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林业   126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43篇
  371篇
综合类   590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06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61.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选择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林地(山杨×辽东栎天然次生林、人工油松×刺槐混交林、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人工侧柏林)作为研究对象,在每块样地中心布设1个土壤水分观测点,采用TRIME-TDR土壤水分测定仪定位观测2016—2018年1—12月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测定深度为200 cm,每20 cm为1个测层,每月分上、中、下旬进行土壤水分含量观测,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年内变化规律和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以划分为稳定期(1—3月)、波动期(4—6月)、增长期(7—9月)和消耗期(10—12月)4个时期,5种林分类型的年平均土壤储水量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天然次生林地(338.68 mm)>人工油松林地(319.74 mm)>人工侧柏林地(314.15 mm)>人工油松×刺槐混交林地(303.37 mm)>人工刺槐林地(292.03 mm),刺槐林地耗水量最大。(2)在雨季末,研究区5种林分类型林地土壤水分均得到了正向补充,且土壤水分的恢复能力大小排序为次生林地>针叶林地>混交林地>刺槐纯林。(3)研究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分含量速变层和土壤水分含量相对稳定层2个层次;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林地类型剖面平均含水量总体上先增大后减小。不同林地类型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为侧柏林地>次生林地>油松林地>油松×刺槐混交林地>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的补充深度为天然林地>针叶林地>油松×刺槐混交林地>刺槐纯林。  相似文献   
962.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陇东黄土高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探究其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促进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为了厘清其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该研究基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数据,运用降水贮存量法、通用土壤流失方程、InVEST 等6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测算2020年农田生态系统供给服务(食物供给)、调节服务(水源涵养、碳固存)、支持服务(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文化服务(美学景观)的物理量,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双变量莫兰指数,分别识别供给服务与其他3类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各项服务之间关系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食物供给、水源涵养、碳固存、土壤保持服务物质量分别为4.61×106 t、2.45×108 m3、2.94×106 t、6.61×109 t,生境质量服务均值为0.26;供给服务与文化服务均呈“东西高、中北低”的分布格局,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则呈“带状”分布格局。2)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与调节、支持、文化服务之间以及食物供给服务与水源涵养、碳固存、土壤保持、生境维持、美学景观服务之间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关系。3) 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4类服务之间、各项子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异质性显著。各项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组团”出现在陇东中北部地区,聚集性较明显;各项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则零散分布,聚集性不明显。因此,应全力维持陇东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实施分区管理策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各类服务的协同效应,整体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别是食物供给服务),巩固新时代“陇东粮仓”地位。  相似文献   
963.
Soil‐quality assessment provides a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lternative soil‐management practice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the long‐term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soil quality is essential for sustaining soil productivity.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a 17‐y‐old chemical‐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integrated soil quality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surface (0–15 cm) and subsurface (15–30 cm) soils of a soy–broomcorn–millet cropping system with an experiment design of two factors with three levels for each factor. The treatments were N0P0, N0P1, N0P2, N1P0, N1P1 (local farmer' fertilization strategy), N1P2, N2P0, N2P1, N2P2, and a control NF.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scribe and quantify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application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through soil‐quality index (SQI) and attempt to offer an efficient and appropriate nutrient‐supply strategy for the local region. Following 17 y of chemical fertilization, the SQI increased markedly in the studied soil layers, and soil chemical indicators chang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soil‐quality indicators in the surface soil layer were more variable and sensitive to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an the subsurface layer. The indicators that sensitively responded to long‐term fertilization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soil‐fertility indicator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otal P, and available N), soil‐texture indicators (clay, silt), and soil‐structure indicators (bulk density,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The simplified indicators (SOM, sand, available N, bulk density, and total P in the surface soil and SOM, MWD, and silt content in the subsurface soil) preferably reflected the status of the integrated soil quality as influenced by continuous fertilization. Among the fertilized treatments, the combined‐fertilizer treatments maintained a higher SQI than the single‐fertilizer treatments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oils. The N1P2 treatment maintained the highest SQI in both soil layers, followed by N1P1 treatment. However, for the slope cropland, given the relative costs, soi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N1P1 may be the optimal fertilizer treatment in the local region.  相似文献   
964.
在与GMS国家乳制品贸易中,我国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特别是云南省,作为乳制品出口GMS国家的桥头堡,优势更加明显。本文采用国际贸易中心(ITC)提供的国际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对我国与GMS国家的乳制品贸易总体情况和分国家、分产品的具体贸易情况进行研究,旨在展望我国与GMS国家乳制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65.
巴蜀地区(原四川省地区),杨柳科植物包含3个属、93个种(以及大量的天然杂种和栽培品种),即杨属(16种),原柳属(6种),柳属(71种),同时广泛分布于海拔约5000米以下的各个地区。本文包括分属检索表和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及所有种和种下分类单位的正名、异名、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966.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基本观点和植被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晓峰 《林业科学》2001,37(6):97-104
本文对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作了简要的回顾;对可持续发展途径应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区域建设定位应与环境特征梯度相对应和适度发展等基本观点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作了阐明;对植被发展的边界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作了分析,并对确定的方法和依据通过实例给予了说明;对植被建设中的节水材料选育、群落结构合理性、天保工程和合理采伐3个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967.
中条山栓皮栎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条山森林经营局当地市场情况,将栓皮栎材种分为规格材、非规格材和薪材废材三类,编制了材种出材率表,采用理查德方程和二次多项式分别拟合规格材出材率、薪材废材出材率与胸径的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8和0.9416,并用“100%-规格材出材率-薪材废材出材率”获得非规格材出材率。已将此表运用于中条山森林经营局的营林设计和生产中  相似文献   
968.
吴克  冯航  王娟  杨增岐 《畜牧兽医学报》2022,53(11):3967-3974
本研究自陕西省富平县某规模化关中奶山羊养殖场腹泻奶山羊肛门拭子中分离到5株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21-D-1~21-D-5。毒素基因检测表明,其均为携带etx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且21-D-5携带食源性致病毒素基因cpe。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显示,5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大小、GC含量和基因数量稳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显示,21-D-1和21-D-2以及21-D-3和21-D-4之间的SNPs差异极低(<25),表明其大概率属于相同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株。分离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5种毒素基因,其中,毒素基因etx在分离的D型菌株中高度保守、基因环境相似,且在菌株21-D-5中毒素基因cpe位于etx下游。此外,包括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trA在内的9种耐药基因也在分离株中被检测到,并且erm(A)、optrAfexA具有共同传播的可能性。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结果对产气荚膜梭菌疾病的防治和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9.
本文根据古地理变迁和古植物资源,应用多学科观点和理论,对四川暗针叶林起源的时代、来源,扩展以及四川暗针叶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四川暗针叶林本地起源的观点,同时分析指出生态因子的骤变和补偿作用,是促进四川暗针叶林形成、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0.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侵蚀小流域植被恢复群落科属组成及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维管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隶属于89科178属221种,群落优势科趋于明显,含5种以上的科虽只占总科数的16.85%(15科),却占总属、种数的44.57%、52.04%,属内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4,以单种属最多(148属,82.29%);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成分(15属,占65.22%),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丰富的热带性质(65属,42.75%)和明显的温带成分(73属,48.04%),在区系分区上处于从亚热带至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及区域性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