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篇
农学   29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4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报道3个中国新记录种寄生在豆科Leguminosae植物上的葛尾孢CercosporaaustrinaeChupp&Viegas和决明尾孢CercosporacassiocarpaChupp及寄生在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植物上的老鹳草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geranii(W.B.Cooke&C.G.Shaw)U.Braun。文中为3个种提供了形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52.
细胞壁羟脯氨酸的含量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钒  弭忠祥 《大豆科学》2000,19(2):146-149
大豆植株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细胞壁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当大豆受到灰斑病菌的侵染时,细胞壁中羟脯氨酸的含量相应的增加,在抗灰斑病的大豆品种中,细胞壁中羟脯氨酸含量的积累不论是在积累的速率和积累的量上的均较感病品种更加明显。这一结果表明,大豆细胞壁中羟脯氨酸这种含量上的变化与大豆对灰斑病的抗性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3.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相似文献   
154.
在报道7个吉林省新记录种,其中尾孢菌属(Cercospora Fres.)3个种:番薯尾孢(C.ipomoeae)、委陵菜尾孢(C.potentillae)、轮纹尾孢(C.zonata);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 Speg.)3个种:藿香蓟假尾孢(P.ageratoides)、成都假尾孢(P.chengtuensis)、茄生假尾孢(P.solani-melongenicola)和钉孢属(Passalora Fr.)1个种:蓼钉孢(P.polygoni)。对这些种分别进行了描述,并附有线条图。研究的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HMJAU)及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55.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豆抗病及感病品种的接种叶片的观察表明 ,灰斑病菌在感病品种叶表面萌发时分枝形式较多、侵入的形式和机会也较多 ,且一个菌丝可以以分枝形式连续扩展到多个细胞 ,伴随有高电子密度结的存在 ;而抗病品种抵抗病菌萌发、侵入及扩展的能力都比感病品种强 ,主要表现为病菌在抗病品种上分枝、扩展受到抑制 ,一个菌丝最多可以侵染两个细胞。  相似文献   
156.
Cercospora leaf spot (Cercospora canescens) is a major fungal disease which impedes mungbean production worldwide. Presence of wider host range with existence of pathogenic variability creates intricacy towards host-pathogen dynamics. Moreov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ing crucial role in augmenting severity of this disease further complicate disease management.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for unfolding genotype 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towards identifying and validating durable resistant genotypes against cercospora leaf spot in multi-environment testing. Preliminary screening with 246 genotypes under artificial epiphytotic condition was conducted to extract out a subset of 22 mungbean genotypes for further evaluation in field testing across six environments consecutively for two years. GGE biplot analysis detected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towards genotypic response and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non-crossover interaction with incoherent genotypic response, thus advocating the urgency for multi-location testing. GGE biplot aptly identified “LGG 460” and “COGG 912” as “ideal” and “desirable” genotypes, respectively having durable resistance and genetic homeostasis and thus suggested for their utilization in future resistance breeding programme in mungbean against cercospora leaf spot.  相似文献   
157.
<正>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藜科藜属1年生双子叶植物~([1]),作为一种新型粮食作物在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90多个国家种植或试种~([2])。2014年以来,在我国的山西、青海、甘肃、河北等省份开始规模化种植~([3]);山西省静乐县是我国藜麦规模化种植最早的基地~([3]),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连作栽培导致病害日趋严重,尤其是叶部病害。2015~2017年间,本课题组在静乐县藜麦种  相似文献   
158.
Summary A world collection of 142 cultivars of carrot was tested for resistance to Cercospora carotae in the field. C. carotae infection was observed in all the cultivars. Field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in only about 30% of the cultivars, the remainder being highly susceptible.  相似文献   
159.
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抗灰斑病育种、抗性资源筛选和抗灰斑病基因分子标记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的研究进展,为抗灰斑病育种者提供可参考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0.
泽兰尾孢菌的产毒培养与毒素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培养基质、培养时间、培养初始pH值、振荡培养、光照等进行研究,探索泽兰尾孢菌的产毒条件.结果表明:泽兰尾孢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在PD培养液中调节初始pH值为中性、采用自然昼夜交替的光照条件全振荡发酵8 d.通过5种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提取毒素物质,并进行生物检测,结果显示:毒素易溶于大极性有机溶剂,且甲醇能够充分提取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