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6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虎奶菇的栽培条件,以提高栽培虎奶菇的产质量。[方法]以虎奶菇1号为供试品种.分别用棉花塞和棉花塞+3层报纸密封袋口进行栽培试验以研究不同透气性对虎奶菇菌核中蛋白质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以棉花塞作密封材料的虎奶菇菌核中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和异亮氨酸含量分别比以棉花塞+3层报纸作密封材料、鸡蛋白、标准蛋白的高13.94%、21.73%、72.86%和52.86%、425.75%、767.5%。以棉花塞+3层报纸作密封材料的虎奶菇菌核蛋白质的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分别为16.06、20、79.91、75.4和9.86,分别比以棉花塞作密封材料的高39.25%、22.25%、9.91%、11.7%和10.29%。[结论]以棉花塞+3层报纸作密封材料虎奶菇菌核栽培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黄连白绢病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药剂。[方法]以采自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黄连GAP基地的病株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碳源和氮源对黄连白绢病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的影响,选用不同稀释倍液的8种药剂进行室内和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黄连白绢病菌的生长和产生菌核的最适培养基为CMA和PDA培养基,最适pH值为7.0。病菌在15~35℃范围内均能生长,30℃为最适温度。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是60℃和65℃(处理时间10min)。8种供试碳源中,葡萄糖和甘露醇是最适碳源。7种供试氮源中,氯化铵和硫酸铵是最适碳源。40%氟硅唑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96.6%。99%恶霉灵30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1000倍液的次之,防效均达93.3%。[结论]氟硅唑、恶霉灵和代森锰锌药剂对黄连白绢病的防治效果好,建议在生产中施用。  相似文献   
43.
为发现抗白绢病的抗源材料,以花生28个种质为材料,在阳逻和武昌两地开展了白绢病抗性鉴定,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其中11个材料进行抗性检测。结果表明:材料间白绢病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试点鉴定获得5份中等抗病材料,其收获前死亡率低于30%。在温室接种条件下,2份材料鉴定为中等抗病。综合田间和温室试验结果,中花212和麻阳小子为中抗白绢病材料,为我国首次报道;中花212还兼抗细菌性青枯病。  相似文献   
44.
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10个花生新品系,通过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两种方法进行了白绢病抗性鉴定和产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发病条件下,10个新品系由白绢病造成的枯萎率为11. 0%~50. 0%,其中7个品系白绢病枯萎率低于30. 0%;白绢病枯萎率与花生荚果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 73,P <0. 05)。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接种2周后,10个品系导致的植株枯萎率为66. 1%~94. 0%,收获前的白绢病枯萎率为66. 1%~97. 4%,均为感病品系;白绢病导致的植株枯萎率与花生荚果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 85(P <0.05)。产量损失试验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所有品系产量损失均超过91. 7%,严重者几乎绝产。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获得一份耐病品系16-A13440。  相似文献   
45.
油菜抗菌核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核病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开展油菜菌核菌致病机理研究可为选育高抗菌核病油菜品种提供理论基础。综述了油菜菌核菌的病原学特征、菌核菌致病机理、寄主应答以及油菜抗菌核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油菜菌核菌致病机理所面临的问题和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6.
鱼腥草白绢病在鱼腥草种植基地发生十分严重,已经成为阻碍鱼腥草生产的一大障碍.该文简述了鱼腥草白绢病的发生时期及其症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鱼腥草白绢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栽培管理技术,种茎繁育技术,土壤处理技术,测土施肥技术,和药剂防治技术,通过该套技术将病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达到鱼腥草高产栽培,品质优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7.
The fungal pathogen Sclerotium rolfsii isolate SC64 is being assessed as the basis for a mycoherbicid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broadleaf weeds in dry-seeded rice fields. Species tested for susceptibility in the field included Cyperus difformis, Lindernia procumbens, Rotala rotundifolia, Ammannia baccifera and Eclipta prostrata. Following preliminary small plot field applications in summer 2008 and 2010, applications of fungus-infested solid substrates (mixture of rice hulls and bran) of 60-140 g m−2 were conducted at two sites, Nantong and Rugao,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n summer 2010. The sites included a one-year fallow field and a wheat-rice rotation field. Plant mortality was recorded 7 and 14 days after inoculation (DAI). Percentage mortality ranged from 50 to 89% and 30-71% in the 2008 and 2010 solarium small plot trials, respectively. At the Nantong site field trial, 30-60% plant mortality and 31-59% fresh weight reduction were recorded at 14 DAI when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but the efficacy increased to 39-86% and 42-90% for plant mortality and fresh weight reduction at 14 DAI with a repeated application. Higher levels of plant mortality (42-77%) and fresh weight reduction (52-82%) were achieved at 14 DAI at the Rugao site with a single treatment, due to the lower weed density and more favourabl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ditions at the time of pathogen applic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at S. rolfsii SC64 is a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of some of the broadleaf weeds tested in dry-seeded rice.  相似文献   
48.
陈军  吴雪芬  陈立人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96-2297
根据2003~2004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苗圃基地的试验调查研究,总结了黄菖蒲白绢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的培养特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病原菌侵染后不同抗感品种汉中红皮蒜和苏联改良蒜防御酶体系的变化。【方法】每个大蒜品种取生长一致的蒜苗30株人工接种病菌,待植株出现明显症状后,从发病植株和未发病植株的生长点处,采集幼嫩组织测定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当白腐病菌侵染大蒜后,激活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明显提高,抗病品种汉中红皮蒜的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品种苏联改良蒜;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抗病品种汉中红皮蒜的酶活性下降幅度低于感病品种苏联改良蒜。【结论】防御酶活性高低与大蒜品种的抗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0.
大蒜白腐病菌产毒素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林青  程智慧 《园艺学报》2008,35(6):841-846
采用大蒜幼苗根系生长抑制率生物检测法,研究了该病菌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液pH、光照和振荡培养等条件下粗毒素的活性和产量,结果表明:大蒜白腐病病菌的最佳产毒培养基为Fries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为18.0 ℃,培养基pH值为5.0,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6 d时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