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32篇 |
1篇 | |
综合类 | 53篇 |
农作物 | 40篇 |
畜牧兽医 | 3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玉米灰斑病菌的产孢条件,将玉米灰斑病菌接种到马铃薯蔗糖(PSA)、燕麦番茄碳酸钙(OTCA)、玉米叶粉碳酸钙(MLPCA)、燕麦粉(OA)、粗面粉(CWPA)等5种培养基上,于25 ℃下培养,测定该菌生长速度、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果表明,菌丝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均较慢,每天平均生长0.33 mm左右,其中以在OA和PSA上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玉米灰斑病菌孢子培养的二级分段培养法,即将菌丝块接种于加有10~15粒直径为5 mm玻璃珠的马铃薯蔗糖(PS)液体培养基三角瓶里,在25 ℃,18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15 d,形成菌丝悬液,再取菌丝悬浮液涂布在MLPCA 培养基上,避光培养13 d左右,可获得大量供接种的分生孢子。长期光照促进菌丝生长,不利于孢子的形成,而长期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2.
103.
采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田同步进行抗褐斑病性鉴定筛选,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品种的含糖率随着抗病性的增强而明显提高,凡抗褐斑病品系材料,综合性状表现也较好。通过3期播种试验,植株生长至2~4对真叶期接种鉴定抗褐斑病性与田间成株鉴定结果相同,可以作为田间鉴定育种新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玛纳斯人工接种的最佳时间7月中下旬接种效果较理想,这为解决干旱地区抗病品种筛选鉴定提供了一条途径。利用甜菜褐斑病尾孢毒素粗提液对甜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鉴定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品种抗性结果与人工接种及自然病田抗性鉴定结果有一致性。试验表明采用早期鉴定方法,方法准确,可行性高,可以提高育种效率,有效缩短抗褐斑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04.
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引物对ITS1和ITS4PCR扩增大豆灰斑病菌的16个生理小种的DNA,均得到600bp片段;继而用HinfⅠ、RsaⅠ和Hae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消化,得到15个多态性片段,可将16个生理小种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5.
106.
He Donglan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1,(3)
研究证明:豇豆叶霉病菌即菜豆尾孢(Cercospora cruenia Sacc)的分生孢子只能在水膜中萌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的再生能力很强,保温保湿4h就可形成分生孢子,且2~3d后产孢率达到最高峰;病叶上的部分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400多d,是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之一;分生孢子在保湿保温(28℃)8h后萌发率达94%;在充分保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在5~40℃范围内都能萌发,以25~28℃最为适宜;分生孢子在pH2~pH11的0.1mol·L~(-1)磷酸缓冲液中皆能萌发,以pH5·5为最佳;不同的光照处理即连续光照(100 lx荧光24h)、连续黑暗(24h)、先光照后黑暗(12h/12h)、先黑暗后光照(12h/12h)等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都无显著差异(P=0.05)。在供试的11种杀菌剂中,65%代森锌和瑞锌合剂(65%代森锌:25%瑞毒霉=3:1)的500倍和1000倍液对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07.
在陇西县首阳镇进行了甘草褐斑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甘草褐斑病6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上旬株发病率达100%,同时病害进入快速蔓延期;8月中旬病斑逐渐连片并开始大量脱落,病情指数快速增加,至9月上旬大部分田地50%植株叶片全部脱落。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 d,以20%丙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和5%烯唑醇微乳剂1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65.82%、64.41%;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和20%丙环唑微乳油2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90.73%和85.34%。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发掘大豆资源中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为开展抗灰斑病品种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以205份大豆资源构建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利用117对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应用GLM和MLM程序对标记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开展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05份大豆资源对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变异系数为20.90%;2个模型共检测到与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位点7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在7.58%~16.06%;发掘到增效等位变异36个,其中效应值较大的等位变异为Satt244-230(26.16)、Satt142-154(21.94)和Satt244-186(20.19),携带上述3个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均为野生资源,3个典型材料分别为12C8646、12C8670和12C6175;育成品种中具有最大增效值的等位变异为Satt142-189(8.94),有7个品种携带该等位片段,均为黑龙江品种,典型载体材料为东农43。 上述信息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抗源筛选。 相似文献
109.
The sporulation conditions of Cercospora capsici were tested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Conventional and particular media,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mycelia suspension were applied and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C. capsici could produce conidia in the media of corn leaf powder agar and pepper leaf powder agar. The numbers of conidia produced in the two kinds of botanical media were 24 000 and 35 000 spores/mL,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ose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the conidia produced in the botanical media were more slender and pointed in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