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林业   84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49篇
  481篇
综合类   320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1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31.
基于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的区域冬小麦估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该文以中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典型县市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对冬小麦估产进行研究。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数据(PAR)主要通过TOMS传感器紫外反射率月数据来计算获得。并且通过投影转换和内插方法,将分辨率由经度1.25度、纬度1度转为250 m。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主要通过250 m分辨率MODIS的最大值合成法生成的NDVI月数据和fPAR之间的统计直线关系(fPAR=a NDVI+b)来反演。在研究中光能转化有机质效率(ε)被视为常数,其值通过前人研究结果确定。然后计算冬小麦净初级生产力(NPP=ε×fPAR×PAR)。文中主要考虑冬小麦产量形成关键期内NPP的形成,然后将累积的NPP转化为作物干物质的量,最后通过冬小麦收获指数修正,得到估计的冬小麦产量。而且利用地面实际调查产量数据对所预测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所预测的产量进行了验证,通过NPP计算的冬小麦生物量与实际生物量间相对误差为-4.30%;预测冬小麦产量与实际小麦产量间相对误差平均为-4.41%,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32.
黄勇  姚筠  郁凡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260-264
从不同植被NDVI随季节的变化出发,通过对不同地表覆被类型多时次NDVI曲线的波形的分析,提出一种地表覆被的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曲线方差、经过傅利叶变换后谐波特征K以及最大振幅比重R这三个参数的组合,来进行地表覆被类型的分类。通过计算分类的混淆矩阵以及与部分地区实际地表情况的对比分析,说明该分类方法,能根据不同种类地物不同季节内绿度值的变化特征,对地表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933.
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地区植被覆盖及生产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1~2000年鄱阳湖地区的气象台站数据、NOAA/AVHRR—NDVI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及光能利用率模型GLO—PEM模拟的鄱阳湖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空间分辨率为1km),基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全球变化背詈下该地区均温和降水、年最大植被指数(NDVImax)以及年NPP的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植被年NDVImax、NPP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1980~2000年闰鄱阳湖大部分地区年NDVimax存在增加趋势,但也有少部分地区呈降低趋势,其中增加趋势的显著性水平相对较高,而降低变化趋势不够显著。1980~2000年,鄱阳湖地区NPP变化主要呈现增加趋势,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其中,整个鄱阳湖地区NPP年变化率为111257t/年.滨湖区为49920t/年,外围区为61337t/年;在离湖不同缓冲距离上,NPP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鄱阳湖地区气候暖湿化发展对植被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34.
基于EOS/MODIS的几种植被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42-12845
从EOS卫星的中分辨率光谱仪MODIS出发,选取已定义的40多种植被指数中最常用的几种指数进行重点介绍,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优劣,为实际业务应用和科研提供参考。针对MODIS的植被指数合成算法进行了详尽介绍,以将其与AVHRR植被指数的合成算法区别开来。结合西北当前在MODIS植被指数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35.
辽宁省作物长势遥感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2007年5月下旬~9月下旬每天的NOAA数据资料,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评价指标,提取辽宁省5个气候区208个旱田点、84个水田点的NDVI值,通过对各统计单元的作物生长趋势分析及逐年比较模型、距平比较模型等遥感评价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作物生长曲线呈单峰形变化,2007年旱田植被指数8月下旬达到最大,水田植被指数8月上旬达到最大;受干旱影响除2007年6月中下旬及9月中旬外,大田作物长势明显好于2006年同期和历史同期;水田作物长势基本好于历史同期。  相似文献   
936.
草原返青期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娃 《草地学报》2009,17(2):227-233
为全面掌握草原生产力动态变化,应用EOS/MODIS卫星数据结合地面样方和气候资料,对锡林郭勒草原2003-2007年返青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返青正常与较好的草原占88.85%,全盟平均每hm2鲜草产量达574.5kg,平均盖度35%,比2006年同期产草量增加1.5倍,盖度增加2倍;与近5年同期相比,2007年春季草原长势很好,近年全盟草原已向恢复趋势发展,历年植被长势和产草量的波动与降水量、热量的动态变化格局基本一致,可能与近年来大面积实施休牧、禁牧等草原保护措施,及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937.
李民    刘志辉      房世峰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74-76,81
依据对MODIS数据36个波段波谱值的研究,选择对雪深信息最敏感的两个波段(第1波段,第3波段),采用“度日法”及积雪消融过程中的实测资料,建立了雪水当量统计模型.通过实测数据的进一步验证,该雪水当量监测模型的精度达到了0.86,可以为融雪径流计算、融雪洪水预测预警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38.
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将RS与GIS相结合,分析易门县2000—2018年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研究区NDVI值随时间呈波动变化趋势(0.547~0.614),2000—2009年呈增长趋势,2010年陡降,2010—2018年持续增长,高植被覆盖度(0.500≤NDVI值<0.700)区域占优势(占比33.83%~46.41%);县域内NDVI值与地形因子显著相关(P<0.05),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长,随坡度变化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坡向间NDVI值差异显著(P<0.05),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各乡镇间NDVI值差异较大,十街彝族乡NDVI值最小为0.517,六街街道最大为0.629;NDVI的年际变化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与人口数量相关性最大,其次是GDP,年降水量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39.
时序滤波对农作物遥感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获取长时序且高质量遥感观测数据是捕捉不同农作物关键物候节律信息,进而获取高精度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的关键.受云雨天气影响,卫星遥感易产生低质量观测,其往往不参与或采用时序滤波处理后再用于农作物遥感识别.然而,时序滤波对于农作物遥感识别的影响机制尚未摸清,为高效且高精度农作物遥感制图带来了较大挑战.该研究基于HLS(Har...  相似文献   
940.
Degradation of the dry semiarid ecosystems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of north central China was explored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from 1978, 1987 and 1996. This study monitored both changes in grasslan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reclamation activities to detect the nature and scale of land degradation since major economic reforms were introduced in 1978. The position of the high‐resolution images within the vegetation cycles was inspected from National Oceanograph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NDVI images at 10‐day repetition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ategorize changes in the vegetation signal activity from 30 × 30 m pixels into vegetation cover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hanges between 1987 and 1996. A general increase of biomass production was evident despite the rapid increase in numbers of grazing animals. This increase in biomass was confirmed by the NOAA time series, which also revealed annual variability related to the amount and pattern of the seasonal rains. Rangeland conversion to farmland was detected, and this process has increased the area of cultivation almost fivefold. The classified area of cultivation corresponds with reported statistical records, also showing that irrigation features in virtually 100 per cent of the sown area. Signs of declining biological production, indicating l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are few. Biomass production has increased, with a gain in the economic output from both crop and animal production. The early start of active measures to halt desertification has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 and lowered wind erosion potential and grasslands seems to be managing the high levels of grazing pressur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