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00篇 |
免费 | 154篇 |
国内免费 | 19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74篇 |
农学 | 144篇 |
基础科学 | 23篇 |
90篇 | |
综合类 | 1046篇 |
农作物 | 295篇 |
水产渔业 | 612篇 |
畜牧兽医 | 157篇 |
园艺 | 119篇 |
植物保护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41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98篇 |
2011年 | 189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128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探究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养池塘中伊乐藻(Elodea nuttalli)管理对藻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作用,2017年6月10日至10月25日在上海泖港地区河蟹精养池塘进行试验。实验设置处理组(控制植株高度30 cm)和对照组(控制植株在水面以下20 cm)。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利用回归分析判别水质理化因子与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Chl-a的平均浓度是处理组的4.66倍(P0.01),且TP、PO_4-P、T、pH、DO和SD都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两组的Chl-a浓度与TP、PO_4-P、T、pH、DO呈显著的正相关,与SD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处理组Chl-a浓度还与NO_3-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COD_(Mn)、NH_4-N、NO_2-N、TN、TN/TP不相关,说明营养物质特别是TP和PO_4-P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藻类的生长,河蟹精养池对伊乐藻的管理比常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从而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2.
为探计不同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影响,选择子二代中华鲟(0.15±0.02)g稚鱼在水温(18.0±0.5)℃的不同饱食投喂频率(2、3、4次/d)条件下,测定其生长及胃肠排空特征,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对其胃肠排空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1)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摄食率(FR),但对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肝体比(HSI)、脏体比(VSI)等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2)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降低,生长离散程度明显减小;(3)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特征未产生影响,但对胃、肠排空最优模型的选择产生了影响;2、3和4次/d组胃排空最优模型依次为平方根模型(Y 0.5=2.253-0.077t)、平方根模型(Y 0.5=2.12-0.081t)和指数模型(Y=5.001 e-0.225t);(4)3种模型均不适于拟合实验鱼肠排空过程的全部数据,但可拟合t≥T后的肠排空数据(T为肠内容物比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2、3和4次/d组肠排空的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平方根模型(Y 0.5=1.904-0.056t,t≥10)、指数模型(Y=3.383 e-0.076t,t≥8)和指数模型(Y=3.090 e-0.077t,t≥6);(5)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大,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速度也逐渐递增,2、3和4次/d组胃排空率依次为0.077%/h、0.081%/h和0.225%/h,其肠排空率依次为0.056%/h、0.076%/h和0.077%/h。 相似文献
233.
为了解GnRH基因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腺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中华鳖全脑中获得与生长生殖调控密切相关的GnRH1基因全长cDNA,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GnRH1在成鳖不同组织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中华鳖GnRH1基因cDNA全长546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99 bp,3′非编码区(3′UTR)168 bp,开放阅读框(ORF)279 bp,编码92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0.23 ku,理论等电点pI为5.65,具有N端信号肽(1~23 aa)、核心十肽区域(24~33 aa)、断裂位点GKR(34~36 aa)及相关肽区域(37~92 aa),符合GnRH蛋白典型结构特征。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华鳖GnRH1基因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墨西哥箱龟(Terrapene carolina mexicana)及西部锦龟(Chrysemys picta bellii)GnRH1基因聚为一支。qRT-PCR结果表明,GnRH1基因在中华鳖雌雄个体的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脑和性腺组织中高表达,且具有性别差异,雄性中华鳖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雌性(P<0.05);在10个胚胎发育时期均表达,且随发育时间的后移,表达量显著增加,在第16期达到峰值。GnRH1基因可能在中华鳖生长及性腺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4.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相似文献
235.
中华绒螯蟹性腺香气品质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采自阳澄湖的特级、1级、2级的雄性及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性腺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并以内标法对其定量。6种中华绒螯蟹样本中共检测到8类58种挥发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标准化后的8类香气成分的浓度值进行分析,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作为评价依据得到:特级和1级雌蟹性腺的香气品质最好,且呋喃类、醇类、芳香类、醛类4类成分对其贡献显著,是表征"高品质风味"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将性别因素统一考虑后,中华绒螯蟹等级越高,性腺香气品质越好;相同等级条件下,雌蟹性腺香气评分高于雄蟹。结果证实,主成分分析法可用于建立不同中华绒螯蟹性腺香气品质的评价模型。本研究旨在为深入探讨如何改善中华绒螯蟹的风味特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36.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血液水分、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盐度适应过程及其调节规律,将7月龄幼鱼直接转入0(淡水对照),5,10,15等4个盐度组中养殖32天,分别在0.5,1,2,4,8,16,和32 d 检测幼鱼血液水分、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 、Cl-、K 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淡水和盐度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各项指标始终保持一致,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盐度10和1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水分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下降程度与盐度呈正相关,16 d时各组幼鱼血液水分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鲟幼鱼转入盐度10和15条件下,其血清渗透压与Na 和Cl-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达到新的平衡;12 h是其上升和下降的拐点。而血清K 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渗透压和Na 、Cl-离子不同,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华鲟幼鱼与其他广盐性鱼类一样,其盐度适应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即临界期和调整期。 相似文献
237.
中华绒螯蟹RXR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维甲类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nuclear receptor super family)成员,是一种重要的调控因子,对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根据陆地蟹 RXR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RXR基因并进行各组织间的表达分析。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RXR cDNA全长1517bp,编码433个氨基酸。经BLASTn和BLASTx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RXR氨基酸序列与陆地蟹RXR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RXR的氨基酸序列与陆地蟹RXR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XR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中华绒螯蟹Y器官中表达量最高,肝胰腺、鳃和肌肉中有少量表达,心脏、胃、肠、胸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微量表达。在中华绒螯蟹不同蜕皮时期中,Y器官中RXR表达量在D期最高,与AB期、C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RXR在AB期表达量最高,与其他蜕皮时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肝胰腺和鳃中RXR在AB期表达量最高,E期表达量最低,但各蜕皮时期表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38.
草鱼_中华鳖淋巴细胞扫描电镜结构_省略_绵羊红细胞受体_CD_2_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鱼淋巴细胞表面扫描电镜结构特征为有孔穴且较为光滑、具短小细锥状突起;中华鳖淋巴细胞、胸腺细胞表面扫描电镜结构特征为凹凸不平、较为光滑;它们均以表面凹凸不平特征的占大多数。E花环试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草鱼淋巴细胞E花环形成不明显,而中华鳖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的成花率分别为25%-34%和36%-47%,能形成花环的淋巴细胞、胸腺细胞以表面结构特征凹凸不平(类似哺乳动物T淋巴细胞)的为主。草鱼、中华鳖血液淋巴细胞和中华鳖胸腺细胞与抗人CD2单克隆抗体交叉反应的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中华鳖血液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的CD2阳性率分别为24%和33%。草鱼血液淋巴细胞CD2阳性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239.
240.
为了解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及短身金沙鳅(J.abbreviate)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长江上游巴南、江津、合江、宜宾、犍为、巧家、宁南和攀枝花等8个群体的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及巴南、合江和犍为3个群体的短身金沙鳅(J.abbreviate)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华金沙鳅和短身金沙鳅的遗传结构存在差异,中华金沙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99和0.0182;而短身金沙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Hd:0.411,Pi:0.0005)。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显示两种鱼均无显著地理遗传分化,但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网络结构图揭示了中华金沙鳅存在群体内遗传分化,形成三个谱系,表明缺乏长期亚群体隔离和高水平基因流。中性检验和Bayesian skyline plot(BSP)结果表明,中华金沙鳅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在10万~17万年前。 相似文献