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6种寄主桃蛀果蛾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5种随机引物对苹果、梨、杏、酸枣、枣、山楂6种寄主桃蛀果蛾基因组DNA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结果表明, 25种随机引物中有 22种出现不同程度的 DNA多态性标记,多态百分比为71.9%.根据Nei氏片段共享度公式计算了6种寄主桃蛀果蛾两两配对间的遗传距离,6种寄主桃蛀果蛾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42 6,其中梨桃蛀果蛾与酸枣桃蛀果蛾遗传距离最远为0.704,枣与酸枣遗传距离最近为0.462 7,用UPGMA法构建了6种寄主桃蛀果蛾的分子聚类图.  相似文献   
92.
栗角斑蚜与红点唇瓢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栗角斑蚜及其天敌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板栗生长的4~7月和9月等5个时期,栗角斑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模型是球形,在林间基本上呈聚集型分布.只是在个别时期(8月和10月),栗角斑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为直线型,在林间的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红点唇瓢虫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均为球形,在林间呈聚集型分布.栗角斑蚜种群和红点唇瓢虫种群的实验半变异函数曲线模糊贴近度在不同时期均较高,同域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3.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幼虫结茧次数及其相关因子以及结茧次数对其低温环境适应性的影响,通过人工剥茧扰动间隔持续观察法测定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结茧次数,分析结茧次数与体重、茧重的关系,同时测定不同结茧次数虫体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及虫体海藻糖含量和虫茧蛋白氨基酸组成,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检测其越冬存活率。结果显示,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有很强的结茧能力,其平均结茧次数为9.86次。幼虫体重影响其结茧次数,结茧次数与其体重呈显著负相关(y=14.8231-0.5456x,R~2=0.9223);性别对其结茧次数无显著影响。虫茧蛋白由16种氨基酸组成,各氨基酸组分含量与结茧次数均呈直线负相关。随着结茧次数增加,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值均有所升高,结茧1次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18.19℃,显著低于结茧3次和5次的过冷却点;越冬幼虫体内海藻糖相对含量随结茧次数增加呈下降趋势;幼虫越冬存活率与结茧次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茧1次、结茧2次和结茧3次的越冬存活率分别为66.05%、36.05%和13.60%,三者之间差异显著。表明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随着结茧次数的增加其对低温环境适应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4.
不同采果期对桃蛀果蛾幼虫发育及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7月在陕西杨陵调查了苹果不同采果期对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Matsumura幼虫发育进度及其脱果幼虫滞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摘果可以促进幼虫发育,提早幼虫进入滞育的时间。7月2日、11日和21日采果者,幼虫脱果高峰和50%个体进入滞育出现的时间相互间均各推迟8d左右,说明提高果实成熟度可促进桃蛀果蛾幼虫的发育和滞育。此外讨论了桃蛀果蛾幼虫发育加快和滞育提前的原因,及其在不同寄主间季节生活史趋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为明确牡丹江丘陵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同时为了开展生物防治大豆食心虫,采用了食心虫性信息素、化学药剂熏蒸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牡丹江地区大豆食心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及试验研究,以明确生物防治的效果。结果表明:牡丹江丘陵区大豆食心虫始发期在7月末,发生高峰期时间为8月5至12日,8月末期数量几乎为零。采用性信息素诱芯防治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效果最佳。诱芯与化学药剂结合的处理产量次之,两者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种试验处理的虫食率分别为3.6%、4.4%和5.0%。其中化学药剂熏蒸虫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性信息素诱芯防治效果为50%,诱芯+药剂处理与药剂熏蒸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8.9%与30.6%。  相似文献   
96.
四川稻秆潜蝇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199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秆潜蝇在四川水稻上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长达140d,麦田及沟边的看麦娘是其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秆潜蝇翻颚茧蜂是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越冬蛹在次年水稻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开始羽化并产卵,此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7.
98.
倍硫磷与氰戊菊酯混用对大豆食心虫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倍硫磷与氰戊菊酯混用对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 (Matsumura)的毒力 .结果表明 ,倍硫磷与氰戊菊酯以 15∶1的质量比混合时 ,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按此配比制成的质量分数为 30 %倍·氰乳油 ,喷施 4 5 0g·hm-2 ,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倍硫磷和氰戊菊酯单剂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中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成虫种群消长动态规律,筛选出对苹果小吉丁引诱剂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缓释瓶,为监控苹果小吉丁成虫提供有效手段。【方法】 将YC和YSYZ 2种引诱剂与浅绿色和蛋黄色2种颜色的粘虫板进行组合,在3种环境中对苹果小吉丁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对比3种缓释瓶对2种引诱剂田间诱捕效果及缓释作用,比较诱捕器在树冠不同悬挂方位的诱捕效果。【结果】 栽培苹果园于6月中旬、平均气温达到20℃时开始监测到成虫,高峰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5℃。河滩野果林于6月中旬、平均温度为18.1℃时开始监测到成虫,于7月下旬、平均温度达到20.5℃时为高峰期。山区野果林成虫始见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1℃,成虫羽化高峰集中于8月中下旬。3种缓释瓶与2种引诱剂组合对苹果小吉丁引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软陶扩香瓶的诱捕数量最高;透明扩香瓶对2种引诱剂的持效期最长,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次之,PVC缓释瓶缓释效果最差。从悬挂方位诱捕数量来看,北面4 m高度诱捕数量最多,3 d平均诱捕数量达到2.60头/张,东面2 m高度诱捕数量最少,仅为0.64头/张。【结论】 温度对苹果小吉丁成虫的消长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良好、诱捕效果最佳;田间使用时悬挂于野苹果树北面4 m处可起到良好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100.
不同诱捕器诱杀大豆食心虫效果及诱虫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吉林省九站地区2011年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进行田间观测和诱杀防治试验,研究温度、降雨量与诱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在该地区发生高峰在8月7日,成虫发生有多峰现象;诱杀防治使用新式通用诱捕器效果较好,其次为水盆型诱捕器.以吉林市2011年观测期当日最低温度(x1)、最高温度(x2)、降水量(x3)为自变量,单日诱虫量为变量(y),采用DPS数学模型麦夸特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y=0.618 1x1+0.313 8x2-0.015 9x3(r=0.522 8),说明大豆食心虫单日诱虫量与当日最低温度、最高温度、降水量中等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