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3篇
农学   7篇
  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3种植物提取物复配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制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杀虫剂,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危害,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苦参、川楝子和百部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测定了不同提取物配比对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从而筛选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苦参、川楝子和百部提取物均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半数致死剂量( LC50)分别为74.07 mg/...  相似文献   
22.
楝属川楝素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用高速液相色谱测定了川楝素含量的各地楝树样品水提物及几种川楝素产品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讨论了川楝素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叶、果样品中虽不含或仅含少量川楝素,但对试虫仍表现出一定的活性。皮中含有较丰富的川楝素,其含量与拒食活性呈正相关,但与毒效作用不相关。四川样品川楝素含量及生物活性均很高而值得重视。川楝素粗产品相对于纯川楝素而言对试虫具更高的生物活性。这种川楝素含量与活性的非线性关系说明样品中其它成份也具活性或与川楝素有着协同作用。通过测定、分析和讨论,指出用川楝素粗产品防治菜青虫是一经济、有效,可行的措施。文中应用了评判援效型杀虫剂的新方法,供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23.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24.
郭尧邦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31-133
采用随机区组调查法对闽东北2g-山地种植区的苦楝与不同坡向、坡位和整地方法的生长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和整地方法2年苦楝造林的平均存活率77.1%~95.1%、平均树高0.71~4.17m、平均地径1.83~7.21cm。种植苦楝的坡向、坡位应选择阳坡、下部为宜,阴坡、上部则会影响其生长量。整地方法应选择挖大穴,坡改梯整地会引起水土流失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苦楝存活率较低和生长不良。  相似文献   
25.
苦楝采种育苗与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笔者的试验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结果,较系统地介绍了苦楝的采种、育苗技术以及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6.
用3龄菜青虫(Pieris rapae L.)对半夏(Pinellia ternata Breit)块茎和苦楝(Melia azedarach L.)叶、果的汁液进行了室内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半夏对菜青虫的胃毒作用和室内防治效果较高,72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5.8%和82.3%,触杀作用为38.6%,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7.
为初步探讨苦楝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本试验通过观察苦楝提取物对虫卵和幼虫活性及形态变化的影响,评估其对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活性,以期为家畜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及植物驱虫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试验对苦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设置5个浓度(25、12.5、6.25、3.125、1.562 mg/mL)进行虫卵孵化试验和幼虫活性试验,对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的虫卵及幼虫进行计数,并观察药物作用后虫卵和幼虫的孵化状态及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孵育的虫卵和幼虫活力良好,苦楝提取物作用48 h后,虫卵呈未孵化、半孵化状态,发育至桑葚期、蝌蚪期及幼虫期死亡,并且各浓度苦楝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虫卵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在浓度25 mg/mL时,对虫卵孵化的抑制率高达98.2%,在12.5 mg/mL时,苦楝子醇提物对虫卵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苦楝皮醇提取物(P<0.01)。苦楝子提取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差,在50 mg/mL时对幼虫有较高致死率(82.6%)。苦楝皮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 mg/mL时对幼虫的致死效果尤为突出,幼虫死亡率为97.0%,死亡的幼虫呈"直线型"或"弓型"。经方差分析,在12.5~50 mg/mL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苦楝水提取物之间的致死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同浓度苦楝醇提取物对幼虫的致死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综上所述,苦楝提取物对体外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 mg/mL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50 mg/mL苦楝皮水提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28.
我国植物质农药苦楝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综述了我国植物质农药苦楝的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杀虫作用、对病害的抑制作用、对线虫的毒杀作用和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9.
为了明确林龄对杂交楝(印楝×苦楝)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持水能力、渗透能力和抗蚀能力来综合评价不同林龄杂交楝人工林保持水土功能。结果表明,随着杂交楝林龄增加,林地土壤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持水性能增加、渗透能力增大,提高了土壤水稳性指数,增加了土壤抗蚀性,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得到增强。3年生杂交楝林分的土壤持水性能、渗透能力和抗蚀性与1年生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5年生杂交楝林地各指标均比1年生和3年生林分有显著提高。5年生杂交楝林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平均渗透速率和水稳性指数分别比1年生林地增加18.6%、11.4%、19.8%、45%、30.1%。因此,种植杂交楝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林分的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在山地丘陵地区值得大力发展杂交楝。  相似文献   
30.
利用不同浓度的苦楝树皮和叶、隆缘桉叶和乌桕叶的乙醇提取物对菟丝子及其宿主大豆幼苗进行处理,15d后评价三种提取物对菟丝子和大豆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提取物在低浓度时对菟丝子及其宿主大豆幼苗生长发育均无显著影响,在高浓度(0.25g/mL)下,桉树叶提取物对大豆和菟丝子的损伤程度分别达到了64%和70%,苦楝树皮提取物对菟丝子损伤程度为78%,但对大豆幼苗仅为7%。桉树叶和苦楝树皮提取物处理均导致大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最高值分别为相应对照组的2.37倍和2.0倍;但对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不同,桉树叶提取物使大豆幼苗POD活性最大值为对照组的2.28倍,而苦楝树皮提取物处理则是CAT活性升高,最大值为对照组的1.58倍,提示桉树叶提取物对大豆较强的伤害作用与其较低的CAT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