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篇
农学   29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4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灰斑病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接种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大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102.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03.
测定了从福建省得到的水葫芦致病菌——尾孢霉属菌株FJ24,在不同光照、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培养基等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7.6时菌丝生长最快。最适培养基为MDYEA,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乙酸铵。  相似文献   
104.
鹅掌柴真菌病害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鉴定了广州地区鹅掌柴(Schefflera actinophylla (Endl.) Harms.)上12种真菌病害及其病原菌,以叶疫病和炭疽病危害较重。病原菌中有3个新种:鹅掌柴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schefflerae P.G.X i,P.K.Chi et Z.D.Jiang,鹅掌柴生尾孢Cercospora schefflericola P.G.Xi,P.K.Chi et Z.D.Jiang,鹅掌柴拟茎点霉Phomopsis schefflerae P.G.Xi,P.K.Chi et Z.D.Jiang和一个新组合:鹅掌柴茎点霉Phoma scheffleri (Chen) P.G.Xi et P.K.Chi。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和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5.
薏苡叶枯病和叶斑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薏苡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用组织分离法,PSA平板培养经纯化后作病原鉴定,在其上发现了两种病害:薏苡叶斑病为一种新病害,病原鉴定为薏苡尾孢(Cercospora sp.);薏苡叶枯病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其病原为薏苡平脐蠕孢(Bipolaris coicis)。  相似文献   
106.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  相似文献   
107.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8.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0.
水葫芦生防菌Cercospora piaropi菌株WH9BR的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尾孢菌属的Cercospora piaropi是一种有潜力开发成为防治水葫芦的生物除草剂的真菌。文中研究了光照、温度、pH、碳源、氮源、湿度和介质对该真菌WH9BR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条件有利于WH9BR的菌丝生长和产孢,而全光照有利于其孢子萌发。WH9BR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最适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其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分别为8.6、8.0~9.0和7.0。碳源中,甘露醇最适于WH9BR生长,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WH9BR产孢。以尿素作氮源时,WH9BR菌丝生长最快,而硝酸钠作氮源时,WH9BR产孢量最高。WH9BR的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达到最高。玉米粉、蛋白胨、葡萄糖和蔗糖对WH9BR的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