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20篇 |
8篇 | |
综合类 | 111篇 |
农作物 | 11篇 |
畜牧兽医 | 6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在福建种植的西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20个细菌菌株,接种西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2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挑选其中的14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试,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该病菌除侵染西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玉米、大豆等作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子簇,且国内和国外群体分别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所测定的13个江苏省CCN代表性群体均为禾谷孢囊线虫,各群体间形态及ITS序列变异较小,江苏省目前尚未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 相似文献
103.
为明确小麦叶毛物理性状(密度和长度)与小麦抗蚜性的关系,在人工气候室内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在11个小麦品种(材料)上的发育历期、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若蚜死亡率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评价了其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叶毛的超显微结构,并对叶毛密度和长度与蚜虫生物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亲本98-10-35、Amigo及杂交后代O31、L87最不适于麦长管蚜的生长,抗性最好;O63、A253、A33抗性次之;L71、1376、H23抗性较弱,H19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叶毛长度和发育历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毛密度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叶毛长度和密度与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显著相关。表明小麦物理性状是小麦抗蚜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抗虫育种的目标之一;抗感杂交小麦后代可遗传亲本的抗感特性。 相似文献
104.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及其与表型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抗蚜性存在明显差异,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和不抗四种类型。筛选出抗蚜材料30份,占参试材料的0.65%,其中C273(印度)和兰麦(陕西柞水)表现高抗,其余7份和21份材料分别表现中抗和低抗。40份不同抗蚜性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研究表明,植株蜡粉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颖壳颜色与蚜量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穗密度与蚜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宽及长宽乘积、叶色、芒长、颖壳茸毛等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颖壳颜色、蜡粉和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选择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免疫凝聚试纸条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菌悬液和田间采集的病组织为试材,研究了免疫凝聚试纸条和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的灵敏度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免疫凝聚试纸条检测灵敏度为106 cfu/mL,具有简便、快速、易操作特点,适用于田间快速检测和病害诊断;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灵敏度达103~4 cfu/mL,比传统PCR检测灵敏度(105 cfu/mL)提高了10~100倍,且不需要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和Southern杂交。但需要昂贵的仪器和试剂,适用于室内检测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8.
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作者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5月通过随机采样调查方法,从商丘、漯河、许昌、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焦作等八地区19个县市采集到61份小麦孢囊线虫(CCN)的根围土壤样品,分析了样品的孢囊密度,发现采自商丘、新乡、鹤壁、安阳和濮阳地区的样品孢囊密度普遍较高,CCN发生比较严重;利用双重PCR技术对样品的CCN种类进行了快速检测鉴定,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33份;菲利普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9份,与禾谷孢囊线虫复合侵染的样品有19份。菲利普孢囊线虫主要采自商丘、漯河、许昌、新乡、焦作等五个地区,其中商丘地区发生比较普遍。该研究可为河南省小麦的品种布局和孢囊线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9.
Ricardo Ramirez-Romero Nicolas Desneux Josette Chaufaux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8,91(2):110-115
Bt-maize crop is increasingly used worldwide and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side effects is a major subject in this domain.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we determined Bt-maize effects on the non-target aphid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Homoptera: Aphididae).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 avenae on MON810 and the near-isogenic line when alate offspring production, apterous survivorship, longevity, intrinsic rates of natural increase (rm), finite rates of increase and doubling times were compa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reatments for apterous pre-reproductive and reproductive periods. Additionally, we used immunological tests (ELISA) to detect Cry1Ab protein in maize leaves and S. avenae nymphs. Results showed that Bt-maize leaves expressed 0.203 (±0.05) μg Cry1Ab/g leaf tissue (Mean ± SEM). No Cry1Ab protein was present in S. avenae nymphs developing on Bt or conventional maize. We conclude that Bt-maize does no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target aphid S. avenae and that Cry1Ab toxin quantities in these aphids are nil, suggesting an inconsequential risk for natural enemies of this aphid species. 相似文献
110.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