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6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801篇
林业   1247篇
农学   914篇
基础科学   126篇
  734篇
综合类   5830篇
农作物   456篇
水产渔业   381篇
畜牧兽医   1555篇
园艺   1102篇
植物保护   240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69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440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569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856篇
  2011年   889篇
  2010年   672篇
  2009年   722篇
  2008年   641篇
  2007年   676篇
  2006年   580篇
  2005年   495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南方红壤区植被覆盖因子估算模型构建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红壤区植被覆盖因子变化规律、构建植被覆盖因子计算模型可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广东省五华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200余场降雨试验观测数据,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各关键因子与次降雨土壤侵蚀模数(Individual Rainfall Event Soil Erosion Modulus,ISEM)间定量关系,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系列次降雨事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应植被覆盖因子值,构建了植被覆盖因子值与植被覆盖度间数学模型,从点、面2个尺度对模型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ISEM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降低;ISEM与雨前土壤表层含水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数关系;ISEM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ISEM随次降雨量、次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径流深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变化关系。2)构建了植被覆盖因子值与植被覆盖度间二阶指数衰减模型,该模型决定系数和纳什系数分别达0.947和0.876。点尺度验证结果表明90%样本模型计算值与观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0.30;面尺度验证结果表明,70%~80%的植被覆盖因子计算值相对误差不超过0.1。总体而言,该模型计算精度较为理想,但由于研究对象典型的时空尺度特征,仍需要更多观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完善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红壤区土壤侵蚀规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2.
建立中国北方苹果主产地苹果始花期模型,分析苹果花期晚霜冻气候风险,为有效防御晚霜冻灾害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指导。该研究选取中国新疆的伊宁、阿克苏、黄土高原的万荣、白水、礼泉、陕州区和渤海湾的福山、熊岳分别代表中国3大苹果产区,利用各区代表站的苹果始花期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建立并检验了不同站点苹果始花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重建了1962-2019年苹果始花期,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晚霜冻气象指标,对苹果花期晚霜冻气候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苹果始花期模型能够在数据独立的情况下较准确地模拟各区代表站的始花期变化,新疆、黄土高原和渤海湾苹果产区内部检验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4.8、2.4~5.0、2.3~3.0 d,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0~6.6、3.4~6.0和3.6~4.1 d。2)模拟得到的苹果始花期均呈显著提前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1.84~-1.04、-3.09~-2.62和-2.37~-1.88 d/10 a。3)不同区域苹果晚霜冻气候风险有着明显的差异。新疆和黄土高原果区苹果晚霜冻气候风险指数相对较大,其中伊宁最大达2.38,其次是万荣达1.81,而渤海湾果区的福山苹果晚霜冻气候风险指数为0。新疆和黄土高原果区苹果遭受晚霜冻的影响较大,渤海湾果区受晚霜冻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93.
详细介绍了用双阻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活体测定小白菜叶片活体细胞中硝酸根离子的活度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微电极与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呈对数曲线的关系,斜率为48~58 mV,对硝酸根离子浓度有较低的检出限,是一种选择性高、灵敏、经济的测定植物活体细胞中离子活度的方法.小白菜生长至六叶期时,用含有5mol m-3 NO3-的营养液诱导48h.测定结果表明,叶片细胞中硝酸根离子活度分布在活度高低明显不同的两个区间内,在细胞质中是0.24~10 mol m-3,液泡中20~110 mol m-3, 且两个区间在细胞跨膜电位上也有差异.液泡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 所以,植物所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都集中在液泡中.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黏化层、雏形层、铁铝层和低活性富铁层的鉴别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95.
采收期对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以福建省主栽龙眼品种油潭本果实为材料,研究采收期(从8月19日到9月12日每隔4 d采果一次)对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延迟和果实成熟度的提高(8月19日到9月8日采收),龙眼果皮颜色由青褐色逐渐变成黄褐色,果实由近长圆球形逐渐变成扁圆球形,果实质量和大小逐渐增加,果皮逐渐变薄而果肉逐渐增厚,果肉可食率、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提高。但过熟的龙眼(9月12日采收)果皮变成灰褐色,果实品质下降。可用果皮颜色,果实质量和大小,果皮和果肉厚度,果肉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含量和固  相似文献   
996.
结合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特点和育苗地缺乏的实际,总结了该区域比较适应的归圃育苗和根孽育苗两种育苗技术,主要包括苗圃地选择、育苗方法、苗木等级分类及起苗、包装、调运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97.
挖坑机造林使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BFW490型背负式挖坑机在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林场挖坑造林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利用挖坑机造林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当挖坑直径为200mm(以下简称1200)和300ram(以下简称1300)时的工效分别是人工挖坑处理(以下简称CKJL)的5.40倍和4.78倍。每667m^2(亩)植树造林单挖坑环节1200、J300处理比CKR分别节省1.38和1.36工日;投入成本j200、j300仅为CKR的40.4%和44.4%,72004300可以减少投入成本55.75元和52.01元。不同处理造林10年生生长量存在差异,挖坑采用j200、j300处理与CKR处理相比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2.4%和4.8%;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3.8%和1.3%;蓄积量都提高了12.9%。在闽西北山地使用挖坑机造林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造林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8.
土壤耕作深度对山药的块根的生长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商品率。商品性状主要是指商品块根的长度、粗度、形状、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瘤状凸起等。试验通过对土壤不同耕作深度的处理,研究探索黑龙江高寒地区土壤耕作深度对寒地山药商品性状的影响,提高寒地山药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表明:垄体深耕作有利于地下部块根的延长生长、加粗生长,能够显著提高山药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土壤耕作深度以100cm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999.
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利用2003-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森林公园发展效率进行研究,为我国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测算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TFP),比较中国31个省区间和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效率及TFP增长率.结果显示:省区间比较,上海、浙江等地区的效率最高,贵州、山西等地区的TFP增长率最高;三大区域间比较,东部地区的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最大,西部地区的效率和TFP增长率都最低.最后,从要素投入、旅游吸引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对影响效率大小及其差异的原因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提出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金扶持、对森林公园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提高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00.
Zhang A  Sun H  Yuan Y  Sun W  Jiao G  Wang X 《Fitoterapia》2011,82(8):1160-1168
6,7-Dimethylesculetin (D), geniposide (G) and rhein (R) are the three major active ingredients of Yin-Chen-Hao-Tang (YCHT), a famous Chinese herbal formula,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be clinically effective for treating hepatic injury (HI) syndrome.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C (combination of D, G and R) on HI rats by combining pharmacokinetic with biochemical analysis strategy. Plasma was analyzed by using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 models were built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C at the biochemical level. Here, we report that the COC combin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plasma level, slow elimination rate, exert a more robust therapeutic effect than any one or two of the three individual compounds by hitting multiple targets in a rat model of HI. Overall, this beneficially accounts for the popular view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mula usually takes multi-component to exert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We suggest that dissecting the mode of action of clinically effective formula to be capable of producing a sufficient effect at low do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