重要的单雌产卵量,大气变温变湿模拟较稻丛基部变温变湿模拟减少了62.1%。可以认为,夏秋高温期间水稻拔节后稻丛基部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白背飞虱“躲避”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6.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21%醚菊.吡蚜酮SC 375~600 mL/hm2对稻田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2.14%~82.87%,优于吡蚜酮,与醚菊酯相仿;药后7 d,防治效果为95.89%~97.07%,明显优于吡蚜酮、醚菊酯;药后21 d,仍有95.69%~97.52%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吡蚜酮、醚菊酯。该药剂不同用量对微蛛的影响最大,稍高于对照药剂;对狼蛛的杀伤作用明显低于对照药剂;对球腹蛛基本无杀伤作用。因此21%醚菊.吡蚜酮SC对水稻白背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水稻和田间蜘蛛安全,推荐剂量为375 mL/hm2,防治适期宜掌握在白背飞虱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157.
寄主植物对3种稻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在5种供试植物上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在TN1上存活率最高,IR42、武育粳3号次之,在RHT和稗草上存活率极低或不能存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TN1、武育粳3号和稗草上存活率较高,RHT、IR42上存活率显著降低。3种稻飞虱间,除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若虫期无显著差异外,成虫期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以及成虫和若虫期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3种飞虱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灰飞虱的影响最大,对褐飞虱的影响最小,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居中。这与3种飞虱寄主范围表现出一致性。然而,即使在寄主适合度相似的供试植物上,3种飞虱间甚至同种飞虱成虫与若虫之间的变化并不一致,寄主适合度与解毒酶及保护酶间的关系因虫种、虫态、寄主植物而异。  相似文献   
158.
赵秀兰  李秋阳 《植物保护》2015,41(5):192-196
为掌握滇西南沧源县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特点,2010-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和灯光诱测法研究白背飞虱越冬特征和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白背飞虱成、若虫可在再生稻、落粒稻、早稻秧苗和稻桩上越冬,但虫量较少,最高756头/667m2,且主要在海拔1 244m以下区域。灯下成虫始见期为3-4月,终见期一般为11月。灯诱出现双峰现象,第一高峰期5-6月,第二高峰期9月。4年灯下累计总虫量依次为17 764、8 157、18 590、2 538头。田间白背飞虱种群第1、2代高峰期在4月下旬-5月下旬、6月中下旬。2010-2013年,田间发生程度依次为重发生、中等发生、重发生和中偏轻发生年。建议加强秧田和5-6月主害代的监测,这两个时期虫口数量是决定是否需要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9.
以TN1为供试水稻品种,研究了稻株挥发物在褐飞虱、白背飞虱寻找寄主及调节两种飞虱种内种间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健康稻株挥发物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当稻株被一种飞虱为害12 h后,其所释放的挥发物对另一种飞虱有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对同种飞虱则无显著的吸引或驱避作用。随着为害程度的加重(为害1 d以上),两种飞虱均避开虫害株而趋向健康稻株。  相似文献   
160.
We found the A2′N mutation (index number for M2 membrane spanning region) in the GABA receptor subunit of fipronil-resistant Sogatella furcifera, by analyzing DNA sequences amplified from fipronil-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S. furcifera.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role of A2′N mutation in the fipronil resistance, we expressed the wild-type and A2′N mutant Drosophila GABA receptors in Drosophila Mel-2 cells stably.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ree membrane spanning regions (M1-M3),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binding of fipronil, are conserved between Drosophila and S. furcifera. So the results of A2′N mutant Drosophila GABA receptor suggest the role of A2′N mutation in fipronil-resistant S. furcifera. The membrane potential assay showed that the A2′N mutant Drosophila GABA receptor was not inhibited by fipronil at all, while the IC50 value of fipronil for wild-type Drosophila GABA receptor was 172 n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2′N mutation confers the resistance of fipronil in S. furcif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