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57篇
  免费   4223篇
  国内免费   4809篇
林业   8087篇
农学   4902篇
基础科学   4341篇
  10925篇
综合类   32826篇
农作物   3382篇
水产渔业   2041篇
畜牧兽医   7844篇
园艺   2192篇
植物保护   2749篇
  2024年   537篇
  2023年   1418篇
  2022年   2179篇
  2021年   2518篇
  2020年   2431篇
  2019年   2782篇
  2018年   1467篇
  2017年   2537篇
  2016年   3191篇
  2015年   2690篇
  2014年   3927篇
  2013年   3850篇
  2012年   5557篇
  2011年   5477篇
  2010年   4324篇
  2009年   4329篇
  2008年   3833篇
  2007年   4443篇
  2006年   3738篇
  2005年   2988篇
  2004年   2420篇
  2003年   2075篇
  2002年   1520篇
  2001年   1417篇
  2000年   1276篇
  1999年   981篇
  1998年   793篇
  1997年   696篇
  1996年   633篇
  1995年   657篇
  1994年   579篇
  1993年   435篇
  1992年   363篇
  1991年   305篇
  1990年   238篇
  1989年   205篇
  1988年   152篇
  1987年   104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9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 通过多组水肥组合试验,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 水、肥对作物产量、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宜灌溉情况下, 氮磷配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 氮钾配施与磷钾配施增产效果不明显。统计结果表明, 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次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灌溉>钾肥,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次序为氮肥>磷肥>钾肥>灌溉, 只有氮磷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随着施氮量和灌溉量的增加, 硝态氮累积峰峰值增加, 峰厚度加厚, 出现位置加深, 且根区外硝态氮含量亦显著增加, 极大地提高了硝态氮的淋失风险。适宜氮肥用量与适宜灌溉是减轻硝态氮淋失风险的关键, 氮磷配施可有效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研究区域适宜氮肥用量为每年400 kg(N)·hm-2,适宜磷肥用量为每年225 kg( P2O5)·hm-2, 一般降雨年型全年灌溉量以280 mm 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92.
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西南滇黔桂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遥感数据为例,并分别以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和国家林业局关于石漠化程度的界定标准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建立基于面积和权重的水土流失综合指数(WSL-CI)和石漠化综合指数(KDI),对西南滇黔桂水土流失强度与石漠化程度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各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在总体上有减弱的趋势,而石漠化程度均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水土流失强度和石漠化程度关系的复杂性、阶段性,岩溶区水土流失的隐蔽性和岩溶区水土流失解译结果存在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993.
东江中上游4树种水势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江中上游,以6a生树种木荷、红锥、火力楠和藜蒴为材料,采用PSYPRO露点水势仪对4树种在旱季与雨季的土水势、根水势、茎水势和叶水势日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探讨了4树种在自然生境下的水势梯度变异及叶水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叶水势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日均值表现为木荷>火力楠>红锥>藜蒴,旱季叶水势明显低于雨季;叶水势与大气温度(Ta)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大气水势(Ф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象因子对东江流域主要造林树种叶水势直接作用由大到小结果如下:火力楠和藜蒴(Ta>RH>Фa>PAR),红锥(RH>Фa>Ta>PAR),木荷(Ta>Фa>RH>PAR)。  相似文献   
994.
重茬烤烟的烟碱积累和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烟叶生产中普遍存在重茬现象, 连续重茬对烟株发育和烟叶品质带来不良影响。为了给烟叶生产中合理选择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今后深入研究烤烟重茬的障碍机理和合理解决烤烟重茬问题奠定基础,本试验在黑龙江省烤烟重茬较普遍的肇州县永胜乡,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自然肥力和常规施肥条件下不同重茬年限烤烟的烟碱含量、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 重茬烤烟移栽后3~11 周为烟碱缓慢积累期,11~17 周为快速积累期, 比新茬两个积累期晚2 周。收获时新茬烟碱积累量达到87.56 kg·hm-2(自然肥力)和128.31 kg·hm-2(常规施肥), 相同肥力下重茬烤烟积累量随重茬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重茬烤烟根茎内烟碱分配比例随重茬年限增加而降低, 叶片中分配比例增加, 中下部烘烤烟叶烟碱含量升高, 上部叶烟碱含量降低;重茬烤烟烟碱的变化规律不因土壤肥力改变而发生变化。烤烟重茬栽培5 年后, 所有部位烟叶均未达到卷烟厂规定的优质烟叶烟碱含量标准。综合分析认为, 烤烟重茬栽培后, 烟碱积累、分配及烘烤烟叶中烟碱含量均会发生显著变化, 使烤烟烟叶质量降低, 重茬栽培不宜超过5 年。  相似文献   
995.
酸铝胁迫下4个速生桉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砂土培育法研究不同的酸铝处理对几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巨尾桉9号、巨尾桉12号、尾叶桉4号、韦赤桉3号)幼苗生长及膜透性等变化的影响。试验设: pH 3.0+0 mg/L Al3+、 pH 3.0+120 mg/L Al3+、 pH 4.0+0 mg/L Al3+、 pH 4.0+120 mg/L Al3+、 pH 4.8+0 mg/L Al3+5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酸铝处理对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形态、生长指标、含水率、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等都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对照(pH 4.8+0 mg/L Al3+)相比,pH 3.0+120 mg/L Al3+处理对桉树幼苗的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明显,叶、芽皱缩、变形,苗高、地径以及各器官含水率降低,质膜透性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桉树幼苗累积较多的脯氨酸。其中,巨尾桉广林9号对酸铝逆境的抗性优于其它3个无性系。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抗酸铝逆境的能力强弱依次为: 巨尾桉9号巨尾桉12号 韦赤桉3号尾叶桉4号。因此,选育耐酸铝桉树无性系品系是改善南方富铝化酸性土壤林地生产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96.
分析不同灌溉施肥方式下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可为改进畦灌施肥技术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冬小麦返青灌溉开展的不同入畦流量下撒施和液施硫酸铵时获得的畦灌试验观测结果,分析2种不同施肥方式下地表水流和土壤中氮素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不同施肥方式下影响灌后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均匀性的要素。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地表水流和土壤中氮素分布影响显著,入畦流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液施下地表水流中氮素时空分布差异不显著,撒施下具有明显时空变异性;液施能明显改善灌后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均匀性,灌后1 d 1m土层内氮素空间变异系数为0.07,明显小于撒施。土壤氮素增量分布均匀性在液施下主要与灌水量分布有关,撒施下则与地表水流中氮素分布和灌水量分布有关。液施在提高施肥均匀性和减小灌溉期间肥的损失方面优于撒施,且更易于水肥联合管理。  相似文献   
997.
云南省施肥及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掌握云南省农业生产中肥料施用量及施肥结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及其变化,对云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28个县16 000余农户的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土样分析化验,统计结果表明,云南化肥施用氮磷钾的比例由1989年的1∶0.34∶0.09提高到2008年的1∶0.33∶0.20,施肥比例有较大改善,但钾素总量仍不足;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大幅下降,平均含量为28.14 g·kg-1,较第二次土壤普查下降49.93%;土壤磷含量明显增加,平均值达到22.7 mg·kg-1,比土壤普查增加61.0%.耕地土壤缺乏硼、钼、锌的比例较大,缺水溶态硼比例达78.26%,缺有效钼比例48.34%,缺有效锌比例28.84%.  相似文献   
998.
种盘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直接影响种子的运动状态,从而影响吸种效果,通过对种盘的振动试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气吸滚筒式排种器种盘前端种子分布的均匀性,该文以气吸滚筒式排种器种盘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种盘与滚筒角度、激振力加载位置、振动器压力对种子在种盘前端吸种区域分布规律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实验设计,得出了种子分布与三个因...  相似文献   
999.
This article provides new data and synthesizes earlier findings on the carbon isotope ratios of the humin par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rom a range of sites in the central Maya Lowlands. Changes down the soil profile in carbon isotope ratio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line of evidence for vegetation change and erosion over time, especially in well dated aggrading profiles. Research thus far has provided substantial evidence for significant inputs from C4 vegetation in buried layers from the Ancient Maya periods in depositional soils but equivocal evidence from sloping soils. We present new findings from soil profiles through ancient Maya wetland fields, upland karst wetlands, ancient Maya aguadas (reservoirs), and ancient Maya terraces. Most of the profiles exhibited δ13C enrichment greater than the 2.5–3‰ typical from bacterial fractionation. Seven of nine ancient Maya wetland profiles showed δ13C enrichment ranging from 4.25 to 8.56‰ in ancient Maya-dated sediments that also contained phytolith and pollen evidence of grass (C4 species) dominance. Upland karst sinks and ancient reservoirs produced more modest results for δ13C enrichment. These seasonal wetland profiles exhibited δ13C enrichment ranging from 1 to 7.3‰ from the surface to ancient Maya-period sediments. Agricultural terraces produced mixed results, with two terraces having substantial δ13C enrichment of 5.34 and 5.66‰ and two producing only equivocal results of 1.88 and 3.03‰ from modern topsoils to Maya Classic-period buried soils. Al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4 plants made up c. 25% of the vegetation at our sites in the Maya Classic period and only a few percent today. These findings advance the small corpus of studies from ancient terraces, karst sinks, and ancient wetland fields by demonstrating substantial δ13C and thus C4 plant enrichment in soil profile sections dated to ancient Maya times. These studies are also providing a new line of evidence about local and regional soil and ecological change in this region of widesprea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Late Holocene.  相似文献   
1000.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与围栏条件下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放牧与围栏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氯仿熏蒸法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介于166.6-703.5mg·kg^-1之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介于30.34-92.15mg·kg^-1之间,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大针茅草原次之,克氏针茅草原则最低。放牧条件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低于围栏草地,克氏针茅草原则无显著变化。PLFA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种类、含量丰富,共检测出28种PLFA生物标记磷脂脂肪酸,并且以直链饱和脂肪酸和支链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总量的2/3左右,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含量最丰富,其围栏样地土壤的PLFA含量达到27.3nmol·g-1,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依次降低。围栏条件下,各类型草原土壤细菌脂肪酸与总PL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草地,真菌脂肪酸含量则因草原类型不同各有差异;放牧导致各类型草原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s/革兰氏阴性细菌PLFAs(GPPLFAs/GNPLFAs)比值显著降低,而除了克氏针茅草原,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值则显著升高。PLFAs主成分分析表明,放牧和围栏处理对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且围栏处理的影响程度大于放牧处理。经相关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法和PLFA分析方法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土壤微生物PLFAs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硝态氮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